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琴
摘 要:画面的想象,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知、还原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本文提出,教师要借助学生的原始经验,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想象画面,激发学生的对比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不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原始经验 生活实际 对比思维 语文要素
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画面的想象,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知、还原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引领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运转达到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效果。
一、借助原始经验想象画面
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都必须以学生的原始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通过自身的阅读和生活积累了相关经验,这种经验是支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写《荷花》这篇文章时,就用了一个“冒”字展现荷花生长的状态。这个看似随手一用的动词虽然简单,却极有画面感。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仅从“冒”字出发,他们往往难以还原荷花勃勃生长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经验: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春天枝条生长的状态,就用了一个“抽”字,笔者曾经引领学生关注这个 “抽”字表现出来的画面,感受植物生长的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将曾经对这个字的赏析转移到荷花“冒”字的品析上来,从而引导学生借助这个字,还原出荷花生长的动态画面。除了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想象中的场景画出来,并交流彼此的作品。这样能促使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彼此的想象力都变得更丰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局限于课文,而是找准了前后认知之间的联系,借助学生的原始经验,达成了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目的。
二、链接生活实际想象画面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源头。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没有生活的浸润与支撑,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文字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为学生的想象搭建一条认知通道。
以郑振铎先生写的《燕子》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在第一小节就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通过描写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等极具特点的部位,将燕子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要想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脑海中浮现燕子的外形画面,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燕子。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激活了生活中的原始认知,从而为后续的语段学习建立了有效的认知通道。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顺序,逐渐想象出燕子的外形特点,从而完成从整体把握到部分聚焦的想象过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如带领学生到户外展开观察,研究燕子的生活习性、动作特点,将自己想象成在云中自由飞翔的燕子,从而为想象搭建合理的认知通道。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将教学局限于文本的语段,而是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突破了语言文字的界限,让学生进入了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良好境界。
三、利用对比思维想象画面
对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的价值就在于将两个具有鲜明共性的事物摆在一起,让阅读者聚焦于它们,发现它们在细微处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这样的对比法,有助于学生激活思维,把握事物的特征。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对比的阅读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辨析事物特点,想象画面。
比如,叶圣陶先生在《荷花》这篇课文中就分别展现了荷花未开、已开、盛开三种完全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入手,先从文字表面了解三个时期荷花的不同形态,并在初步的对比中感受花开的画面,形成整体上的感受。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紧扣三种不同的花开状态,引导学生在深入联系、对比现实的基础上,想象出不同的画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在想象中再现文本描述的具体画面,并进行仿写。例如,有的学生用比喻的手法呈现花朵未开的状态:“荷花的花骨朵如同一个纺锤一般,悬挂在水面。”还有的学生用拟人的方式展现花朵已开的状态:“荷花如同翩翩少女一般,飞舞的裙摆展现出极致的美。”在对比中,学生认识到彼此的想象角度和呈现方法均有所不同,因此大家积极交流想法,汲取他人想象中的精妙之处。
试想,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聚焦于某一种形态的文字描写,学生就会受到认知上的局限,无法真正还原作者描述的画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把握荷花的三种形态,在相互联系与对比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画面想象,有效提升阅读效率。
四、在拓展阅读中丰富想象
小學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想象的过程中常常难以突破思维窠臼。针对这种问题,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经历自己没有体验过的生活,从而将感触融入想象,让想象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阅读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很多学生对唯美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大家的生活经历有限,不曾亲身到各个风景名胜地游览,因此教师便组织大家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尝试上网寻找更多旅游主题的文章,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在拓展阅读中了解该地方的特点,并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在脑海中,通过想象让自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入体会该景点的美。随后,教师又组织大家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以《这儿真美》为题目展开创作,并交流彼此的作品,看一看谁能借助想象真实地呈现某个特定地点的风貌。有的学生阅读了不少展现江南园林的作品,总结归纳后发现其特点就是移步换景,因此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由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构成的迷宫,然后用文字描写出来:“进入园子,我仿佛被树木包围了,沿着小路向前走,本以为会进入林子深处,但是路的尽头柳暗花明,竟然出现了一个精致的小亭子,让我欣喜不已。”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可以借助阅读弥补生活经历不足的问题,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呈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学生不曾体验过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例,开展自主阅读活动。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并畅谈自己的收获,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对习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写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总之,缺乏想象意识,将导致学生始终只能将认知局限在固有层面,而不能激活自身的思维,最终使得阅读和写作水平停滞不前。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抓住典型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反复训练,真正调动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信东.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9(2):37-39.
[2]刘凤.借力微课开展混合式学习[J].教学与管理,2021(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