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鑫
(广东省揭西县凤江镇鸿江小学 广东揭阳 515400)
数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又抽象的课程,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将比较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传授的课程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采用合适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达成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学效益,推动课程有效性。
在小学基础教育学段,学生在认知上还处于初级水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多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信息化教学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网络信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相关教学资源的传播及读取,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中未能关注到学生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基础与认知水平的差异,都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单方面的教学灌输,无法指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层面、深层次的探索和运用,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与深度体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动性、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对此,教师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方式,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立体,够创设出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有效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由老师讲解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单一,而信息化教学能够利用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境,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兴趣[1]。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模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此举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覆盖全体。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制作基础课件和延伸课件,扩充数学课堂知识点;普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优质学生增加补充;普通学生夯实基础,优质学生增量补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立足实际情况提高小学生参与知识探究和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2]。
例如,在行程问题教学中,小学生对“地点、时间、方向”等关键词,以及“相遇”含义难以理解,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可运用动画技术,模拟课题中出发、相遇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接收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在遇见行程问题中,边读题边想象运动关系,让题目“动起来”。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机会,能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知识,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和讲解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索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定时分组讨论,将学生随机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发现知识的共同点、不同点,各组结束时进行归类总结,此举能增加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频率,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制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探索,构建高效课堂,优化学生的数学课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