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儒道与柔情

2021-01-02 10:32韩守明
课外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士人魏晋

韩守明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江苏 扬中 212200)

随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大家广泛认同的今天,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已然成为了学生追求的新时尚,《普通课程标准》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往往完美结合了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优秀的思想精髓,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积累语言文字的知识,还可以受到优秀文化精髓的熏陶。

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重点推荐了《红楼梦》《乡土中国》两本书作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但如果仅仅读这两本书还是不够的,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世说新语》这本志言笔记小说也十分适宜学生去阅读,这本书中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也是十分珍贵的,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儒家哲学以及对自我关注的柔情。所以,《世说新语》完全可以作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之一。

一、《世说新语》中的儒道

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大家又把眼光集中到了传统文化经典上,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化经典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随着时光的积淀,这些宝贵的经典文化遗产不但没有消弭其精髓,反而熠熠生辉,通过阅读这些宝贵的文化经典,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内心如沐春风,如浴雨露,精神飒爽。

今天的世界,随着时代浪潮的汹涌向前,学生们受到了浮躁社会风浪的波及,鲜有时间去碰触宝贵的文化经典,而《世说新语》则以简短的故事,生动地将魏晋士人的风范展示给学生,学生沐浴在精美的语言文字世界中,感受着魏晋士人的儒道风度,就好像在和这些身披薄衣、手甩拂尘、口念玄言的名人异士在交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字: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就是汉末名臣陈蕃,他一生以扫除宦官专政这个弊政为己任,后来和大将军窦武合谋欲除去宦官,没有成功,后来被害。在这则故事中,提到的是陈蕃做豫章(江西南昌)太守时,刚刚到任,便询问徐孺子所住的地方。徐孺子叫徐稚,是一个隐士,终身没有做官,但却是一个贤能的人。陈蕃很少接待别人,但却专门为徐稚留下一个卧榻,徐一走,就马上把床挂起来。陈蕃到任就马上要去拜访贤人,主簿不明晓其中的道理,而陈蕃提到了“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是希望自己像周武王姬发一样,要得人心,方能为天下之大事。

儒家思想中,十分注重培养人的责任意识,鼓励人要有担当,才能成为大丈夫。《大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但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依然十分巨大,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就像陈蕃一样,从小就树立澄清天下的志向。

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多么经典的话语。韩愈在《师说》中也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儒家的思想往往为士人一代代秉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时代的特征,但是伟大的谦逊精神,却一直被视为核心。《世说新语》一书中,通过一个个简短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领略到魏晋士人的那种谦逊地向贤达求问以及积极交往的精神。

如《世说新语》中郭泰去拜访黄宪的文字: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这则故事中,提到郭林宗,就是郭泰,他是东汉末期的太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品行高洁,善于点评人物,文中提到他去拜访袁奉高,描述的语言十分生动,文章不具体描述见面的场景,只是写车子很快就离开了,而写到他去拜访黄叔度时,则是待了一天两晚,别人询问郭林宗缘故,他告诉别人,黄叔度的度量让人难以预测。《世说新语》通过对郭林宗拜访两个不同人的不同表现,精妙地体现了郭林宗对贤人的尊敬和仰慕。也间接地告诉我们,贤人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格魅力,是内在、深层次的,不是浮于表面的。

《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世人对儒道的那种精神向往,此外,这本书因为精美的文字,还有人物被塑造得十分生动,不像一般儒家经典那样枯燥乏味,所以,高中生在阅读《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既可以积累大量的精美词汇,还可以受到儒家那种家国情怀思想的熏陶。

二、《世说新语》中的柔情

我们中国人在家国情怀方面,永远都是将热爱国家放在人生价值的第一位,而对于自身的关注,特别是对身体的关注则是比较寡淡的,或者说是羞于谈及的。而《世说新语》这本书中的魏晋士人,则是一改前人的传统,将自身的身体作为一种美来审视,这些文化现象让中国美学的光辉在魏晋时有了一次别样的发挥。

其实对自身的关注,并不影响我们对家国的那种热爱,反而是因为关注了自身的身体,在美学方面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还有助于人缓解因为巨大的社会压力而造成的精神负担,有利于人对自身美的一种内在审视。因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当然,魏晋士人的这种关注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一种内在审美的需要。

如《世说新语》中描写嵇康美貌的一段文字: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魏晋士人对于自身身体的关注,不仅仅是外表给人带来的风度,还有人的那种独立精神,如大家对嵇康的评价,虽然有些过誉和夸张,但却可以很好地体现魏晋士人对于容态和举止的关注。当然,人物的内在精神气度,也是评价人物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都是普通人,建功立业是我们的追求,但人生毕竟大部分时间是在日常的琐碎中过去的,对自身身体的关注与审视,是对人生虚无旷达的一种观照,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无法完成大业的缺陷,让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生活可以追求。所以,苏轼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最终也是将笔触落到了人的自身上,只是他没有过分关注身体罢了。

我们再来看一段有趣的记录: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美有时是一种天赋,如果去过分追求,就像左思那样东施效颦,反而受到了妇女们的直接唾弃,自取其辱。所以,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应该理性,毕竟才华和美姿容是不一样的。才华是一个人另一项宝贵的财富,有了才华不一定要去炫耀,而应该是对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左思用了十年时间写就了《三都赋》,世人竞相传抄,以至于让洛阳纸贵。其实左思是有才华的,他的魅力完全可以通过才华彰显,无须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去效仿潘岳。当然,《世说新语》中有些文字是无法考证的,只能作为一个参照。

魏晋士人对于美的追求,让中国的美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对人的点评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知道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艺术方面,世间万物往往成为了艺术关注的对象。而后来绘画将人的身体作为了塑造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魏晋及后来的隋唐时期;而用语言去描绘人类的美,在魏晋时期则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也因此诞生了很多描述身体的优美语言。如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对王羲之的一段评价: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这段文字讲述了魏晋士人对王羲之美的赞誉,飘逸似浮云一般,矫健像腾空的游龙一样,当然“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源自曹植的《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本是描述洛神的美貌,用在这里则很好地体现了王羲之的翩翩风姿,以及出众的才华。

通过对人外貌的关注,以及精到的点评,为后人描摹人的外在提供了诸多的典范,在语言文字上,也诞生了很多描摹人自身的词汇,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词汇宝库。通过对人自身外貌的关注,也体现了我们民族对自身身体的自信。

总之,《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好地将对家国情怀进行观照的儒家思想,与对自身身体关注与审视的柔情美学结合在了一起,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不仅能带来阅读优美语言文字的愉悦,还能浸润在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清泉中。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士人魏晋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