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比努尔·吐尔逊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辞海》中对“象征”的解释是:“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②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1]本文用到的是第一种解释。人们对动物的生理、动作行为、生活习性等进行研究后,将之与人类的某些特定品质相关联,从而引起形象生动的感情联想,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词。例如,人们用“倔驴”来比喻性格倔强、思想较固执的人;用“缩头乌龟”比喻胆小怕事、遇事就退缩的人。可见,人们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赋予了不同动物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象征意义。
词语的象征意义与使用该语言的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程度、形成的风俗文化及养成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方式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汉语谚语和维吾尔语谚语中,有些动物的象征意义呈现出相同性,有些动物的象征意义却又存在差异。
由于狐狸在众多童话故事、小说中都扮演着狡猾、虚伪的角色,因此,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借用狐狸象征“狡猾”“奸诈”的人。汉语谚语中关于狐狸的谚语如:
(1)狐狸扮观音,还是狐狸精。
(2)每当狐狸说教,当心鹅群被盗。
维吾尔语谚语中关于狐狸的谚语如:
(3)tylkiniŋ qujruqi bir tutam.(狐狸尾巴藏不住。)
(4)tylkiniŋ terisi øziɡɛ duʃmɛn.(狐狸丧命,全因狐皮。)
(5)tylkini kørɛŋlɛtkɛn jolwasniŋ ɦɛjwisi.(狐狸气焰嚣张,靠的是老虎的威风;狐假虎威。)
乌鸦,性情凶猛,常出现在坟头墓地,且全身通黑、叫声难听,因此,在汉文化中乌鸦是“不祥”的象征,常常是死亡、恐惧和厄运的代名词。古时候,人们认为乌鸦的啼叫是不祥之兆,能带来死亡的灾难,所以人们不喜欢乌鸦,觉得乌鸦是大不祥之鸟。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还用乌鸦来指代贪官与坏人。加之其全身通黑、叫声难听,因此,乌鸦无论是在汉语谚语中还是在维吾尔语谚语中,都带有贬义色彩。例如:
(6)天下乌鸦一般黑。
(7)乌鸦笑猪黑,自丑不觉得。
(8)qaʁa qaq etidu,øz køŋlini χøʃ etidu.(乌鸦高歌自得其乐。)
(9)qaʁa kɛklikniŋ meŋiʃini dorajmɛn dɛp ,øz meŋiʃini untup qaptu.(乌鸦学石鸟走路,忘了自己的走法。)
狗,作为十二生肖之一,一直被视为吉祥的动物,它帮人们守护家园、看护牲畜,关键时刻还能帮助人类完成多重要任务,如抢险救灾、侦破案件等,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在汉语谚语中,狗的象征意义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如:
(10)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11)野狼养不成家狗。[2]
反面的、带有贬义色彩的如:
(12)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13)狗眼看人低,人穷狗也欺。
汉语中狗的忠诚是被认可的,但其地位仍比较低,因此既有正面的象征意义也有负面的象征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民众认为狗只可养在院中,不得入室,因此,在维吾尔谚语中狗的象征意义往往是负面的,例如:
(14)it sɛmrisɛ iɡisini ʧiʃlɛr.(狗肥咬主人。)
(15)itqa ujat kirsɛ ,ultaŋ jemɛs.(狗若知耻,不啃靴底。)
例(14)比喻小人境况好转,没有难处了就翻脸不认人;例(15)比喻卑鄙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在维吾尔谚语中,狗的象征意义也有部分是中性的,例如:
(16)it iɡisini ʧiʃlimɛs.(狗不咬主人。)
(17)itmu øz jaliqini qurujdu.(狗也护自己的狗食槽。)
狗在维吾尔谚语中的象征意义普遍呈现出负面贬低意义,和汉语一样,用来映射社会上的小人等。
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的主力军,现在则成为马术比赛中的主干。马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在汉语谚语中其象征义大部分是褒义的,例如:
(1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9)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但也不排除部分负面评价,例如:
(20)马不知脸长,牛不知角弯。
(2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例(20)是利用马的外形特征来借指不知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例(21)将“骆驼”和“马”对比,意思是即使是饿死的骆驼体积也比马体积大,引申意为在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刚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强。
维吾尔族是游牧民族,马在其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也被维吾尔族人民看作是草原畜牧的象征[3],维吾尔语中关于马的谚语有:
(22)At ʤɛŋ mɛjdanini, eʃɛk meɦmanχanini kesip øtidu.(马在战场上奔驰,驴在旅店间穿行。)
(23)At tepiwɛtkɛn nomus ɛmɛs, eʃɛk tepiwɛtkɛn nomus.(被马踢不算耻辱,被驴踢才算耻辱。)
同时,马作为珍贵的动物,也是身份的象征。在新疆,马的种类极多,人们除了在生产生活中用到马,在部分节日的活动中也会用到马,且其地位不可替代。因此也留下了相关谚语,例如:
(24)Atni bɛjɡidɛ sina , mɛrdni mɛjdanda.(赛马场上识马,比武场上识英雄。)
(25)At ajiʁan at minɛr, kijim ajiʁanton kijɛr.(爱惜马的有马骑,爱惜衣的有衣穿。)
鸡是人们饲养最普遍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之一。鸡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公鸡打鸣就意味着天即将亮,再进一步引伸,象征着从黑暗走向光明。因此,在汉语中,鸡的象征意义有积极的一面:
(26)三更灯火五更鸡。
(2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在例(26)和(27)中,鸡分别象征“勤劳”和“光明”。除此之外,鸡也因体积小,象征“小事,小人物”,例如:
(28)赶鸡下水,赶鸭上架。
(29)割鸡焉用牛刀。
例(28)比喻故意刁难人,让人做办不到的事;例(29)比喻办小事情,何必花费大力气,也就是不要小题大做。
在维吾尔语中,鸡的象征意义基本是负面的,首先鸡可以象征胆小的人,例如:
(30)uruʃalmajdiʁan χoraz ʧillijalmaptu.(不会打架的公鸡就不会打鸣。)
(31)toχu byrkyt bollalmas. (鸡成不了雄鹰。)
其次,鸡还可象征“小人”,例如:
(32)toχu qondaqqa ʧiqqanda ɦɛmmini untar.(鸡上了栖架,忘了一切。)
例(32)比喻有些人捞到官职就忘恩负义。
爱德华·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4]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也会有部分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因素对谚语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南方地区、中原地区以传统的农耕文明为主,偏向小农经济,而维吾尔族则主要发展畜牧经济。同时,地质地形的差异性,使不同语言谚语中同一动物的地位不同,使用频率差异较大,例如:
(33)tøɡiɡɛ minip tøɡɛ izdɛʃ.(骑着骆驼找骆驼。)
(34)tøɡidɛk bujuŋ bolʁiʧɛ,tyɡmidɛk ɛqliŋ boʪun.(与其有骆驼般的个头,不如有纽扣般的智慧。)
维吾尔族谚语中的骆驼形象极为常见,而汉语中“死猪不怕开水烫”“扮猪吃老虎”等表达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表达。可见,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在谚语中所使用的动物形象就可能不同,同一动物象征的意义也不同。
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汉语中形成了诸多谚语,例如,汉语民间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中的白露、寒露、秋分都属于24 节气,节气是根据中国农历订立的指导农事的历法。除此之外,还有“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春”“五月端阳,枣糕拌糖”等都与节日相关,分别体现了春节燃放爆竹、端午吃枣糕等节日习惯。可见,谚语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新疆多民族聚集,多种思想交汇,因此,语言中所体现的各类象征义也极具特色,如“qorsaqta nan boʪa , bilɛktɛ ʤan bolar(肚子里有馕,胳膊才有力气)”,体现了维吾尔族离不开馕,每天都吃馕的饮食习惯。
受到生活生产方式、社会文化的影响,汉语和维吾尔语谚语中动物词的象征意义既有诸多相同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了解语言背后的这些特性,正确解读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对语言学习以及翻译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