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的社会价值

2021-01-02 08:55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心态

朱 清

Vlog是Video weblog(视频网络日志)的英文缩写,侧重于以视频方式记录发布者的个人日常生活,这类发布者被称为Vlogger(视频博主)。在国内,新闻+Vlog的融合报道方式兴起于2018年,是年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了《CGTN博鳌行Vlog》系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首次尝试使用Vlog报道灾难新闻。如果说Vlog形式融入其他类型新闻报道带给民众更多的是新鲜感和趣味感等“附加值”,那么在社会灾难的特殊情境之下,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则具备了更为显著和突出的社会价值。

本文运用态度框架从人本角度梳理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的社会价值,试图阐述其对灾难情境下民众产生的价值和意义。态度基本组成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部分,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情绪和心态;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1]态度的三类组成基本囊括了民众在灾难之下的主要反应,是从人本角度分析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社会价值较为适当的框架。

多元化的报道:引导民众全面认知灾难事件

一般而言,灾难事件的发生发展均具有复杂性,需要民众从多元视角出发全面认知。然而在人性、技术和商业的长期互构之下,许多民众已然笼罩在信息茧房之中。坦桑斯指出,人们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全方位的,“我们只听我们选择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2];网络技术又为个人主动搜索信息提供了物质基础,部分个体还会自主通过互联网聚合到“我圈”内开展圈层传播;此外,新媒体产品为争夺用户注意力,大多通过算法技术等精准向用户投放偏好信息,进一步窄化了用户的信息获取范围。茧房效应下民众的不全面不平衡认知在灾难争议事件之中颇具风险性,原本负责任的传统客观新闻报道能够呈现多方信源,从而揭示事件的全貌,然而在传播渠道全面开放、互联网语态形态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灵,往往难以获得最广泛的传播面。

相较而言,新闻传播特征和民间表达特色交融的Vlog新闻融合报道方式更能在灾难报道中有效传播,并能更为全面地揭示灾难事件的面貌,从而引导民众全面认知灾难事件。首先,就融合前提而言,起源于网民实践的Vlog表达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追求真实表达,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相符合,成为Vlog形式和新闻报道融合的坚实基础;其次,Vlog新闻融合报道能提升民众走出信息茧房、观看灾难新闻报道的意愿。新闻Vlog的报道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新闻事件,消解了传统新闻报道第三人称视角的疏远感、压迫感和教化意味,加上颇具网感的剪辑、配乐、字幕等制作手法,以及多平台多渠道、社交化圈群化传播的路径覆盖,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民众媒体选择的成本;最为关键的是,在传播渠道开放而多元的当下,新闻记者、灾难亲历者、灾难见证者等组成了数量众多、视角多样的灾难新闻Vlogger群体,试图从不同维度和层次展开“我”眼中的灾难事件报道,大大丰富了传统媒体时代由新闻记者主导的灾难事件报道范围和层次。多元化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灾难事件图景,有利于民众获取关于灾难事件更为全面的认知,减少由认知失衡引发的次生社会问题的发生几率。

具身的知情陪伴:引导民众以积极心态面对灾难

灾难的破坏力不仅体现在物质及身体毁损上,还体现在心理健康的受损上,往往会促发民众的消极心态,如害怕、恐慌、烦躁、愤怒等;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灾难事件,不仅能够增加个人主动抗灾救灾行为,而且有助于整个社会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积极的个人和社会心态需要培育,“社会心态培育,可以理解为社会心态的养成、教育和引导”[3],养成和教育在于平时,而突发灾难事件之下的积极社会心态培育重在引导,传媒理应肩负起突发灾难事件之下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责任。相较综艺、电影和电视剧等文艺表达的滞后引导,与灾难事件同步开展的新闻报道的社会积极心态引导责任凸显。积极心态应对灾难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积极状态选择,传统新闻客观报道模式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减少了人们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慌和畏惧,但在抚慰民众的情感情绪、引导他们以积极状态克服困难上显露不足。

针对一些民众心态普遍消极的重大灾难事件,媒体急需创新报道形式,在呈现基本事实、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同时,亦能对民众的消极心态有所治愈,“具身感”和“陪伴感”突出的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述双重要求。它立足于Vlogger个人体验和场景展现,为民众带来更真实的临场感和代入感,使他们产生一种“具身知情”感受。不同于思维独立于身体的主客观二元论哲学,具身认知观主张:认知不是一种源于客观世界模型并基于抽象运算法则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是主体在身体-环境的动力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具身行动能力。[4]在该理论视域下,以往缺乏“具身感”的新闻报道的“说理知情”未必能获得良好认知效果,而新闻Vlog融合报道带来的“具身知情”更能深入人心。该报道形式特有的亲和力、互动感和定期更新设置还为民众带来了微妙的陪伴感。报道视角第一人称转向、话语语态生活化转向及新闻后台的适当显露等为新闻Vlog融合报道增添了亲和力;对话性内容设置、多场景剪辑、社交平台传播等都充分体现了此类报道的互动性;加之该报道形式通常一事一议,报道者会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不间断更新报道,从而呈现出一种亲切、可交流的长期积极陪伴者形象,民众在报道者具身的知情陪伴中更有可能缓解消极情绪并以积极心态面对灾难。

人格化的认同:引导民众以理性行为应对灾难

灾难事件中的过度偏差认知和消极心态有时会引发民众的非理性行为,严重时还会引起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冲突。因此,引导民众理性应对灾难意义重大。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报道者角色多为中立的第三方,以媒体公信力和报道权威性获取民众的信任和认同,进而间接引导民众行为。此种报道模式和引导方式在程序上专业严谨,然而伴随传统新闻报道观众的流失,这一引导方式的效果随之减弱,需要补充新型引导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灾难新闻Vlog展现了新闻领域中的一种新型行为引导方式——民众对新闻Vlogger人格认同后产生的行为认同和效仿,在这当中,报道者不再超然事外,而是直接介入民众行为引导中。需要说明的是,客观新闻学理论强调新闻报道要将事实和意见分开,这在Vlog新闻报道中被打破,但这种打破需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本文探讨的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的行为引导功能在此范围之内,一方面,这种行为引导更多是潜移默化产生的,很少直接表明观点;另一方面,在灾难情境下,传媒出于社会责任适当表明立场并不违反新闻伦理。新闻Vlog融合报道中的报道者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特色和显著的人格魅力,他们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去呈现内容,并在其中自然呈现自身的性格特质,在制作时也颇为讲究自我风格的展现。人格化是推进媒体融合和新媒体战略转型的关键,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真正标志,也是网友关注媒体的根本动力,只有人格化了,影响力才会最大化。[5]与传统报道中报道者的符号性存在相比,这种人格化凸显的报道方式增加了民众收看新闻的黏性和对报道者的认同。民众对报道者特有风格认同后会进一步认同其行为,报道者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大增,从而得以对灾难事件中民众的行为偏差进行纠偏。总而言之,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在通过传统途径间接引导民众理性应对灾难的同时,也可以直接发挥报道者自身的行为引导力,大大释放灾难新闻报道对民众理性行为的引导潜力。

结 语

任何创新都有局限,新闻Vlog融合报道由于人格化特色突出,并不适用于需要深入挖掘并阐明事件因果关系的深度报道。其对报道者的传播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报道者既懂得客观新闻一系列操作性规范,又兼备鲜明且怡人的人格特质,并能够将之巧妙地融入新闻Vlog融合报道中。尽管有所限制,在特殊灾难情境之下,灾难新闻Vlog融合报道的诸多特质还是彰显了突出的社会价值:通过多元化的报道、具身的知情陪伴和民众对其人格化的认同,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民众更加全面地认知灾难事件,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理性的行为应对灾难。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心态
雷击灾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做谦逊的人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还是“看掐架”心态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