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年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兰著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一部分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学困生”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学困生的转化在教育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个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其原因。
1.生理缺陷
第一种是先天缺陷型:由于遗传或者是先天性的发育迟缓,他们的大脑发育不完全,很容易学习吃力,被拉开距离。第二种后缺陷型:由于后天的意外或疾病造成身体上的缺陷,突然之间失去了之前的学习能力,影响了学习效率,会对这些落差感无能为力。第三种是性格缺陷型:这类学生中或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前者多表现为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多愁善感;后者多表现为自尊心强,好争好斗,对抗叛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他们之中由于在学习上较常人更加困难,跟不上节奏,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而自暴自弃,成为学困生。
2.缺乏学习积极性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消极,没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学习过程中不能坚持始终自制。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有的不求甚解,马虎从事;有的心猿意马,天马行空。上课时常会出现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的状况,所以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3.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受到溺爱,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依赖性强,自律能力也有限,总想不劳而获。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狂傲不羁、我行我素。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抄作业等行为。
1.家庭原因
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的教育、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有关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第一,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于严苛。学困生本来就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不顾现状进行高标准严要求,比如:为孩子报名多个补习班,进行恶补。可一个小学生根本无法负荷,被压得难以喘息,很容易造成畏难心理。第二,消极怠慢,放任不顾。有些家长忙于工作,不会花过多时间关注在帮助学困生转换,甚至对他们失望,放任自由发展,无所作为。比如:一些家长从不主动关心孩子学习情况,对于成绩不好的情况只表现嫌弃而不求改善冷漠了之。这容易使学困生因受不到关注而产生失望心理,变得对现状越来越无所谓。第三,过度攀比。很多家长时常存在攀比行为,而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则更容易被比较,而且被打压!长此以往,学困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教师教育问题
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校也是造成学困生与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所在。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观,为了达到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学困生则应该更应当被关注和提携,但往往教师的教育节奏不太会顾及学困生,更有甚者将学困生完全放弃。学校对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造成的因素不复杂,笼统来说主要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
比如,某小学开设“快班”和“慢班”,“快班”有最优质的师资力量,精讲教学内容,而“慢班”则只是走上课形式,不顾内容和教学质量。这样的区别对待对学困生往往会造成两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一种是自觉自不如人,自卑消极,就连自己都不再对自己抱有希望,稀里糊涂地在学校混日子,另一种是刷存在感,反抗捣乱,制造麻烦调皮捣蛋。
3.个人心理因素
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各种消极因素影响:屡次失败成绩低下使自尊心受挫,精神压力大常常感到焦虑,经常受到冷落歧视、批评和区别对待。要压抑自己的情感,躲避别人的责难,内心又渴望得到关注,希望得到帮助,期待改变现状而又无能为力。复杂的情绪交织成扭曲的心理,阻碍着学困生的健康稳定发展。
要想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关键的步骤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好。
比如:1.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咨询室,以方便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畏难情绪的人,及时找到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2.班级内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活动主题班会。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鼓励学困生畅所欲言,这样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况,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对于自己不能妄自菲薄,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难事不能退缩,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积极寻求解决完题的方法。3.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老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和心理健康情况,共同探讨帮助学困生转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学困生应得到“特殊关照”而不是无人理睬。帮助学困生的人越多,他们的自身在心理上就会越重视自己,打造一个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
比如,在班级中成立小组,建立小组量化评比机制。这样小组之内会自然会形成组内帮扶的状态[1]。每个人都会为了整个小组的利益而有集体荣誉感,对于学困生,组内的其他人都会热情地施以援手。对学困生来讲,同学们的帮助是非常关键的,同学之间一旦建立友谊便会亲密无间,朋友间力量有时候会超越老师的力量,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而且可以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树立信心,扫除自卑情绪。
对解决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采用赏识教育,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呵护他们的心灵,构筑起爱的桥梁。
比如,当初有三个这样的学困生,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仅没有一句赞扬之词,还使他遭遇到了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经常抱怨是白痴,艺术学院考了三次都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认为他“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受到别人的呵斥“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没有人关注他的兴趣。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如果当初父母、老师甚至周围的人,在他们幼年时期就多多赏识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只对其弱点进行贬斥。或许他们会更早地做出成绩,不会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进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对于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来说,他们心智发育不完全,这一时期的教育会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心理的成熟、自尊自信心的构建,而赏识教育对学困生最有意义,也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方式。教师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和尊重学困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这将为其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2],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多多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只局限于发现与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发展会随时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很容易被带节奏。不仅对已有的学困生,对所有的学生都应给予实时的关注,做好防范的功课,阻断学生成为“学困生”的苗头,也预防已有的学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3]。
比如: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把握节奏,争取大部分学生都能都接受到知识,并随时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2.时常询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不能紧跟节奏的学生精心辅导,对重难点反复多次强调。3.建立成长记录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习惯、行为等具体情况。以及其后进的具体原因,进而明确有效及可行的措施,一对一准确指引,循循善诱。这样从学习入手就会从根源上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从精神层面上多多鼓励学困生,加强心理疏导,以防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针对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做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三方面的工作。帮助学困生转化,做到真正公平施教、平等待生,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