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1-02 19:37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合农业

杨 迎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一、概念界定

(一)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1]。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最主要的目的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内涵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与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与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3]。2018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逻辑。

(三)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条件。产业扶贫中涉及的乡村产业内涵丰富、业态类型多样,涉及面也很广。乡村产业发展,对“三农”发展引领性非常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阐释了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性,为乡村的产业扶贫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乡村振兴促使产业扶贫升级。乡村振兴激活脱贫发展内生动力,有助于产业扶贫升级。乡村振兴有助于强化产业扶贫成效,产业扶贫起到推动贫困对象内生发展、促进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的重要作用,是避免贫困户陷入精准扶贫“福利陷阱”[4],防止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悬崖效应”[5]的有效手段。

二、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一是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不高。在农村,农产品销售渠道仍然以线下批发零售为主,并未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销售渠道,不利于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同时,大部分农村的农副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集中在各自省内各地区,而省外地区的销售量相对较少,农业产业的电商化明显不足。二是设施农业规模偏小。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大部分农村的设施农业规模都偏小。

(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存在阻力

一是建设主体单一,建设资金不足。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当中,政府是主要投资者,社会资本注入不足,导致在修建过程中存在建设力量薄弱的情况。二是人们思想觉悟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困难。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各个村集体和村民存在严重依赖心理,参与修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足、配合度不高。另外,一些村子存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严重以及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强的情况,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大阻力。

(三)三产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一是产业链条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力量不足、与农户市场联结不紧密,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二是金融融资困难。这仍是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并且存在金融激励扶持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三是灾害侵袭频繁。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滞后的情况。这都给三产融合带来一定阻力。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多种制约

一是发展不平衡,差距逐渐拉大。由于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和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等的差异,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二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于:制度不够健全完善,监督力度不够,部分村干部法治观念差,有章不依、有规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受思想、观念、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多项制约,多数村领导班子及农民思想落后,观念守旧,加之农村人才缺乏、建设资金不足、科学技术匮乏、市场信息闭塞等,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解决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面临困境的对策

(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优化升级

一是要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有效促进产业扶贫发展。要想搭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就要加快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因此,要加强“三品一标”、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等名优品牌打造,依托市、县、镇、村等各级市场,加强市场营销拓展。二是壮大先进设施农业规模。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有利于培育产业扶贫“富根”。因此,需要继续扩展设施农业,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农业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并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突破招商引资。运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集群建设。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各地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沟通,按照乡村振兴计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适当超前谋划,确保住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同步到位。二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各地有关部门应采用免税、减费、降槛、表彰、宣传等各项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吸引有本地血缘关系、本地户籍的有能力的社会人才、民间企业家回归家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各大中专院校、各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等的重要作用;各行各业发挥特长,面向农村开展专项对口支援活动等。三是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健康发展需要统筹多个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因此,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合作的优惠制度,健全社会合作模式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管理机制、项目评估体系、利益平衡与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在探索中健全该社会合作的制度体系。

(三)促进三产深度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提升三产融合发展层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延伸产业链条是关键,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重视三产的联系与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激发三产融合要素活力。三产融合不仅需要产业的深度融合,而且需要以土地、资本、人才、知识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土地方面,合理规划农村用地,有效开发农村荒地,多渠道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全面深度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人才方面,各地区要立足实际,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选拔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爱农村的“本土化”农民人才;另一方面,配合各地区“人才引进计划”建立长效的引人、用人机制,吸引一批有文化、有专长、懂农村的大学生前往农村,助力产业融合。三是挖掘三产融合多样化功能。三产融合多样化功能的充分发掘有利于产业扶贫充分发展。要进一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示范引领,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同时,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农村三产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增强集体经济活力

一是重视组织保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眼于农村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选出大家认可的,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立足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发展模式。农村基层干部应视各地区、各农村的特殊情况,纵观各地全局,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动产业融合,要立足实际,做好调查,结合当地特色,用“菜单式”取代“一刀切”,助推集体经济活力。三是争取政策支持,保障当地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依据客观、真实的理由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城乡一体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种植业无偿补助项目、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