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及施教建议
——以统编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2021-01-02 14:52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高中历史知识点

代 婷 徐 杨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随着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纲多本”的教材模式也在逐渐改变。2019 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完成全部编审工作,并于当年秋季学期率先进入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和辽宁6 个省市高中的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预计于2022 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教材中知识点密集、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学术观点增加等问题,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考虑的重点。为此,笔者以高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对如何使用新教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帮助。

一、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点密集所带来的教与考的挑战

统编教材背景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课时少、内容多、知识密度大等问题。《中外历史纲要》(上)每个课时的内容都是经过高度概括、高度紧缩而成,共有29 个课时,其中16 个课时的标题都带有“和”或“与”字,表明一个课时包涵多个主题。1节课的内容涵盖了几百年的历史,并需解决大量问题,加之辅助性栏目对学生思维、运用能力所提出的要求,使教学难度明显增加。以第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例,该节课内容涵盖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大约四百年的历史,需掌握的知识点有三十多个,学生需要借助史料、地图才能够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系统完整地陈述知识点,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仅仅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和讲解,内容只会越来越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增大。而且,巨大的知识量也给考试带来压力,如果仅对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可能会对考试造成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怎样解决教与考的问题无疑是教师与学生面临的一个新的难题。

(二)落实核心素养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人教社2007 版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三维目标,实行素质教育,该版教材中的三维目标虽然涵盖了部分历史核心素养,但价值主线并不鲜明。而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这成为历史教学应遵循的新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钱穆先生曾强调:“今日史地教育更重要的责任,却不尽在于国史知识之推广与普及,而尤要的则更在于国史知识之提高与加深。”[2]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并提升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传统教学理念下,多数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去传授知识、教育学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教学理念已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全方位革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理念。因此,能否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并落实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新增知识对教师学术素养提出挑战

为使学生了解史学前沿的新内容、新观点和新方法,统编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吸纳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新成果在增加统编教材学术性的同时,也对教师的学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第17 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阐述为“引起政治与权利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统治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23 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惨遭蹂躏”等新增内容,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必须及时关注,自觉提升学术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复杂真相。此外,与过去相比,统编教材还存在一些新的提法。例如,统编教材提出,宋与辽、夏、金之间的战争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战乱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济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景象,同时强调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由此可知,新教材增添了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新增内容和新观点对教师学术素养提出了挑战。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施教建议

(一)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

教学内容整合,是指将教科书及其以外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取舍重组[3],使教学内容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达到优化历史教学的效果。施教时,教师以大概念为抓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组织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以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可以将4 个子目整合为3 个主题,即把第三、第四子目整合为思想文化的勃兴,使整个教学围绕政治上的纷争与认同、经济上的变法与发展、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思想文化勃兴展开,全景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场景。同样,也可以围绕“社会大变化”概念,将教学内容分为5 大板块: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雄,大发展——农业、手工业新发展,大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大变革——各国变法运动,以及大繁荣——学派众多、百家争鸣。

通过单元整合来建构清晰的知识线索,以单元为学习主题模式,使学习内容围绕着一个主轴展开,层层推进,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的认识逐渐达到完善和提升。以第二单元为例,把第二单元的4 个课时整合为3 个课时,即把第7、8 课整合为1个课时——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即包括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整个单元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来展开,师生共同梳理出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围绕主题,建构清晰的知识结构

建构知识结构是指把内在和外在相互孤立、分散的知识整合后联系起来。统编教材知识点零散、密度高,只有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才能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以第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可围绕主题建立如下知识结构: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统一的背景。2.秦统一的过程。3.巩固统一的措施。4.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后世)。

二、秦朝的灭亡

1.秦暴政的表现。2.秦末农民起义。3 楚汉之争。4.秦朝暴政给后世的教训。

如上述所列知识结构所示,本节课的主题是大一统,可根据主题划分为两部分内容,即秦朝大一统与秦朝灭亡。第一部分是重点讲解的内容,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明确与“早期国家”相比,中央集权下的政治权力更加集中,管理更加强化。第二部分是面对广阔的领土范围,秦采用暴政导致自身灭亡。秦朝的灭亡展示了中国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推翻自身统治。

(三)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意识。统编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内容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以第19 课《辛亥革命》为例,教师需明确教学重难点,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并理清本课的基本史实,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然后,教师把辛亥革命的基础性内容通过导学案以填空、选择题的方式呈现,提前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学生可对有难度的题目做记号,留到课堂上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天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以防自主性差的学生偷懒。课堂上,首先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难题,采用学生讲教师听,各抒己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随后进行针对性点评(时间为10 分钟)。其次,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革命团体与政党——兴中会与同盟会,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时间为5 分钟)。再次,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难点为评价辛亥革命。在该环节中,将学生分为4 个小组分别讨论这几个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时间为20 分钟)。最后,当堂训练。因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重点内容,教师可搜集历年高考真题,帮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时间为10 分钟)。课后,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不再布置作业,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进行思考,并可与教师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高中历史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技能映射的知识结构和推测关系研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