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王晓冬,申双喜
1.河北金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速度以每年近1%的速度增长,带动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旧城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旧城在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适应和发展,日渐衰败和萎缩。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到达了新的阶段,并公开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城市的无序急剧扩张要被纠正,城市发展要从增量到存质。联合国于2016年发起的人居三会议鼓励以城市更新为优先的空间发展战略,并着重强调利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政策和法规制定可持续城市化新城市议程的方法。中国政府制定了新型城镇化计划,以促进城市更新。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逐步建设,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越来越多。一方面,旧城背景下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对生活物质和精神文明日益增长的需求。旧城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缺乏,交通需求和道路系统的不平衡,原有建筑物老化,社区缺乏活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化导致天然的水循环机制被破坏,不仅影响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而且导致地面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渗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形成城市洪涝,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城市人居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微改造”不同于大拆大建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综合整治,而是针对城市局部的较小尺度、易组织实施、成本较低、周期较短的更新策略,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差、设施老化的建筑及老旧小区,以保留为主,允许必要新建,更关注更新改造中新旧的协同关系。
2016年《广州城市更新办法》对“微改造”理论提出明确定义,即“微改造为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较小的改造,在维持当前现状格局不变的情况之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的更新方式”。
“微改造”理论注重小规模单元、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老城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城市面貌陈旧、社会功能混乱等诸多问题。旧城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发展。将旧城公共空间改造引入适应性设计理念,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对于旧城公共空间的设计,满足适应性的最高目标是以下四点:改善人居环境;旧城功能空间复合;延续历史文脉;重塑多元秩序。
旧城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改造,更需要功能复合的参与。但是在历史的背景下,旧城的场地尺度等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规划,这就需要规划师和设计师因地因时制宜,遵循动态发展、生态宜居等原则对旧城物质精神双方面进行考虑,机动灵活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之外的自然性土地和城市内的户外活动区域。公共空间是旧城的脉络,联系着其他空间。但也很容易出现问题,表现为供需失衡、功能单一、注重形式而忽略人性。社会包含着复杂的功能,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也十分多样。城市公共空间供需失衡引发的城市公共空间危机已经在许多领域蔓延。尤其是在老城区,城市的凝聚力效应带来的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们意识觉醒下的精神文化追求的现实,都提高了人们对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而旧城物质空间的发展纵深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状况,供需关系失衡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这种失衡的诱因主要归结于空间功能衰败及空间多样化消失两方面。作为重要的资源区,经济干预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加剧了矛盾发展。旧城物质空间的开发深度呈现严重不足,造成人居环境的破坏,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2.老旧小区更新改造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由“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老旧小区作为旧城的基本单元,量大面广,是城市的成长印记,曾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追求与向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文化保护的关注日益提高,已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将注意力聚焦在老旧小区的更新和改造上。城市化社区提倡的文化驱动型创造力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催化剂,市政府将传统文化整合到旧社区重建项目中,创造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和城市景观融合,这对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公共记忆的保护至关重要。
(1)通过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社区和其他设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
(2)改善城市布局,道路网络和其他基础设施。
(3)更换或翻新过时的建筑物。
(4)减少发展和人口密度,以减轻负担过重的运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压力。
(5)提供土地来满足住房、工业、商业、旅游和运输等各种需求。
(6)重新开发特定区域,以作为私有开发商重新开发相邻区域的催化剂。
旧城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而人处于其共同构成的空间环境当中。在这个系统中人是主体,因此旧城更新必须以人为本,同时天人合一。旧城更新要将旧城中的各部分相联系起来,与内外环境相适应。首先城市的图底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特性,在更新改造时要充分研究分析城市的历史发展,展望未来,对旧城肌理进行修补和活化,适应区域环境,协调发展。其次旧城中的节点、路径、面域共同组成了旧城的脉络,旧城中不同的公共空间显示出不同的时代标志。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其中一些得到了适当的利用,而另一些正在衰落。因此,公共空间的整合和系统化是梳理旧城公共空间新活力的必要步骤。
复合旧城的功能能够体现公共性和多样性,从而强化旧城的个性。其综合主要体现在复合土地利用、强化功能渗透、增强功能灵活性和优化功能设施四个方面。在社会生活、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我们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空间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适应旧城物质空间的结构特征,综合开发地上、地下和低层空间。旧城公共空间适应城市生活的功能设置不仅要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其可达性,还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功能的相互渗透性。可达性是城市功能及其关系的生命线;灵活性是指为城市生活提供多样化和可选择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使用类型的可能性,以及自然适应变化的可能性。
旧城基础设施是旧城功能的基本表现要素,是旧城生活中的第一需要。生活服务设施容量是旧城公共空间的主要内容,代表着整个旧城功能的配置水平。它必须满足旧城环境、小区域环境和公众的需求。它的设置不仅要满足空间的功能需求,还要促进位置、便利、多样性和可识别性等概念的实现。
多元化是指根据旧城原有空间形态特点,利用旧城水系、地貌等自然资源,结合旧城空间功能,综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立体空间形态。城市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因此,旧城更新改造应结合旧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多维空间格局。将复兴和重建视为补充力量,并结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它包括可以实际保存的修复工作,以及重建新建筑物,以替代可行的修复措施。通过在现有社区中整合新建筑而创造出丰富的环境,并允许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现代建筑,在保留旧城区特色的同时丰富了旧城区的外观。
旧城更新一般有重建、复兴和整合三种方式。旧城更新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营造动态可持续的生态空间。探索新型城市化的途径对于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中国的城市更新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政策和实践而发展。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和文化主导的创造力是旧城更新的催化剂,以适应性方法更新旧城不仅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还降低了成本,为其他转型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帮助降低城市重建的成本,并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府的经济负担。因此,中国及全球其他城市或许可以通过适应性更新,以文化驱动的创造力和微观转化方法来为旧城更新重生提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