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靠近优美 粗俗藏于崇高
——文学作品中人物“外丑内美”的思考

2021-01-02 10:32徐新亮
课外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爱斯梅拉外表

徐新亮

(江苏省震泽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这种原则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影响深远。它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美学思想,美与丑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形式多样,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突显了人性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这句话也让我们明白,丑中有美,而且常常是“外丑内美”,它能突显独特的审美价值;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寄寓深刻的社会反思;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源于作者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关注。

一、“外丑内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俄国作家别林斯基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真正的美应该源于善良的内心,即使外表丑陋,但是拥有高尚的人格,依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许多文学作品中,形式丑是塑造人物形象个性特征的有效手段,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更加能够彰显生命的本质,“外丑内美”的对比既能够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能够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使审美对象的个性更加突出,达到“丑的极点便是美的极点”的审美效果。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外表极其丑陋,生活也十分困窘,让人感觉不敢接近。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外表丑陋的艺术家,却拥有着善良的心灵,为了让琼珊找到精神支柱,在凄风苦雨的夜晚,完成了一幅最让人动情的杰作。对于大多数小说或戏剧来说,畸形外表代表着自私、虚伪、奸诈、邪恶等,成为作品中的批判对象,而老贝尔曼虽然外表丑陋,但是却拥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粗俗外表后隐藏着的高贵。这种外丑内美的反差,打破了大多数“外丑内丑”“外美内美”的人物塑造模式,将“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创造变得多元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而且,这种优美与丑怪的合二为一,互相交融,通过表现丑来揭示美,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中提出了“丑的美学”概念,认为丑始终是与美相关的。如果只有纯粹的美,那么便是一种片面的艺术理念,相反,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丑内美”更加全面地呈现了人物的多样性,能够完整地表现一种艺术理念,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量。“外丑内美”的人物塑造模式,能够将丑转化成艺术美,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拥有更加丰富深刻的美学意义。

二、“外丑内美”寄寓深刻的社会反思

文学作品需要借助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百态,体现社会本质,歌颂人间真善美,揭露社会矛盾。然而,如果作品中只是用“优美代表善良”“高贵代表崇高”,这种缺失反差的人物个性,常常忽视了“美与丑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特性,哪能更加深刻地体现社会理想,批判社会黑暗呢?反之,如果能够运用“外丑内美”的对照原则,通过社会底层人物的畸形外表、卑微地位来彰显灵魂高贵、肩负社会使命、痛斥社会不公,以人物自身的对立统一揭开社会的真实面纱,能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与反省。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弃儿伽西莫多,他长相畸形而且有多种残疾,行刑前遭受群众的各种嘲笑和辱骂,却得到了爱斯梅拉达的温暖对待,当爱斯梅拉达给他喂水时,获得了围观群众的掌声。这些情节中,“外丑内美”的伽西莫多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了社会现实的人情冷暖,让我们看到当时法国社会看客群众的丰富形象,他们既有麻木冷漠的一面,也会被爱斯梅拉达充满人性美的举动唤醒,这也便突显了美好人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美好人性的回归。伽西莫多行刑前的遭遇成为了一次美好人性的呼唤,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引人深思。

“外丑内美”的伽西莫多的人生经历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人性的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面对漂亮的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克洛德暴露了自己凶残险恶的本质,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刺杀弗比斯后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冒险拯救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威逼恐吓行刑前的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用心守护少女……这些情节中,我们发现,克洛德外表庄重严肃,内心却极其自私阴险,不择手段地想要满足自己的私欲;伽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内心极其善良,千方百计地保护美丽少女。两人不同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外表的“丑与美”有了一次灵魂的碰撞冲突,用“外丑内美”来揭露社会中人性的伪善的一面,讽刺性更强。既表现了作者对教会的邪恶和残忍的批判,对15 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的抨击;也表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歌颂。

三、“外丑内美”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包括多种文学形式,既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当具有教化功能,弘扬人性的真善美,以真挚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怎样才能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呢?众所周知,“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作者创作时应当情感真诚,取材贴近生活,以小见大,而这种理念也就成就了很多底层人物散文或小说,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外丑内美”,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受到熏陶、获得启迪。比如杨绛的《老王》,由于他的眼疾,长相奇特,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怕他出事。这位生活处境困窘、看似不能歌颂的车夫,身上却散发着底层的光芒。老王为杨绛家送的冰块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里可以看出老王待人诚实;“文革”期间,杨绛家遭受不公对待,饱受歧视,而老王依然热心为他们服务,当作者要付车钱时,一句“你还有钱吗”饱含关切,表现出了他的善良;当老王身患重病时,却仍然为杨绛家送去香油和鸡蛋,制止作者去取钱时又强调“我不是要钱”,足以表明了他的忠厚善良。老王的各种善行,让我们发现了这位底层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既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也让无数读者明白,即使拥有外表缺陷,身处艰难处境,但也不能失去坚韧、善良、忠诚……正如刘昼所说“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外丑内美”的老王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与反省,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同在,诱惑与压力并存,我们更应该坚守初心,勇于面对困境,与人为善,赤心相待,传递温暖……

四、“外丑内美”源于作家崇高使命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应当肩负民族使命、社会使命。同样,文学应当弘扬传统文化,再现社会现实,关注世态炎凉,服务人民群众。于是,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往往借助一种美学思想来呈现社会的千姿百态,表现人性的美丑善恶。“外丑内美”的美学现象可以展示作家对人性复杂的关注,借以表达出对人性中善良、真诚、勇敢的歌颂,从而发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的呼吁。如莫言的小说《欢乐》,齐文栋的母亲是瘦小软弱的,并且还是丑陋的,肚脐眼积满了污垢,有着弓一样的肋条和破烂不堪的嘴,然而这位母亲为了给儿子凑足补习班所需的费用,拄着棍子进了县城开始乞讨。这样坚忍、无私、善良的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深重与伟大,也表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真实生活的同情与关注,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与讴歌。师陀的《说书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说书技艺高超却命运悲惨的知识分子,他的脸很黄很瘦,饱经生活沧桑,然而身上却有着对职业的尊敬和热爱,这种精神让人为之动容,让我们充满敬仰之情。透过说书人,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混乱,小城人民精神文化的关注。所以,“外丑内美”的美学观源于作者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关注,让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熠熠生辉。

纵览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丑内美”,我们发现,反差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具有更加独特的审美价值;既能够让我们认清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要勇于与社会黑暗势力做斗争,也应当坚守行善之心,传递社会温暖。“外丑内美”的美学观能够透过典型人物,折射社会人生百态,直击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充满了震撼力与感染力。

猜你喜欢
爱斯梅拉外表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昆凌 甜美只是外表,我的心里住了个男孩
低调外表下的大惊喜 Rosso Fiorentino Pienza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
意义深远的“爱斯基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