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报道模式的新建构
——基于《问政山东》内容策划的视角

2021-01-02 08:55王振华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问政舆论监督山东

王振华 吴 峰

2019年是山东省工作落实年,2020年是山东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全省各地都在强调抓落实。但是,政策落实过程中“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依旧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不落地、难落地,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情况仍然存在。如何抓好担当落实工作,保证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到实处,《问政山东》开始了舆论监督新的探索。

当前舆论监督报道体系的制约和不足

(一)舆论监督报道民生化、表面化、同质化

在各省市媒体的实践中,以往的舆论监督节目往往体现在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以及报纸的民生板块中,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衣食住行问题,而选题来源基本上都是群众的热线电话的诉求,这种舆论监督一是问题较为浅显,诸如经济纠纷、房产维权、汽车维权等成为舆论监督节目的主流内容,过度顺应收视人群的诉求导致当前的监督节目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有甚者,将无休止的婚姻纠纷、绯闻矛盾等纳入舆论监督的范畴,这样的民生化舆论监督无疑已经偏离了最初定位。

(二)舆论监督先入为主,易陷入“媒介审判”误区

在当前法制越来越健全的今天,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明显法律过错和政策过错的情况越来越少,对舆论监督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舆论监督报道仍然存在着“非此即彼”的观念问题。在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过程中,暗访是重要的一环,而正是因为暗访,缺乏对被监督单位的充分了解,因此容易造成对事实真相的误判,如果这样以“道德审判”的形式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在处理问题中容易出现少部分人获益但是社会整体权利的失衡,这样的舆论监督可能会给政府新的改革攻坚带来舆论压力,势必会影响改革发展大局,违背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辩证统一的原则。

(三)重视曝光度,忽视解决问题

政府、媒体、人民群众三者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利益的体现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媒体而言,媒体有着增加知名度和关注度的自身利益,如果一味追求曝光度而关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给广大受众留下的印象可能是恐慌和对社会的不信任,这样的舆论监督就很难体现媒体负有的责任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问政山东》监督报道模式的新建构

(一)《问政山东》强化了党管媒体的原则

《问政山东》是根据山东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的精神要求,创新“公开监督”机制,推行“电视问政”“网络问政”而设立的舆论监督节目,为推进节目开展高质量的舆论监督,省委健全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成立创新公开监督机制工作办公室,协调节目组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东要在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路子来”。因此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宗旨展开,在这种指引下,避免了媒介审判的误区。在省委《问政山东》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下,各级政府部门把《问政山东》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核中,这种制度化的督促更让《问政山东》的监督影响力实现了常态化。

(二)监督内容宏观化,自上而下展开监督布局

1.省直部门自查自纠聚焦痛点、难点、堵点。“省人社厅现在的难点工作是跨省和跨市社保转移效率较低的问题,有的地方跨省转移需要半年以上。”“省教育厅今年的重点任务仍然是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较为缓慢和群众需求量仍然很大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些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在《问政山东》选题协调会上的讨论。在一次次的《问政山东》选题协调会上,根据省委《问政山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求,问政部门要主动对接《问政山东》工作,对于业务范围内以及在地方调研中发现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侵犯群众利益、不担当不落实的情况进行梳理,形成舆论监督的内容来源,与《问政山东》栏目组共同探讨问题存在的根源,这对于栏目深入了解各部门职责、发现业务体系上下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实现精准监督。

2.以舆论监督之力倒逼深化改革进程。当前,我们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束缚,破难攻坚最硬核的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九大攻坚行动,从2020年11月12日起,《问政山东》在结束了省直机关和16地市问政之后,开始问政九大攻坚行动的步伐,以省委省政府改革发展方向为指引,要求被监督部门主动根据时间计划表,做到各项工作项目化、节点化、责任化,保质按期完成计划内工作。比如在问政九大攻坚战系列报道“问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题节目中,山东省医保局就针对群众需求较为强烈但是难以实现的问题,如异地门诊跨省联网结算、省内慢特病门诊结算、乡镇卫生院异地住院联网结算推进难的问题,对标对表后主动反思主体责任,就这样形成了《问政山东》节目的线索来源,节目播出后,促进了上述事项的加速推进。

3.构建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政府权责清单。2018年6月20日,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2019年1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办法》,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省是首个编制公布政府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的省份,走在了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8月底,省政府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编制、公布、备案工作已全部完成,42个部门共将“三定”规定确定的3352项职责,分解细化为11260项具体工作任务,编制流程图7710张、工作规范7634项。目前,除涉密内容外,42个部门清单已在其门户网站公布,对部门及内设机构主要职责进行颗粒化、条目化分解,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人干”,这些向社会公开的承诺就成了舆论监督的方向和抓手。

(三)完善网络问政体系,推进舆论监督主力军全面进入主阵地

随着媒体主阵地的转移,新媒体网络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问政山东》问政体系中,同样把网络问政作为问政常态化的一个渠道,在以往的网络问政平台中,很少能够做到群众每一次的诉求和提问都能得到主管部门的回复,问题解决的也是少之又少。在《问政山东》开通“网络问政”以来,群众通过问政山东网络平台提出问题和诉求,设立省直机关和16地市回复端口,安排专门人员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核实、沟通、解决后逐一回答,并且由群众来决定是否满意,定期统计和公布网络问政的回复率和满意率,给相关部门形成了压力,大多数部门都能实现回复率100%,并能够实现群众诉求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舆论监督的公开化和常态化。

《问政山东》舆论监督模式新建构带来政务服务新风尚

(一)带动各级政府部门自查自纠成为自觉行动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引下,《问政山东》关注了以往舆论监督节目没有关注过的重大事项,比如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推动缓慢的问题,国资委下属的企业没有专攻主业的问题,独角兽企业在山东发展不顺畅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监督,政治站位高,调查起点高,大大提升了《问政山东》对推动工作的执行力。在这样的舆论监督环境下,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了自查自纠、善于以舆论监督推动工作的新风尚。比如在青岛,市纪委市监委、政务服务热线(12345)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全天候关注群众反映、媒体曝光、职能部门移交的问题线索,将信息统筹起来建立起统筹管控的“信息池”,自查自纠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舆论监督、部门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的良性互动。

(二)强化了党媒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舆论指引作用

党媒是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党媒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舆论监督已经被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成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山东广播电视台作为山东省新闻舆论战线的主要党媒,坚持党媒姓党的重要标尺,通过以《问政山东》为媒介开展舆论监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舆论监督助推工作的新模式,切实以舆论监督的桥梁稳民心、定人心、增信心,推动“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和人民赋予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新形势下,山东省委省政府以更大魄力鼓励舆论监督,以更高的标准完善舆论监督,对《问政山东》舆论监督新模式的建构进行研究、探索、尝试、总结,创新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对以舆论监督之力倒逼改革攻坚,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问政舆论监督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