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举隅

2021-01-02 10:28胡显群李慧楠
课外语文 2021年22期
关键词:跨学科高中语文美术

胡显群 李慧楠

(沈阳市第三十中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一、美术与语文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关乎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上四方面是一个整体,离不开多学科研究的相互促进、交融。语言既是交际所需,又是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能力是通过丰富的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才得以形成的。对语文学科来说,审美体验的途径可以来自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来自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各个审美途径之间相得益彰,共同成就塑造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跨学科融合又是当代教育的现实所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不仅有授业解惑之用,担负文化传薪之责,怀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同样也该注重培养人的审美与言志的能力,让人既感受得到“诗情”,又循得通“诗法”。从人才培养目的上讲,社会全面教育的普及是希望培养出的子弟既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并适时创新,又可以充分自我发掘潜能,还要重视修养,善于合作,符合现代社会规范要求。

在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中,也越来越常见到跨学科研究的案例。剥离开的各个学科虽然有其统计分析上的优势,但或许已经不适用学科之间愈发千丝万缕交融的新世纪。将培养当代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各个学科交融互通,在教学上先行实践跨学科教学理念,而不是各科教师各司其职不逾成规,等待学生自身内化整合。学科融合先行实践的理念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

二、当前语文教学跨学科尝试现状

(一) 教师自发随机为主,学科系统规划欠缺

当前语文教学跨学科尝试多是教师自发行为,广为人知的大众媒体宣传案例,包括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乡村老师梁俊改清代袁枚所作的咏物诗《苔》为民谣歌曲,使得在灿如星海的诗词中并不惹眼的小诗,感染大山里的孩子,也走进亿万观众的内心里。

此外在语文和美术跨学科教学领域,中国教育电视台《老师您好》节目播出另一位乡村教师——来自湖南金凤乡的王歆,她开拓式尝试将绘画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诚为可贵。这两个案例中,共同点是教育师资的稀缺,美术专业的王歆就职乡村学校后不得不转而教授语文,学校教育中本来就被“主课”挤占的美术、音乐对教学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更显薄弱。若不是两位典型教师各自身怀才艺,又肯于主动创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恐怕很难经历这种审美途径。

从跨学科教学研究的系统规划上看,受制于应试需求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长,束缚于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分工,也极难有艺术学科成系统融入语文教学的课程出现。

(二) 跨学科资源丰富,有效开发使用欠缺

若比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以及高中美术教材,会发现无论在标准的制定还是课本的编排上都极为用心地嵌入了融合多学科教学的内容。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两册,选修三册,从收录内容和版式设计插图上都比照之前的版本丰富了许多,增加了丰富的美术元素。同样,新版高中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在课程理念、单元编排、内容设置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与改变,有着非常大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单元内容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出强调与现实生活近距离地对接。人美版鉴赏教材的这种改变表现出对传统的美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重新思考,进一步明确了当今高中美术教学发展的方向,更加偏向艺术审美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又承载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时代风尚。我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种类又极为丰富,传世的绘画精品不胜枚举。国外的艺术作品也有很多灵感源于文学佳篇,可资珠联璧合对照鉴赏。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真正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者寥寥。

三、美术鉴赏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将美术鉴赏融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品精读中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基本素材,内容涵盖了国内外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对这些作品要做到多角度、多层面的精读才可以由点到面地体会文学艺术的精深和丰富。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例,配合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插图也囊括了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各个时期、多种绘画形式的传世佳作。举例来说,其中山水画包括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此图描绘了《赤壁赋》中苏轼与客泛舟的情景。大江两岸,石壁陡峭,主山连嶂如屏,江岸古松林立。船夫撑篙,顺流而下,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显渺小。对应苏轼另一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选用的插图也大有来头,是著名现代画家傅抱石的《赤壁图》。同一“诗境”、相同命题的不同表达,两相比较鉴赏,既可以让学生体悟文字的“言有尽” 绘画的“意无穷”,又可以从创作者的社会背景、作者其他的代表作入手。还可以从创作技法入手,对两幅相隔千年的《赤壁图》来说,迥异的景别设计,以及山石“斧劈皴”与“抱石皴”的比较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从而让学生的审美鉴赏途径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二)将美术鉴赏融入所学作品的文学意象中

以高中语文课文《说“木叶”》为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锻炼学生说清楚事理并能够明晰表达。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功夫。在对“落木”意象的认识上不仅要在众多诗句中提炼创作和鉴赏的规律,对“木叶”这一文化意象在不同艺术中的呈现也应有所涉猎。一幅清代王时敏的《落木寒泉图》便可以感受文人山水画中类似的题材内容和思想志趣。《落木寒泉图》为仿元代倪云林笔意所写的太湖岸边景致。画中运用折带与披麻相结合的笔法,清劲宽和,温雅平淡,多用千笔淡墨,透现出了画中萧疏清凉而略带荒寒的意境,同时又具有平和温雅的气质。这种意境恰恰比文字更能体现出“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被“叶”字保有的一点缠绵之意也肃然斩断。“落木千山天远大”中的“落木”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的意象分别,一幅画就可表达出了。

(三)将美术作品鉴赏融入特定文化场景的考察中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兰亭集序》为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引入必不可少,赏析书法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诸如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修禊民俗。“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于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由女巫主持,于三月上巳沐浴祈福禳灾。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把禊列为祀典,说:“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禊的另一说法,挚虞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所以举行祓禊,因为有灾,洗濯消灾祈福。战国时因各国情况不同而“修禊”方式略有不同。到了晋代演变为文人墨客借此良机雅集水滨,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比试才艺的活动。美术作品中也有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可参鉴。

(四)将美术鉴赏融入地方课程资源的专题学习与综合实践的结合中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设计可以融合美术鉴赏与语文教学的专题学习,将某一类型文学作品的专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专题展,或建议学生自主研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文化经典的认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追寻原作,直观感受艺术之美,强化对美的感知与理解,在沉浸式体验中进行鉴赏课教学、充分实现美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目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等,这些公益性艺术场馆距学校仅十几公里,周末、假期无疑是鉴赏学习最佳的场所。近年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更是适合结合语文拓展教学的典型。

四、结语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离不开在教学中整合艺术学科鉴赏内容,尤其以美术作品的对比研究更为突出。美术鉴赏课堂的延伸和融合,是未来跨学科教育研究的一个趋势,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实现美育目标的必由途径。以往美术课程从开始到结束完全局限在教室内、完全限制在美术课本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够充分满足新时期的高中鉴赏课教学需求,高中语文教学缺乏艺术比较,语文教学缺乏和艺术类课程的融合规划和有效使用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适时加以改变已成当务之急,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上述的手段和方法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任课教师的教育情怀——对语文和美术教学的热爱。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有了教师对教学全身心的投入,积极主动挖掘生活中交叉学科的教学资源,把握恰当时机,延伸美术和文学鉴赏课堂,必将有助于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为实现美育目标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跨学科高中语文美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