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2018 年7 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文件中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 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可见,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非遗扶贫的新格局已然形成。作为艺术类的高职院校,如果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非遗扶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我校目前非遗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探索高职院校非遗扶贫模式的创新。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Hunan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是全国4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一、全国100 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涉及非遗专业的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等三个专业群入选省级一流专业群,另外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 档)。学校结合地理位置及发挥工艺美术设计类的专业优势,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非遗精准扶贫模式。
2015 年,我校与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中学(以下简称“通道职中”)签署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率先开启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校校结对帮扶工程。近五年来,指导该校重点对接当地芦笙吹奏、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款、侗锦旗袍、侗锦织造技艺等非遗产业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工艺美术(工艺品方向)、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工艺3 个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通过结对帮扶,让我校优质资源与通道职中共享。目前,通道职中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其重点建设专业也已建成在贫困地区起示范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
我校利用学校自身专业和教师优势,开展“靶向式”非遗技能扶贫。一是采取靶向招生、靶向培养、靶向输送的方式为通道县定向培养本土化非遗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动员和推荐优秀毕业生到通道县就业。二是采取开发侗锦、剪纸等非遗产业培训资料包,组建“大师+名师”的培训团队为通道县培训非遗技术人才和非遗传承人。三是采取“专家+团队”的模式为通道县非遗产业定期和不定期提供精准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
我校结合通道县非遗产业特色,开展“造血式”非遗产业扶贫。一是通过开展调研,整理侗锦、侗族服饰、侗族建筑技艺等侗族非遗技艺数字化台账,并形成调研报告,为该县民族工艺品企业的非遗产品研发提供依据。目前,通道县基于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侗锦织造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要脱贫产业。二是我校采取与通道县民族工艺品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研发团队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为企业量身开发民族工艺品项目,助力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快速致富。三是通过引导我校师生深入到通道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教学,并创作融入当地非遗文化元素的作品。这些作品,一部分被通道县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化为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其中一部分已打造成为当地的旅游品牌商品,如通道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对公司产品进行的外包装设计,使产品一下子上了档次,销量大幅度提升。”该公司注册的商标已成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公司产品走俏国内外。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作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2]。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更好的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在非遗精准扶贫模式上还应有更多的创新。
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非遗扶贫不仅要精选好具有发展前景较好的非遗产品和项目,也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做到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可结合当地非遗产业现状,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要求,进行合理的部署和规划,并出台相应的精准帮扶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全院教职员工加大对贫困地区非遗精准帮扶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非遗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学校应积极与贫困地区非遗企业开展合作,进行企业冠名特色班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企业冠名特色班是将学校的某专业或某班级冠以企业名号,并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它对于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人才短缺现象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也为贫困地区能真正实现长效脱贫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优秀非遗人才,在冠名班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还有一套专门针对企业的定向培训方案,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够迅速走上工作岗位,省去了企业岗前培训的程序。二是有助于非遗企业留住人才,冠名班则是职业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有效手段,且冠名班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这是冠名班受到学生青睐的重要原因。三是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非遗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企业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实践,提升技术水平,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企业输送全能型人才。这样既满足学生就业又能保证供需双方的满意率,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
在非遗产业扶贫工作中,学校可与贫困地区政府、企业等单位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精准扶贫。当地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非遗产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招工,形成政府、企业、高校、贫困户等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共享模式。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按照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统一部署和规划,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通道侗族自治县政府达成共识,拟定“传承发展侗族传统工艺、助推通道经济文化发展”的三年规划,共建侗族传统工艺保护与研发工作站。该工作站建成后,将与侗族文化和相关产业紧密对接,担负着“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创新研发、文化研究、传播推广”侗族非遗的职责,有力促进通道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动通道经济文化繁荣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建成后将会探索出一种精准扶贫和非遗保护的“通道模式”[3]。
校企贫困户集合,共同搭建非遗电商销售平台,助力贫困户增收。一是学校专业团队指导企业或贫困户做好非遗产品创新和设计,摸清非遗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二是指导企业、贫困户通过线下在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开办电商扶贫小店等形式打造贫困地区非遗产业品牌,提高非遗产品知名度;三是帮助企业或贫困户通过线上拓宽与各电商平台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销售方式[4]。通过学校帮助企业、贫困户建立非遗电商销售平台模式,可以保障贫困地区非遗产品与市场对接更稳定顺畅,带动贫困人口生产发展,进而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5]。
总之,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目前高职院校在非遗扶贫方面虽已形成了一些有经验的扶贫模式,但在这最后攻坚的一年中,也应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瞄准非遗扶贫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采取适合当地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强力帮扶,真正实现贫困地区长久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