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超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知”与“行”的关系就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把“知”与“行”统一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展现出其对“知”与“行”关系的独到见解和过人的心学智慧。
自古以来,“知”与“行”就是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古人所谓“知”指的是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事物之理,“行”指的是道德践履、实际行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偏重于“知”,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有的人更看重“行”,讲究“知易行难”“行高于知”。
相关史料记载,“知行合一”这一观点最早出自宋元之际金履祥所写的《论语集注考证》。金履祥是“北山四先生”之一,天文地理无不精通,造诣颇深,被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他在《论语集注考证》中写道:“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也就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人效仿的榜样。
到了明朝,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10 年),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中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揭示了“知”的外化就是“行”,“行”的内涵即是“知”,强调把“知”和“行”合而为一,坚持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观点。王阳明认为,“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不仅要认识,而且应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此后,“知行合一”思想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发扬光大,发展成较完备的哲学体系。可以说,“知行合一”思想不仅是王阳明对于“实践”和“认识”这一重要哲学命题的深刻理解,而且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的精华。
到了今天,“知行合一”这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选拔和培养党员干部方面,“知行合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和选拔国家党员干部是关乎我党未来发展命运,事关人民福祉的百年大计。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应用到新时代选拔和培养党员干部身上,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强调“知”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中国共产党人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一边将其付诸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实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统一,既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历史的经验表明,“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
目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正确的“知行观”,没能充分理解“知”和“行”的关系,也没能深刻领悟“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存在对“知”和“行”认识的偏差和错位。主要存在“不知不行”“知而不行”和“行而不知”的问题:“不知不行”,是指既不知道也不行动,脑袋空空,精神懈怠;“知而不行”,是指知道却不去落实,学用脱节,缺乏担当精神;“行而不知”,是指不懂知识却蛮干,反应能力不足。践行“知行合一”思想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做到“知”,即懂得知识理论,又要做到“行”,即亲身实践,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增强本领。
当今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机遇与挑战同在。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知行观”,把握好“知”和“行”的关系,深刻领悟“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要真知,行要真行,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站出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以“知”促“行”,要善于把“知”付诸“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反对空谈、崇尚实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学习到的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行高于知,行胜于言。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把“知”付诸“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踏踏实实为百姓干实事,做好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时刻把群众的需求记在心里,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无小事,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要求,群众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坚决杜绝“不担当,不作为”的纸上谈兵,警钟长鸣,做一个真正的实干家。
以“行”求“知”,要善于用“行”来检验“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的理论对不对,方法有没有用,要在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用“行”来检验“知”,要在日常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政绩好不好,要让事实说话,用成果说话。以前的真理不一定适用于现在,我们要敢于摒弃课本上“落伍”的旧知识,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寻找真理。用新的思想认识去推动实践,同时以新的实践来深化思想认识,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增强本领。
知要真知,行要真行。“知”要拜人民为师,“行”要解人民之苦。我们党来自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性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底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要‘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1]。唯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我们党才不会脱离群众,才能“接地气”;唯有为人民服务,解人民之苦,我们党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走对路”。
真知是指真学,真行是指真正付诸行动。学习是一个组织保持先进性的活力源泉,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高度重视学习,善于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障,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来指导现实工作。“党员干部要把自己摆进理论知识学习中去,把职责摆进理论知识学习中去,把工作摆进理论知识学习中去。不但要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而且要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只有真正把理论融进了工作和生活中,理论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动力量。”[2]
坚持“知行合一”,勇担时代重任。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持“知行合一”,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站出来,承担起时代的重任。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统一指挥,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在抗疫最前线,路口排查、社区防控、村民宣讲,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我们党员干部的身影,“党员先锋号”“党员先锋岗”随处可见,“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知行合一”,知要真知,坚持自己先学会、先弄懂,再去和群众宣讲防疫知识。行要真行,坚持挨家挨户排查,不漏掉一户人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医护工作者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缨,驰援武汉,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中,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品格,书写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抗疫”赞歌。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基本命题。自古以来,人们对“知”与“行”的关系就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强调“知”,有的人更看重“行”。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要“知行合一”,把“实践”和“认识”统一起来,把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统一起来。“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的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知行合一”思想,这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凸显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坚持以“知”促“行”,把“知”付诸“行”;坚持以“行”求“知”,用“行”来检验“知”。努力做到知要真知,行要真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站出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拜人民为师,解人民之苦,勇立时代潮头,主动担当作为。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但要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而且要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脚踏实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广泛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并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实现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