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2021-01-02 22:14高毅梅
关键词:两弹一星载体精神

郭 强,高毅梅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业待兴。在帝国主义武力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在国内经济和科技十分落后、人才极端紧缺的情况下,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巩固新生红色政权,维护世界和平,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虑及深远,提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研制“两弹一星”,全面启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的英勇奉献中,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使我国国防实力得到增强,民族精神得到振奋,也使我国国际地位大力提升。在“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孕育和发扬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1]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体现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们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是投身“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2]“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为民族振兴拼尽一己之力。许多像钱三强、钱学森、彭桓武这样身居海外、功成名就的科学家,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以满腔热情投身于“两弹一星”伟大事业。在研制工作中,集结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身许国隐姓埋名17年的王淦昌,披露秘密在生命最后一刻的邓稼先,用生命守护国家秘密的郭永怀,等等。他们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以身许国,甘当无名英雄,在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诗篇上,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极为靓丽的一笔。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立足基点。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终止援助,这无疑是给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工业薄弱、科技人才奇缺的新中国以致命一击。然而,在困难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在党的领导下,研制工作者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在茫茫戈壁荒原,在简陋的研究院所,独立自主,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克服艰难险阻,用生命与天战、与地斗,不屈不挠,用最原始、最艰苦的方法攻克了一个个尖端科技难题。在这种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大力推动下,广大科研工作者们拼出了“两弹一星”这个令世界惊叹的伟大科学奇迹。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彰显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们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全国上下一盘棋,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成果。“两弹一星”是世界尖端技术,对无图纸、无资料、无设备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中国,困难重重。研制工作者们知难而进、刻苦钻研、奋力创新,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难题,研制仪器、设备,攻破一系列核心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使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从无到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大大提升了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广大研制工作者正是依靠这种大力协同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攀登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丰功伟业。

二、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团结协作、并肩作战,投身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凝聚成的精神力量,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网络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思想多元,大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存在爱国主义情怀有所偏差、敬业精神弱化、创新拼搏精神不足、诚信观念和友善意识有待提高、集体意识较弱的问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是新时代亟需强化的重要主题。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有必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

(一)有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彰显了老一辈科学家同进退、共命运、齐发展的高尚情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动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通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容,使大学生接受“两弹一星”精神的洗礼,对比今昔时代背景、生活条件,体会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其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体现了为党为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一代。因此,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甘于为之奉献自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广大研制工作者自强不息精神强有力的写照。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身心健康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的严重侵蚀,出现“坐享其成”思想以及“理所应当”的“啃老”现象。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自觉担负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学习、感悟“两弹一星”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经济落后,物质短缺,科研设备及理论不足,生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广大研制工作者们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以及不怕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在艰辛历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自立自强的品质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希望所在,然而当代一些大学生推崇享乐主义,缺乏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受挫能力较差,有的甚至在一点点挫折面前就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新时代发展要求。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科学创新精神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其协同合作能力。“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成功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群策群力的结果,“大力协同”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一些大学生受到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崇尚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大局观念、集体观念。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有助于大学生心怀“大我”,树立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助于提升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5]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要使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必须使其先具有敢于创新的意识、勇于拼搏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勇于登攀”精神是引导大学生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我钻研能力、勇攀科研高峰的又一精神源泉。

(四)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坚定道路自信。“两弹一星”是党在建国初期的伟大决策,是全国人民在国内贫困、国际封锁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突破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验证了社会主义道路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巨大能量力,通过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使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优越性,引导大学生思考我国选择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使其坚定道路自信。其次,坚定理论自信。“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的科学策略,是党和人民奋力实践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党的理论指导的正确性,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坚定理论自信。再次,坚定制度自信。“两弹一星”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同力同心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感受并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从而坚定制度自信。最后,坚定文化自信。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两弹一星”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并结合现实问题感受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传承意义,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也是圆梦人,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而“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养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感,树立强国之志,投身报国之行。

三、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的思考

随着高新技术向纵深发展,教育载体已由传统的平面传播途径转向立体化、虚拟化、数字化。因此,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两弹一星”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时代的各种教育载体相融合,充分发挥各教育载体的作用,并使各载体充分融合,相互协调发挥教育作用,形成“载体合力”[6],最大化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载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显著、最突出的载体。借助课堂载体,是将“两弹一星”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式。第一,主渠道:“两弹一星”精神进教材。编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时加入“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容,使“两弹一星”精神理论化、系统化、全面化,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融合,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从而全面帮助学生学习、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第二,主阵地:“两弹一星”精神进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传道必先知道、信道。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符合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基本要求,自觉学习、理解、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结合“两弹一星”的时代背景讲解“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精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其理论内涵,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解读其时代价值。其它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上,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将“两弹一星”精神渗透其中,强化课程思政的全课程育人效果,使专业课程、人文素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融入“两弹一星”精神,从而有效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传承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而实现价值认同,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脉中。第三,最终目的:实现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知行合一。创建立体化教学体系,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距离“两弹一星”基地、纪念馆较近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该优势,将课堂教学转移到教育基地、纪念馆进行,将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凝聚共识。将“两弹一星”精神与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热点评论、案例解读、视频播放、图片解析、微课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价值,思考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自觉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使大学生把“两弹一星”精神由思想转化为切实行动,自觉践行“两弹一星”精神。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喜好,结合时代特点和热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兴趣,体会其时代价值,提高价值认同,达到全课程育人的效果。

(二)物质载体:注重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

物质载体是承载精神文化的有形实体,在这里主要指校园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景观、生态环境、楼宇道路、基础性服务设施、建筑内部设备配备等。校园物质载体构成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现实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载体,运用“两弹一星”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第一,在学校公共场所建造“两弹一星”人物雕像,并附以简要人物介绍、事迹介绍、名人警句,其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对“两弹一星”精神识人知事的最基本效果,还能激发其自主搜索学习“两弹一星”内容的兴趣。第二,将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主要建筑以及校园道路、湖泊以“两弹一星”精神或事迹进行命名,建立校园导航系统,包括路径指引和“两弹一星”人物及精神内容检索,使“两弹一星”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行走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路上。打造“两弹一星”精神校园手绘文化墙,形成校园文化地标性建筑,吸引学生打卡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争取“两弹一星”退役设备进校园,打造“两弹一星”精神特色校园文化,引发学生对“两弹一星”人物和精神的情感共鸣,体会当前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激励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第三,利用高校的校园广播、校内网络、校刊、展板、建筑标语等载体,分专题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以系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补充,深化其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感悟,内化于心。高校应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积极、绿色、优美的校园环境,经过历史的积淀,它们具备了文化价值,承载着“两弹一星”精神和厚重质朴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潜在正面影响。大学生在这样的空间环境里学习和生活,经过长时间的陶冶,会慢慢适应并接受校园环境传递出来的人文气息,将“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心,促进其修身立德的自觉性养成。

(三)精神载体: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这里的精神载体主要指的是校园各种文化类活动,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一种精神手段。第一,以主题教育加强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基本认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参观学习、聆听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理论学习活动,结合观看记录片、聆听“两弹一星”精神讲话的活动,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两弹一星”精神,感悟其时代意义,体验“两弹一星”情怀,明确使命,以“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激励自己,以“两弹一星”精神不断鞭策自己。第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由心理认知到心理认同再到具体行动的转化。通过参观“两弹一星”基地,感受“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艰辛历程,感悟“两弹一星”精神,用这种立体化、实际性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特色文化实践活动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举办特色文化宣讲活动,由大学生担任讲解员,向学生、向社会科普“核安全文化”“两弹一星”精神,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实践促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节假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活动体会“两弹一星”精神,高校完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为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平台,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由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基本认知到心理认同,最后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此外,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使学生在参加活动时不仅得到思想上的提升,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进而形成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三,注重个体教育,以咨询谈话方式对学生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大学生生活在集体氛围中,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国内外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一些还未完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学难免会对主流价值观有一些怀疑,高校教师要及时了解,以“两弹一星”故事、人物为教育素材及时引导学生,促使其进行反思,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认识上的困惑,自觉向正确的价值观靠拢。高校通过精神载体,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习、感悟、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扎实推进全过程育人。

(四)传媒载体:创新互联网多渠道宣传教育格局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更倾向于通过传媒载体获取知识,获取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所处环境的认知。因此,新时代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传媒载体便凸显出便捷性、广覆盖面、高时效性、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的独特优势。第一,搭建师生共享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开辟“两弹一星”精神特色专栏。将“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等内容迁移到网络平台,借用互联网的优势,师生在平台上共享资源,共同学习、交流、互动。及时更新、补充平台信息资源,吸引学生主动点击,进入平台学习。由于大学生比较关注时事,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信息呈现碎片化,以其现有的价值观还不能完全正确的分析判断一些现实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实效性,迫切希望能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上的困惑。因此,学习平台的资源分享要体现对时事、热点问题和校园网络舆情的关注,提高“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性教育,防止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两张皮”的情况。第二,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喜好,用好传统大众传媒。通过将“两弹一星”的史料、精神、人物介绍等资料作成视频、VR虚拟动画、画册、音乐情景剧、话剧、歌曲等形式,将这些“两弹一星”光辉人物形象化,集思想性、生动性、乐趣性为一体,变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的感受“两弹一星”精神。第三,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及时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高校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建立校园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凸显“两弹一星”教育主题,宣传“两弹一星”精神。推行校园网络交流论坛,实现线上实时互动,师生互相分享学习心得,沟通困惑,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与交流频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师生线上一对一交流,进行个体教育,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作用,创新发展互联网多渠道宣传教育“两弹一星”精神的格局,将网络学习平台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者紧密衔接、协调发展、相互作用,实现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认知,把“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时代主题教育相结合,全过程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五)管理载体: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育人效果

管理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以制度化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7]高校管理者主要运用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来对大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将“两弹一星”精神通过管理载体,渗透到规章制度以及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是“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第一,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首先,提高管理者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对“两弹一星”精神和事迹的学习,增强其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价值认同。其次,以高校党委为核心,党政共管,制定科学、明确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划,并融入“两弹一星”精神,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管理育人工作。最后,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权责明确,相互配合,制定具体、科学、合理、规范的工作方案,使各项管理工作落地。第二,健全管理机制。制度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高校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并有效融入“两弹一星”精神,使大学生日常行为由刚开始受制度约束转化为后期自觉遵循,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素养。另外,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和奖罚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爱国、诚信、友善等正能量事迹的表彰,提高对创新创业大赛的奖励程度;加大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偷盗行为、学术不端等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导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端正科研态度,提高其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自觉意识,勇担时代使命。第三,完善服务管理机制,把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相结合。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完善各项资助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通过完善、落实勤工俭学制度,引导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高校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各项管理制度,通过组织、制定、协调、落实、监督等环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关系着民族复兴大业,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亟需重点推进。新时代“四有”青年的养成需要有先进思想的引领,而“两弹一星”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融合运用课程载体、物质载体、精神载体、传媒载体以及管理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两弹一星”精神内容,对于培养新时代“四有”新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德树人有着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载体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