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小纪镇第三小学,山东 烟台 2651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普遍不容乐观,尤其是完整表达的能力较低,不能文从字顺地讲述清楚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不能连词成句地说出一句完整且语法正确的话。课堂提问时,有些学生只能断断续续地说出只言片语,甚至张口结舌,说不出一个字。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影响非常大,对其语文思维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因此,笔者提出本课题,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低的原因,找出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水平,以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能力。
1.心理障碍。在开展口头表达交际活动期间,说话人的心理会时刻发生改变,必须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意愿强烈,积极争取发言机会。而越到高年级,主动争取表达机会的学生越少。这种状态的产生一方面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面子”心理越来越重,怕自己课堂表现不够好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另一方面在于自卑心理,不相信自己能够说出完整正确的话,对自己没有把握的话一言不发。这些心理障碍对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影响较大。
2.词汇储备不足。有些学生交流表达意愿强烈,但是发言时往往一句话说到一半,关键内容说不出来;有些学生交流时,只能说出简单常用的词语,不能运用针对性强的关键词。
3.课内外阅读量少质低。因为种种因素,农村地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较少,学生读得少,见识的新词鲜句就少,积累的词汇量不足,语言表达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慢,语感难以形成和保持,口头表达能力受到限制。
1.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掌握轻口头表达训练。语文课堂中低年级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常有,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多,课堂上口头表达的时间被有意地缩短,教师提问时往往关注回答内容是否正确,较少关注语言表达是否完整流畅,囿于时间限制也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口头表达一一进行纠正指导,导致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能在课堂中锻炼提高。
2.口头表达训练缺乏系统性。学生口头表达往往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而语文课堂中的交流往往结合学生本身的体会自由表达,少有交流语言固定句型、句式的要求,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语言组织的逻辑思维习惯,说话随意性强,难以提高准确流畅说话的能力。
3.口头表达评价机制不健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学生口头表达句式本身是否正确关注较少,与之对应的口头表达评价不够完备,对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正确、语言内容是否丰富生动、口头语言前后连贯性等很少进行针对性评价,导致学生本身对口头表达是否符合语法规范、语言是否通顺流畅等关注不够,对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没有实质性认识,也不够重视,最终无法提高表达水平。
农村家庭的孩子能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少,家长也更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其口头表达水平如何关注较少,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完整表达,导致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难以提高。
1.创设适宜情境,激发表达兴趣。教师在课堂之初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有趣的贴合学生年龄层次和心理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的兴趣。如,低年级每节课前一分钟说一说吃早饭的情况,中高年级围绕自己喜欢的词语编一个小故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简短的口头交流,让学生产生积极说话的兴趣。
2.培养表达信心,消除心理障碍。教师通过口头表扬,积分、代币奖励等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克服害怕、害羞、自卑等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学生开口说话时,对表达不流畅、不正确的状况不做正面批评,而是通过句型引导、内容调整等指导其正确流畅地表达,逐步培养说话的自信;对口头表达好的学生,积极表扬,既为他人树立成功榜样,又增进其继续交流的兴趣和自信。
1.利用教材,多角度提供说话机会,培养语文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语文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训练学生思维与交流的内容,充分利用可起到良好的作用:课文内容的朗读、复述,重点内容的理解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并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说话交流,尝试把自己的思考内容流畅清晰地表述;结合文本特点和课后题设置进行课文内容的简述、理解性分析总结、拓展想象说话、续编等;结合特定句型如反问句、比喻句等让学生仿照着编句子、写句子,交流句子;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板块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增减内容,精心设计交际重点,为学生多角度思维与表达提供机会;低学段“写话”和中高学段“习作”教学时引导学生先口述思路再书写内容,以训练语言组织与思维能力。
2.利用固定句式、提示词,进行表达训练。语文课堂中句子类型众多如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等,修辞句式也各种各样,如比喻句、拟人句等,逻辑关联句如递进关系句、因果关系句等。教师通过这类固定句式的引导练习,让学生模仿、创造,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口头表达,如,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明事物之间的关联,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等,变换方式进行口头表达。语文课堂中亦有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的长句、段落的口头交流,教师对这类较难的口头总结,提供一定的提示词,让学生“填空”。低年级以“填”词语为主、中高年级逐步减少提示词句,并增加“填空”内容,辅助学生边思维边表达,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指导积极倾听,听说结合促进口头表达。鲁迅先生曾经说:“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其目的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语文课堂不但需要“说”,“听”也同样重要。学生良好倾听的兴趣和习惯,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听懂别人的话,并迅速整合成自己的语言素材,表达起来更加顺畅。教师引导学生专心倾听后,进行复述、换一种方式表达等,将他人的语言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言语,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1.加强阅读指导,积累运用新鲜词句。学生语文学习需要语感,培养语感需要多读。课堂上以教材为主的朗读、背诵必不可少,课外读物同样重要。课外读物类型众多,内容丰富,词汇广泛,教师可结合课本中“快乐读书吧”板块设置,为不同学段学生选择合适阅读的课外书,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逐步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了解抒情、说明、议论等文体表达方式,积累各种类型的新鲜词句,同时引导他们将头脑中的积累运用到作文、日记等书面语言中,进而轻松地运用在口头表达上。
2.开展交流活动,多种情境训练口头表达。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朗诵、主持等比赛或日常活动,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锻炼说话的胆量,提高在他人面前讲话的自信心,进而乐于交流。重视家校结合的力量,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通过向家长讲自己感兴趣的课文、班级故事、成长经历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购物咨询等经历,让学生居家锻炼口头表达。同时,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交往活动,如职业角色体验,综合实践探究中的调查、访问、参观等,让学生在模拟或具体的交往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高度重视,科学设置,规范引导,关注方法,系统地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训练和指导。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指导。本文论述了可行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针对性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还应加强教师自身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教学实践中,将可行的策略付诸实践时,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教学等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和补充,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