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医生的道德形象

2021-01-02 11:50杨同卫封展旗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扁鹊华佗医生

文/杨同卫 封展旗

自人类诞生以来,疾病和痛苦便如影随形,医学史就是一部人类同疾病抗争、寻求解除病痛的历史。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生活状态、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及医学水平的反映。在中国璀璨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被广为传颂的医生。本文艺海拾贝,撷取若干医生形象进行道德评析。

《史记》中的扁鹊

《史记》是博大精深的历史著作,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典范之作1。《史记》列传第45篇《扁鹊仓公列传》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扁鹊这一医生形象。

扁鹊医术超绝精妙。赵简子病了,五天不省人事,被请来的医生们都忧心忡忡、束手无策,万般无奈召来扁鹊。扁鹊入室诊视后判断:“他的血压和脉搏都正常,你们不必担心!从前秦穆公也曾出现过这样的症状,昏迷七天后苏醒了过来。”果不其然,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苏醒了过来。此后,扁鹊路过虢国,听闻虢太子刚刚病死,于是来到宫门下向接诊医生问明情况,遂判定虢太子患的是“尸蹶”病,并未真正死去,禀告虢君说自己愿为太子诊治。虢君闻讯后赶忙到皇宫中门迎接扁鹊。见到病人后,扁鹊吩咐学生子阳在穴百会下针,片刻,虢太子苏醒了过来。扁鹊再用汤药调理,虢太子吃了二十天汤药后,身体就恢复得和从前一样了。

扁鹊不张扬、不做作,不做虚假宣传。太史公感叹道:人们常常担忧的是疾病种类太多,而医生常常担忧的是治愈疾病的方法有限。所以,六种情形下的疾病很难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六不治思想包含三层含义:(1)主张早期发现病情,早加治疗;(2)相对于繁多复杂的疾病医生的治疗方法有限;(3)提出医生应当不做什么的行医准则2。扁鹊治好了虢太子的“尸蹶”病,很多人都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生。扁鹊却谦逊地说:“不是我能使病人死而复生,而是他本来还没有死去,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帮助病人苏醒过来罢了。”

扁鹊还随俗为变,尽量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扁鹊到邯郸时,知道当地人尊重妇女,妇女有较为广泛的就医需求,就专门研究妇科疾病,热心为妇女诊治;到洛阳后,知道当地人敬爱老人,又专门研究老年多发病和常见病,热心为老年患者服务;到了咸阳,知道当地人喜爱孩子,又专门研究儿科疾病的诊治,为广大小患者服务。

《三国演义》中的华佗

《三囯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通俗历史演义小说,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在我囯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3。它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流传甚广,妇孺皆知,影响很大,华佗是《三国演义》中首屈一指的医生形象。

华佗技术精湛,超凡绝伦。在第15回中,东吴名将周泰,为救孙权,与山贼拼命厮杀,“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在会稽郡吏虞翻的引荐下,华佗来诊。华佗诊断后说:“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第75回中描写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关羽弈棋淡然自若,华佗刮骨悉悉有声。术毕,敷药、缝合。整个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医患双方相互信任配合。第78回中写道:曹操头脑疼痛不可忍,星夜请华佗出诊。华佗诊脉视疾之后,提出自己对病因的判断——因患风而起,并给出了治疗方案——开颅取风涎,可惜曹操认为手术风险太大,没有采纳。

华佗不为名利,一心赴救。华佗听说关羽中了毒箭后,主动从江东赶来。术后,关羽取黄金百两酬谢,华佗却说:“我久仰您高风亮节、义薄云天,特来医治,根本不是为了得到酬报!”坚决不接受,留下敷疮口膏药一帖,辞别而去。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代神医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历史上大医学家华佗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华佗作为医生的杰出代表代代流传,备受赞誉。

《神仙传》中的董奉

《神仙传》是一部志怪小说集,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全书共十卷,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卷十记叙了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的神奇故事。

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曾在本县做官,曾救治交州刺史杜燮,后隐居庐山,有“医病癞少年”“致雨救旱”“斩大白鼍”“疗疾种杏”等神异事迹。其中,“疗疾种杏”的故事流传甚远,后来“杏林春暖”成为一个汉语成语,意指置身杏林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用来赞扬医生医术高明,后来,“杏林”演变为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故事的大意是:董奉隐居庐山,给人诊病不收诊金。重病号经他治好的,栽杏树五棵,轻病号经他治好的,栽杏树一棵。数年之后,山上已经栽了十万多株杏树。董奉在杏林里盖了一间仓库,并告诉人们治病仍然不收诊金,病人可以将家中适量粮食带来倒进仓库以示酬谢。而且,送粮食者还可以自己取相当价值的杏子带回去。董奉把患者送来的粮食全部用于救济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散发的粮食有两万多斛4。“疗疾种杏”的故事生动地描绘出董奉不求图报、博施济众、心系病人、胸怀天下、济世救人的崇高品德。董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医界也因此获得广泛赞誉。

故事中还写到:有一个人拿了少量的粮食,却盛了很多的杏子回去。在回去的路上,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吼叫着追逐他,这人十分害怕,狼狈逃窜,杏子洒落。回到家后定睛一看,剩下的杏子正好和送去的粮食价值相当。还有人来偷杏,被老虎跑出来追赶,一直被追到家中,被老虎咬死。死者的家人知道他祸起偷杏,赶忙把杏还到山中,并向董奉磕头认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这一情节的寓意是:(1)每位社会公民都要遵守规则、诚实守信、不自欺也不欺人;(2)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患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与社会文化。

《红楼梦》中的张友士

《红楼梦》中有众多医人医事描述,刻画了众多的医生形象,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典型是草率从事,乱用虎狼药的胡君荣,正面形象有给贾母诊病的王济仁,给秦可卿诊病的张友士等。其中,对张友士的描述用墨最多,人物形象最为丰满。作为医生,张友士的道德形象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神贯注,询问仔细。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张友士诊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先生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至数,宁神细诊半刻的工夫。换过左手,亦复如是。”张友士不是专职医生,还有很多其他日常事务劳心费神,但要求自己在诊治病人的时候一定要安神定志,全神贯注,状态良好。所以,张友士在接到贾珍名帖的当日回复说:今日串了一天的门,才回到家中,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待我调息一夜,明日一定到府。张友士这种做法绝对不是“推三阻四,拿腔做调”,相反,这正是张友士专业精神的展现:安神定志、全神贯注,绝不敷衍塞责、草率从事。

张友士诊察病情,不仅切脉,还重视问诊。他认真向贴身服侍秦可卿的婆子询问秦可卿的饮食起居和症状表现。张友士道:“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婆子回应:“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稍后,张友士又问:“大奶奶从前行经的日子问一问,肯定不是常常缩短,而是常常延长,是不是?”婆子答道:“可不是,从没有缩短过,经常是延长两三日,甚至十日。”

第二,尊重患者,有效沟通。张友士到了宁国府之后,贾珍迎接献茶。茶毕,张友士说:“晚生粗鄙下士,知见浅陋,大人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张友士不亢不卑、雍容大度,对患者充分尊重,即便是对于服侍病人的婆子也毫无傲慢之意。

有效沟通是双向沟通。双向沟通中是指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不断变换位置,且发送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以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时双方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共识。纵观医生张友士为病人秦可卿诊治的过程,完全是医患双方的互动交流与双向沟通,符合现代医患沟通的理念。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除本文评析的之外,还有众多文学作品描述了医生的形象。比如汉代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描绘了吴客给楚太子诊治的过程;宋代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描写了道人为甘棠治愈眼疾的故事;《老残游记》记载了老残为高公姨太太诊病开方的全过程;《西游记》中有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诊病的情节;《水浒传》描写的108条好汉中有军医安道全,等等。随着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理想的医生形象深入人心,在尊医重卫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扁鹊华佗医生
最美医生
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讳疾忌医
扁鹊与牛黄
小华佗拜师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