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2021-01-02 21:33岳敬芹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德育心理

陈 钊 岳敬芹

(潍坊理工学院 山东潍坊 261000)

自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由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自2018 年以来,平均每年近750 万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急需找到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国内新兴的、高端领域内大量缺乏科技人才。这不仅造成了应届生结构性的过剩与短缺的不合理现象,而且造成了我国教育和人才资源的白白流失[1]。

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提出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新的事物总是不断出现,新的工作岗位也时刻在更新。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仅依靠三年或者四年的专业知识,这必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让学生掌握不断获取信息与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才能让大学生生存下来。学科间不应该存在界限,文科是用来解决方向问题的工具,工科是用来解决方法的工具。只有每个方面都有涉猎,才能在将来走得更远。新工科的发展也需要各个学科的相互融合与交叉,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是新工科教育意义的根本所在[2]。

新工课还远远不能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品德优良的大学生也是每一所学校不断追求的目标。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深受网络的影响,尤其各种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不断考验着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和心理、德育有问题的学生,将会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一般会忽视德育和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而着眼于社会价值和学校利益方面。在培养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过程中依靠关于思想道德、法律观念、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高校的普遍做法是默认成绩优良等于品德优良,表现正常就是心理健康,其背后的原因是德育的评判具有主观性。

综上所述,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重新制定新的教学方式、管理方法、德育评价和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案与计划[1]。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其对于学生的指导以及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该从自己角色出发,为以上问题的解决的努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增加能力为目标

目前学生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享受着父母的全部关心与爱护,父母包办,这是当代大学生无法独立自主的生存、遇到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解决而且对别人的帮助与关爱习以为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长久依靠父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人生目标没有明确定位,更别说从事创新与创造性工作了。高等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依靠校规校纪,但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大众性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普遍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另外特别容易让个别学生产生敌对的心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辅导员要以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这也是潍坊理工学院对于辅导员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更是我们潍坊理工学院老师的真实写照。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给学生灌输以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有目的增加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多启发、多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大包大揽把所有问题都给学生解决了,应该在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的同时,时刻掌握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并采取对应措施。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去企业进行实习,首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直接的经验与知识,还能在其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老师应借此机会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加操作技能。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德育监督预测

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人格的灵魂。家长从小忽略了孩子德育的培养;另外由于德育的不可量化,且在高考成绩中没有比例,所以有些教师对德育的培养没有提升到一定高度,此外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修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三位一体的“空缺”[3]。这就造成了少数学生没有公共道德心,缺乏责任感,对其他人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学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德育的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在回归生活过程中缺乏可行性实施方案。如何才能实现德育的实效性,成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人认为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对学生的德育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了解了德育的评价标准,德育问题就变成了可解之题。首先,德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它必须对德育的社会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其也是对社会评价进行辨别:我们的教导能否反映社会价值和体现社会价值的等级,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本文所关注的是素质标准,其主要用来测量学生和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状况。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增强,现在可以借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道德绝对性评价这一难题。这样就避开了人的主观评价,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此外还能针对性查看学生德育的某一指标,对某一方面不达标的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采取有效的操作。大数据技术一方面不仅能预测有问题的学生,此外还能通过大数据技术采取有效的对策。

三、合理锻炼,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身心的健康能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体育是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一名身心健康的同学更容易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的进行创造与创新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晚睡晚起更是大学生最真实的写照,更有甚者凌晨五点多才去睡觉。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如此对待自己的身体,怎么可能有多于的精力来读书和学习,更别提做研究了;除此之外,大学生只有良好的体魄还不能称之为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入学年龄在19 岁左右,身心还未发展完全,三观还未成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在自媒体泛滥的当代,如果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同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同学受到家庭或者情感的纠纷,造成了校园盗窃、打架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道路上的巨石[4]。其原因一方面专业的心理专家的着重点在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方面做研究,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一方面学校的普遍做法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这难免造成了调查结果的不准确性,高校缺乏专业的手段与技术对学生进行调查[5]。另外通过某些心理课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标,这在大多数同学身上起到了作用,但是对某些心理比较严重的同学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而这些同学往往应该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

在学生体质提高方面,如果想依靠鼓励和提倡的手段,其结果甚微。如果学习初高中那样晨跑,学生即使是能完成锻炼,也是不情愿的被迫的接受,很容易产生抵触甚至厌恶情绪,如果失去了约束条件,学生显然不会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6]。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质,潍坊理工学院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打造出注重时效性的体育俱乐部课堂,落实了中国健康行动中要求大学生在校内外分别运动一小时的指标。此次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运动锻炼的兴趣,为学生的健康体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大学生心理课程进行改革,以教学体系为基础,结合高校自身的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建议提高心理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权重,增加此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并聘请心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制定的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7]。

猜你喜欢
辅导员德育心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