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云
1
也许,有些事情只有在我们蓦然回首的一刹那,才能看清楚它本来的面貌。正如有些地方,当我们置身其中时并没有真正了解,而有那么一天,当我们远远地离开了,突然一种念头在心间升起,令我们不由自主回头张望时,才会发现它的深刻和岁月深处曾经拥有的荣光。许久以来,我们并不知晓它的另一面,但总会有一种机缘,在一个我们预想不到的时刻,使我们对司空见惯或久已忽视的事物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眼下,正是如此,当我在离开自己生活工作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家乡,行走在古城西宁焕发新颜的市区街道时,不经意地想起一个湟水河畔的小县城——乐都,我不由得慢下了脚步,因为我走到了虎台遗址公园的门口。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省教育学院读书时,经常会登到虎台上面,那时对它的了解甚少,只听说是古代一个小国家的点将台,是以太子的名字来命名的。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一次走进这里,看到眼前的土丘依然像当初一样沉默,而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三兄弟的塑像却显得勇武威猛。虽然遗址公园的建设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相宜,但被称为虎台的土丘却像一个展览了千年的标本,记载着一段鲜活的历史,叙说着青藏高原历史上一个小王国的兴衰传说。
沿着历史的遗迹,我走进了公元4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初在湟水河谷群雄争霸的岁月,走进了一个民族从塞外千里跋涉迁徙到河湟地区建立自己家园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长达130多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相互影响和渗透,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何兹全说:西晋末年,随着士族上层的渡江南下,装在他们头脑里的玄学也被带过江去,原先影响甚微的经学士族留在北方,他们保持着汉朝经学重礼仪的传统。而胡族政权武力占据北方,要立国中原,必须熟悉儒学传统,崇尚中原文化,以汉法治汉人。胡族君主与汉人士族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儒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同化作用。对此,我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怀想,在当时连绵不断的战事中,那传来的阵阵读书声,就像是寒冬尽头冒出的一丛绿色,一束花蕾,吸引着我的想象走向更为遥远的时光。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20多个政权,最主要的有16国。其中先后统治青海或在青海展开角逐的政权有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以及吐谷浑等。而当时五凉之一的南凉在乐都立国,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乐都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融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也并非都是单向进行的,就如鲜卑文化对于汉族文化的反向输出。鲜卑建立的统治政权,对汉民族的文化影响是深刻的,鲜卑政权的建立促进了鲜卑文化的传播,在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冲突过程中,汉族文化逐渐容纳并接受鲜卑文化,使得当时的民族观念出現了一定变化,促进了各民族偏见和隔阂的消除。
关于鲜卑族,《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说:“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秦汉时,鲜卑族居于今内蒙古东北额尔古纳河以南今辽宁西喇木伦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臣服于匈奴,以游牧为生。东汉永安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东汉耿夔击败西迁后,鲜卑占据了漠北广大地区,未能迁走的10余万匈奴人皆被鲜卑吸收。从此,鲜卑成为继匈奴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强大民族。魏晋时,鲜卑分裂为若干个部,东部主要是宇文部和慕容部,西部主要是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等。秃发部是从拓跋部中分出来的一支,是拓跋鲜卑圣武帝诘汾长子匹孤的后裔。据史籍记载,匹孤一支最初驻牧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一带。从曹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被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邓艾迁至河西走廊东部及湟水流域,与当地汉、羌各民族杂居,逐渐形成以秃发鲜卑为主,吸收匈奴、羌、汉以及其他鲜卑分支,如居住在青海湖西北沿岸的乙弗部、居住在青海湖东部的契翰部、居住在大通河下游一带的折掘部、居住在今甘肃永登地界的意云部形成“羌胡”联合体。为了区别于陇西及青海境内另外一些鲜卑部落如乞伏氏、匹兰氏、吐谷浑氏等,故称之为“河西鲜卑”。
秃发部自匹孤西迁后,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河西一支强大的鲜卑部落。同时由于长期与河西其他少数民族通婚,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反映出秃发氏与羌族及其他鲜卑族在血统结合上日益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民族联合关系为秃发乌孤建立南凉政权奠定了基础。
《资治通鉴》108卷记载,“乌孤雄勇有大志”,继位初曾与大将纷陁谋取凉州。“纷陁曰:‘公必欲得凉州,宜先务农讲武,礼俊贤,修政刑,然后可也’,乌孤从之。”乌孤于是礼贤下士,修明政刑,循结邻好,不事争战,建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他还接受石真若留的建议,采取坐以观变、“俟衅而动”的策略,表面上臣服吕光,接受后凉封号,暗地里拼命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十数年间,秃发部在后凉东南的广武,今甘肃永登东一带强盛起来。但广武地域狭小,又处于姑臧、金城之间,常受后凉、西秦两大割据势力的威胁,秃发氏在这里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于是,在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乌孤率部南下,进入湟水流域。次年,乌孤先后征服了曾一度叛离的乙弗部和折掘部,从而在湟水流域站稳了脚跟。同年,他又令部将石亦干在今民和县史纳古城筑廉川堡,作为秃发部在大通河、湟水流域的政治中心。廉川堡东凭黄河,西依西平,南达浇河,北窥姑臧,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显要。廉川与广武相邻,北有廉川大山,南有滔滔湟水,左有浩门河天堑,右有绥远关之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作为阻守后凉、西秦的理想之地。可以想象当年秃发乌孤登临廉川大山,遥想先祖树机能曾经据有凉州,河西各部都归顺于秃发部的辉煌历史,俯视湟水广阔山川,眼前的一切让他感慨万千,带领秃发部走向强盛的愿望已成为明确的目标。从此,秃发氏以廉川堡为根据地,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不久,秃发乌孤又相继征服了曾一度叛离的河南部、意云部等河西鲜卑旧部,逐渐形成了和后凉分庭抗礼的形势。
在秃发部顺利发展的同时,后凉吕氏政权由于其统治的残暴,内部各种矛盾激化而日渐衰败。后吕光讨伐西秦大败于金城,退兵姑臧。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秃发乌孤乘机在廉川堡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年号“太初”。以其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秃发傉檀为车骑将军,大赦境内,正式建立了秃发氏政权。
乌孤称王后,即乘后凉刚刚夺取西秦控制的金城立脚未稳的状况,一举攻夺金城,袭取了允吾以西的地区。吕光派遣将军窦苟讨伐乌孤,双方大战于街亭(今甘肃天祝县境),窦苟大败而还,乌孤控制了广武地区。这时,河西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同年5月,居张掖的卢水胡沮渠蒙逊拥段业建立了北凉政权。次年,李暠又在敦煌建立西凉。这无疑是对后凉的沉重打击,有效地牵制了后凉的势力,为南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后凉发生杨轨、郭黁之乱,乌孤先是派遣其弟傉檀进兵姑臧西苑,支持杨轨。杨轨失败后,乌孤又乘后凉无力远顾之机,进一步在青海东部地区扫除后凉势力,将后凉岭南五郡之地据为己有。
占据后凉岭南五郡之地后,乌孤又以夺取姑臧,取代后凉为目标。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正月,乌孤迁都至乐都,专力经营河湟地区,作为立国之本。乌孤迁都乐都,是面对后凉势力的威胁作出的正确选择。因为当时东、西、南三面的湟河郡、西平郡、浇河郡都在南凉控制之下,以乐都为都,则后方巩固,而且具有物产丰富、形势险固的优势。
乌孤在极力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广招各方人才,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由于秃发乌孤率先举起反抗后凉吕氏统治的旗帜,所以他在河西地区有很大的号召力。当时很多不满吕氏暴政的河西士人,纷纷投向南凉。乌孤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立国之后,广开门路,量才录用各族豪门及俊杰之士,使南凉政权逐渐完善和巩固下来。乌孤模仿汉制,内设台省,外置郡县,组成了以秃发氏为核心,以河西士人为骨干的南凉统治集团。他除以自己的兄弟、叔伯领军镇守各郡以外,还把一些知名人物安排到适当的位置。河西地区经两汉至魏晋,逐渐形成了一批名门大姓,从前凉时起,河西大姓已成为左右时局的强大力量,河西政局常常随着这股力量的向背而发生变化。乌孤看到了这一点,并充分利用了这股力量,因此,使南凉政权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斗争中占据了主动,在河西混战初期处于优势地位。大量吸收河陇地区的汉族优秀人才并允许其参与政权,是南凉政治制度的明显特点之一。在南涼立国的18年中,明确记载了两批汉族人士加入了南凉政权。一次是在秃发乌孤时期,而另一次则是后来的秃发傉檀时期。
正当南凉国势迅速发展之际,乌孤因酒后坠马伤肋而死,在位三年。临死前,乌孤考虑到世子羌奴年幼,难当重任,留下了“方难未静,宜立长君”的遗言。因此,他死后,大家推举他的弟弟利鹿孤继位。秃发乌孤是鲜卑秃发氏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也是南凉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任首领后,务农积谷,秣马厉兵,扩充地盘,推动秃发氏由部落联盟进而建立起具有封建性质的南凉王国,从而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大大超越了其他河西鲜卑。这无论对秃发氏的振兴还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
秃发乌孤虽然去世了,但他给南凉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秃发乌孤网罗了一大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通过对他们的量才使用,巩固了南凉政权。其次,秃发乌孤在不断扩大领土的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国策方针,给南凉指明了发展方向。
3
当时在凉州地区,除了南凉政权外,同时存在的割据政权还有三个:后凉、北凉和西秦。其中后凉处于南凉的北方,北凉处于南凉的西方,西秦则位于南凉的东方,对南凉形成了半包围的形势。南凉想要称霸凉州,就一定要消灭上述三个政权。所以,秃发乌孤在夺取后凉岭南五郡、迁都乐都后,就与大臣们商讨如何消灭这三个国家的问题,而汉族人士杨统给秃发乌孤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杨统首先向秃发乌孤分析了三个邻国的现状。他认为西秦的创建者乞伏鲜卑原先就臣服于秃发鲜卑,因此只要南凉消灭了其他两国,西秦就一定会像以前那样,向南凉俯首称臣。北凉离南凉最远,出兵攻打北凉路途遥远,粮草运输困难。后凉的吕光已经衰老,他的继承人吕绍懦弱无能,所以只要南凉集中力量攻打后凉,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
秃发利鹿孤继位后,迁都西平。除了西平曾是利鹿孤镇守的旧地这个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当时河西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后凉日渐衰败,对乐都的威胁已基本解除。同时,西秦残破,且一度投靠南凉。而这时的北凉已成为一支取代后凉地位的势力,待沮渠蒙逊取代段业自立时,北凉已由过去的盟友变成劲敌。西平地处湟水与北川河、南川河两河交汇之处,东凭湟峡(即小峡、大峡),西望金山,南依积石,北控祁连,近窥西海,远通西域,自西汉以来即为西部政治军事重镇。由张掖南北峡谷南侵,西平首当其冲。利鹿孤把都城从乐都迁到西平,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北凉的南侵。同时,还可进一步开发经营湟水上游地区,以固国本。
南凉建和元年,整个河陇形势又发生了有利于南凉的变化。公元384年,氐族姚氏建后秦,两年后建都长安。其后一直与占据陇东的前秦符登争战,于公元394年灭亡符登后,后秦的势力开始伸入陇右、河西,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乞伏鲜卑在陇西建立的西秦。西秦在后秦的攻击中灭亡,后秦势力的西进,对南凉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故南凉遣使后秦,表示臣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南凉的对外、对内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西进的后秦,南凉因其强盛,又远在关中,故表面臣服,企图借助其力,攻灭后凉,夺取姑臧。南凉总的目标是占领姑臧,取河西之地,他的对外政策也始终服务于这一总目标。
在内政方面,利鹿孤也做了一些新的改革。利鹿孤迁都西平后,问计于群臣,祠部郎中史暠说:“古人打仗讲究,全军为上,破国次之,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现在不是安抚百姓,而是整天掳掠,所以经常有叛乱,虽然每天都在打胜仗,为什么国土没有扩展?现在提拔官员,首先考验马弓,认为文章无用,所以百姓不能诚心归附!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建议建立学校,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来教授子弟,把我们的国家变成礼仪之邦,所谓文才武略,不愁不能平定天下!”史暠的建议切中时弊,利鹿孤采纳史暠的建议,开始他的新政。对汉族人劝课农桑,让鲜卑人操练弓马。利鹿孤还正式设立国子监,让西平硕儒田玄仲和秦陇士人赵诞做博士祭酒,开馆延士,举办儒学。让秃发部贵族子弟入国子监,利鹿孤把国子监当成一个跟河西鲜卑八部交流的场所,让鲜卑八部的酋长派自己子女来学习。同时利鹿孤将大批汉族人口迁徙到河湟从事农业生产,并设立学校,选拔人才,开科取士。不仅如此,利鹿孤还听从史暠的建言,力图改变过去那种只知攻城掠户,不知抚绥百姓的做法,大力吸收汉族文化,改变王廷形象,使南凉不仅兵强国富,还实行惠民仁政,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在对外策略上,他将攻取整个河西地区作为战略目标。一时,大批豪族、士族和俊杰之士加入了南凉政权,汉族文化及其政治制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大大加速了南凉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3月,利鹿孤病重,传由傉檀继位。利鹿孤在位3年,正是南凉处于混战之时,东西皆临强敌,但内部政局比较稳定,国势始终显示兴盛景象。
秃发利鹿孤在南凉历史上是一位过渡性的君王。他继承了秃发乌孤的遗志,依据秃发乌孤生前制定的国策,使南凉继续保持稳定兴旺的发展势头。同时,他针对自己继位后周围各国的情况变化,逐步改革南凉对内、对外的政策,使南凉在不同情况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采用了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分治的方法,并大力吸收汉族文化,使鲜卑族进一步强盛起来。最后,他多次派兵出击,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完成了对后凉姑臧的包围,为南凉将来称霸凉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
南凉建和三年(公元402年)3月,秃发傉檀继位。傉檀继位后,马上把之前“河西王”的称号改成“凉王”,还都城于乐都,一直扩军备战,希望找机会夺取姑臧。历史上称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为“南凉”就是由此而来。
公元404年2月,傉檀为了讨好后秦,以密图姑臧,乃去年号,罢尚书丞郎官,遣参军关尚聘于后秦。两年后,后秦因连年征战,势力渐衰,傉檀则加紧密图姑臧。在傉檀的多方努力下,使姚兴错以为傉檀忠于自己,遂封其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刺史,常侍、公如故,镇姑臧。”即是说,后秦将凉州五郡之地付与南凉傉檀。从表面上看,傉檀自弘昌二年去年号,臣属于后秦,似乎南凉政权已不复存在,但事实上,他借着归降后秦的名义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又通过效忠姚兴的借口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姑臧,得到了凉州五郡之地,使南凉成为了河西地区一时的霸主。
公元406年,秃发傉檀占领姑臧后,进一步谋划达到据有河陇,扩张势力的目的。为此,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结好西凉,以对付北凉就是措施之一。公元407年,傉檀又遣使煽动已被后秦封为建武将军、行西夷校尉的原西秦乞伏炽磐叛后秦,炽磐斩杀傉檀派去的使者送往长安。这样,傉檀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后秦的不满,树敌更多。8月,南凉开始集中力量进攻北凉。秃发傉檀首先袭击了北凉的西平和湟河地区,大获全胜,将这两个地区三万多户羌族人迁移到武兴、武威等地,补充南凉在战争中减少的人口。针对这次攻击,北凉的沮渠蒙逊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沮渠蒙逊知道,这只是大战前的序幕,胜败无关紧要,直觉告诉他两国的主力会战就要开始了。
秃发傉檀回到姑臧后,开始将南凉在各地的军队召集起来,前后共集合了五万多军队,率军进入了西陕(今甘肃山丹西),开始进攻北凉。沮渠蒙逊率军迎战,两国之间的主力会战——均石(今甘肃张掖东)之战终于爆发了。
关于均石之战,历史记录并不多,只是记载傉檀大败。沮渠蒙逊乘均石之战获胜的大好势头,主动进攻南凉驻守于日勒的西部太守杨统。
秃发傉檀见沮渠蒙逊反客为主,意识到如果让这种事态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损失,他不顾战败的疲劳与失落,率军去救援杨统。结果却事与愿违,沮渠蒙逊最终攻占了日勒。
傉檀迁都姑臧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总体来看弊多利少。与远在敦煌立国的西凉结好,对北凉影响不大,基本上没有發挥作用,而过早地同后秦决裂及进攻北凉更是得不偿失。
公元407年10月,据有今陕北、宁夏的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兴起,袭杀后秦高平公奕于,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自称大夏天王,建立了夏国。赫连勃勃派使者来到南凉,请求和南凉结为姻亲。这对于秃发傉檀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南凉和夏成为联盟,那么就可以通过赫连勃勃来牵制后秦(事实上赫连勃勃一生都在与后秦作战),秃发傉檀可以不用担心来自东面的威胁,集中精力对付西面的北凉。而对于赫连勃勃来说,南凉作为当时凉州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与它结盟就可以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后秦,使姚兴疲于奔命。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两国联盟都是双赢的。
秃发傉檀最后拒绝了赫连勃勃的联姻建议,可以说这个决定是他一生作出的最失策的一个决定。秃发傉檀没能看到大夏骑兵的真正威力,更没有看清赫连勃勃的真正实力。赫连勃勃得知秃发乌孤的态度后勃然大怒,11月,赫连勃勃即率大夏的两万铁骑向南凉发动进攻,至南凉广武郡的支阳(今甘肃永登南),杀伤南凉军队一万多人。同时,又将这一地区的二万七千多人口,数十万头牛羊马掠夺而还。傉檀率大军追击,又被赫连勃勃设伏逆击,大败傉檀,追奔80余里,南凉大军几乎被全部歼灭,傉檀手下的大将也死伤十几个,傉檀只和少数几个人逃到枝阳南山,还差点被大夏的军队俘获。阳武之败是南凉在均石之败后的又一重创,南凉在连续遭受打击后,势力开始逐渐衰弱。秃发傉檀逃回姑臧后,为了防止北凉和大夏的再次入侵,采取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将姑臧城周围三百里以内的所有百姓全部搬进城内。但是,这种强迫式的搬迁引发了国内百姓的不满和怨恨。还没等外敌来到,姑臧城里先爆发了一次叛乱。
秃发傉檀强逼百姓迁徙到姑臧城里的做法首先引起了屠各成七儿等人的不满。他们利用这次迁徙所引发的百姓积怨,聚集几百人率先打出了反叛秃发傉檀的旗号。虽然这次反叛很快就平定了,但军事上的接连失败引起了南凉部分大臣的不满,以辅国司马边宪、军咨祭酒梁裒为首的几个人密谋发动叛乱,企图杀死秃发傉檀。最后由于泄密,参与叛乱的人全部被秃发傉檀处死,这就是南凉历史上的“边梁之乱”。
“边梁之乱”表明在南凉国内,不仅普通百姓对统治者不满,就连一部分官员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秃发傉檀了。
南凉经阳武之败,再加上内部发生的叛乱,内外受困,势力渐衰。这正如元代胡三省在《通鉴》卷一一四注中所说:“自是之后,秃发氏之势日以衰矣。”因此,公元407年11月是南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5
面对南凉的内乱,之前的敌人北凉和大夏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倒是南凉曾经的“主人”——后秦与之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秃发傉檀再一次展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南凉军队连续遭到重创的情况下打败了后秦,迫使后秦和谈退兵。而后秦在攻打南凉失败的同时另外一支大军在和赫连勃勃交战时几乎全军覆没。经过这次战役,后秦原先的岭北地区全部被大夏夺走。后秦对于自身的关中地区已经有些自顾不暇,对于更远的河陇地区基本上丧失了影响力,没有能力再进行远征了。
秃发傉檀虽然打败了后秦,但南凉的损失也是很大的,由于此战中用牛羊牲畜做诱饵,因此姑臧城附近地区百姓的贮备几乎一空。如果秃发傉檀能够借这次胜利为契机励精图治,南凉的局面还可以大为改观。可惜的是秃发傉檀和手下的大臣都没有看到潜藏的危机,在他们看来,后秦撤军后已经度过了危机,南凉仍然是凉州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于是,在公元408年11月,秃发傉檀重新称凉王,改元嘉平,大赦天下。
秃发傉檀“立夫人折掘氏为王后,世子武台为太子、录尚书事,左长史赵晁、右长史郭辛为尚书左右仆射,镇北俱延为太尉,镇军敬归为司隶校尉,自余封署各有差。”
从表面上看,秃发傉檀重新称王非常强大,实际上南凉再次称王建号等于是四面树敌,成为四周邻国攻击的目标。
秃发傉檀在击败后秦、重新称王后野心大增,他不顾国力衰退的经济形势,不是与民休养生息、养精蓄锐,而是重新挑起与邻国的战争。从嘉平二年(公元409年)年底开始,秃发傉檀连续发动了三次攻击北凉的战争,都被北凉打得大败而归,特别是在昌松郡西的穷泉展开的激战,秃发傉檀几乎全军覆没,败得比均石之战还惨。沮渠蒙逊乘胜率大军进入南凉,包围了姑臧。很多人不是逃离就是投降。秃发傉檀被迫交出人质求和。
这次姑臧被围可以说是秃发傉檀继位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而就在这时国内又发生了叛乱事件,右卫将军折掘奇镇占据了石驴山,公开打出了反叛南凉的旗号。
秃发傉檀既担心沮渠蒙逊趁势再次进攻姑臧,又担心折掘奇镇攻打南凉后方的岭南地区。最终,秃发傉檀决定把首都重新迁回乐都,保障南凉建国时期的根据地。
没想到的是秃发傉檀一离开姑臧,局势就失去了控制,姑臧落到了北凉沮渠蒙逊的手里。
从公元406年6月秃发傉檀占据姑臧并设立南凉首都,到公元410年因为内外交困而放弃姑臧、重新迁都乐都为止,只有短短的5年时间而已。秃发傉檀重新称王后,南凉被西北的北凉、东边的西秦和南边的吐谷浑先后夺去了武威、番禾、武兴、西郡、昌松、洮河等地,秃发傉檀所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位于湟水流域的西平、乐都、湟河、晋兴、广武五郡而已,南凉的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公元414年4月,乐都被西秦攻破,秃发傉檀和其子武台先后被炽磐所杀。南凉自秃发乌孤于公元397年建国,至公元414年灭于西秦,共历三主,18年。其中傉檀在位就有13年,在其兄利鹿孤在位的3年中,军国大事都委托于傉檀,所以,南凉政權的兴衰与傉檀的关系甚为密切。总观秃发傉檀一生的政绩,从其制定的对内、对外的政策及历经的战役来看,他在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比较杰出的人物。南凉建国后,主要活动区域在湟水流域,这里与陇西、河西比较起来,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傉檀即位后,以湟水流域为基地,利用邻国之间的矛盾,采取较为正确的策略,“摧吕氏算无遗策,取姑臧兵不血刃”,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在军事上,傉檀亲自指挥的战役很多,除后期与夏国的阳武之战,与北凉的均石、穷泉之战失败之外,其余战役都胜了。特别是对后凉吕隆及后秦姚弼之战,表现了他的军事才干。后期多次遭到失败,这固然与他本人轻敌和不接受臣下的正确意见有关,也与南凉后期力量衰弱,后方不稳有关。
过去封建史家都把南凉衰亡的原因,归结为傉檀的“穷兵黩武”。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南凉的邻国北凉、西秦同南凉一样,也是连年征战,不亚于“穷兵黩武”的南凉。由此可见,南凉衰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傉檀的“穷兵黩武”。
有学者提出,南凉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凉本身的社会制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南凉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农奴制社会,秃发鲜卑贵族在西迁和定居湟水流域的过程中虽然接受了汉文化并逐渐封建化,但其奴隶制残余和游牧民族的习性仍然十分浓厚,表现在战争的掠夺性和对被统治民族的奴役性。秃发氏采用军事征伐手段,不断扩大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晋人的压迫和剥削,而广大的晋人则处于南凉军事贵族的控制下,处于近似农奴的地位。以秃发氏为首的军事贵族及与之结合的汉族豪门地主,与广大晋人及被奴役的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南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无法解决的矛盾又因南凉统治者的对外战争而更加尖锐,以致在南凉灭亡前几年,形成多年不种,连年不收,上下饥弊的危局。最后终于众叛亲离,迅速走向灭亡。
6
从秃发鲜卑在曹魏末年迁入河西,与汉、羌等民族杂处,直到建立政权,共130多年。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秃发部虽然保存了自己民族的共同体,没有被其他民族融合、同化,但是他们仍然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南凉建国的地区主要在河湟地区,这里的居民自秦汉以来,主要是汉、羌等民族,秃发氏要统治这些民族,以解决汉、羌等民族先进的封建制度与本民族落后的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制度的矛盾,就必然采取与之相应的政权形式。南凉政权是从氐族吕氏所建后凉政权中分裂出来的,因此后凉以及西秦、后秦等政权的政治制度,也必然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这些政权基本上沿袭了汉魏以来汉族所建政权的形式。因此,南凉政权也基本上是一个汉化了的封建政权,其政治制度是承袭了汉魏以来的旧制。南凉的政权机构和官职,基本上与汉魏以来汉族所建封建政权相合,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性。如南凉政权机构虽系仿照魏晋以来汉族封建机构而设,可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设置。其中枢之官有三公中的太尉及尚书省、门下省、列卿的官职,但没有汉魏以来的御史台,即主管刑狱部门的职官,说明南凉政权对法律、刑狱这方面是较为忽视的,这与秃发部直接由部落联盟进入封建社会,仍带有其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又如南凉军事之官,较为完整和突出,这与南凉崇尚武力,经常掠夺土地和人口有关,也是秃发部原来落后的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秃发乌孤统领部众后,史称其“养民务农、循结邻好”,说明秃发部及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已由游牧逐渐向农业定居转化。
南凉政权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大量吸收了河陇地区的汉族豪族和俊杰之士参与政权,并委任为各级官吏。因为南凉政权要在河湟等地存活下去,作为统治者的秃发氏就必然大力吸取历代汉族统治者统治河西广大汉、羌等民族的经验,与当地汉族豪门士族相结合。在南凉政权中,汉族豪门及俊杰之士做官者不少,特别是在中枢、地方之官中,汉族官吏占一半以上。
秃发鲜卑建立的南凉,无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均继承了原河西汉族的传统,在文化方面也深受汉族的影响。在秃发鲜卑迁到河西到建立政权的130多年时间内,秃发部虽然保存着自己原有的部落形式和习俗,但由于与河西汉族杂处,仍不断吸收汉族的文化。秃发乌孤建立政权后,秃发部原部落组织开始解体,大批汉族豪门士族和俊杰之士,加入了南凉政权,汉族文化和习俗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利鹿孤在位时,接受史暠的建议,以汉族硕儒田玄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对秃发氏吸收汉族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又如统治南凉达13年的秃发傉檀,也十分精通汉族文化。南凉秃发氏如此热心学习汉族文化,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其他鲜卑贵族自然也不同程度地吸取汉族文化,仿效汉族的习俗。因此,南凉国内盛行的是汉语,流行的是汉族的风习服饰。《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记载了他们的大量言论,有许多地方引经据典,完全像是汉族士大夫的口吻。由此可见傉檀对于汉族历史典籍的熟悉及对儒家学说的遵从。
随着儒学的兴起和公私学馆的开放,河湟地区也和河西其他地区一样,表现出文化昌明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学术风气也是很浓厚的,尤其在史学方面更为突出。据文献不完全记载,当时编写的五凉史著作有11种,其中《拓跋凉录》10卷,集中记载了南凉的历史。
南凉秃发氏除了大量吸收汉族传统文化外,佛教也在国内流行开来。
南凉在河湟地区建国的时间虽短,但秃发鲜卑在此生活的时间却长达130多年,因此他们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是有贡献的。南凉所领十三郡中,除属凉州的五郡外,其余皆为河湟之地,基本上是沿袭后凉的建置。在利鹿孤和傉檀在位时期,河湟地区成为整个河陇地区最为繁荣的地方。这说明,南凉对于河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西汉时期,赵充国平羌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在湟水屯田,是中原文化进入河湟地区的标志性事件。两晋时期,鲜卑文化的加入使整个河湟地区进入了第二次文化交融发展时期。虽然南凉立国时间不长,但鲜卑文化对河湟文化仍然产生了深刻影响。
南凉王国距今已1600多年了,所留下来的文化遗迹现在只有两处,一个是西宁的虎台,也叫点将台,据说是当时南凉进行军事演练的点将台。后来,西宁市政府在此建成了虎台遗址公园。另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就是南凉都城——乐都大古城。乐都是南凉的政治中心,其为国都时间最长。《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记载:傉檀曾“大城乐都”,也就是说大规模地修筑乐都都城。南凉古城有内外二城,外城广大。清顺治年间的《西宁志》载:“二城连环约三里。”该城遗址在今乐都县城西5华里的大古城村及其以北,南临湟水,北依裙子山,东西地势开阔平坦。据《乐都县志》载:“系南凉国秃发乌孤国都旧址。”这座曾经的王者之城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但与古城相关的许多名称依然留了下来,如“北门壕子”“南门台”“古城角落”等,它们如岁月之手留下的一抹痕迹,默默诉说着秃发氏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发展过程。近年来,海东市在乐都城区建设中专门新建了南凉遗址公园,也许人们在漫步其中时会想起那醉酒坠马的南凉王秃发乌孤,想起那英勇好战,最后又扼腕而叹的秃发傉檀。
除此,还有一处与之有关的地名,说利鹿孤继位后二年,西平当地民间传说“龙见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群臣以瑞兆劝进称帝,唯独安国将军鍮勿崘力谏利鹿孤勿先称帝,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利鹿孤采纳了鍮勿崘的建议,放弃了称帝的打算”。今天的西宁南川河岸称作麒麟湾则来于此。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地域历史的化石,是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乐都的大古城、小古城,西宁的虎台、麒麟湾,每一处地名都带着历史的印记,都封存着一段岁月深处的故事,而赋予这个区域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怀想。
7
曾经的王者之城——南凉,在历史的尘烟中渐渐模糊,成为岁月长河中的一段遥远的记忆,但它的故事仍在继续。
公元414年南凉被西秦灭亡后,原秃发氏部族大部分为西秦所统治,另一部分投归了河西的北凉。
秃发傉檀的次子秃发保周和秃发破羌兄弟二人在北魏延和二年,投奔了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善待了亡国丧家的秃发兄弟,封保周为张掖公,破羌为西平侯。秃发破羌投靠北魏后,知恩图报,跟随太武帝拓跋焘外出征战时,带头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太武帝的嘉奖。
北魏延和年间,居住在陇右地区的匈奴休屠部与羌人多次发兵,侵犯北魏边境,太武帝拓跋焘率兵亲征,在对河西、陇右情况非常熟悉的秃发破羌的协助下,太武帝拓跋焘率部进驻关中地区,将实力并不强大的匈奴休屠部治服,其他部落看到魏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纷纷向拓跋焘投降。当关中平息之后,拓跋焘乘胜进击山西并州地区比较强大的山胡部落。
在进攻山胡部落时,被山胡设伏围攻,拓跋焘措手不及,坠于马下,几乎被擒,秃发破羌挺身而出,挥刀连杀胡兵数人,从重围中救出了拓跋焘。从此秃发破羌与拓跋焘结下了生死之交,后来经过仔细的研究部署,采用调虎离山之计,终于大败山胡部落,斩杀首领白龙,夺其城堡,大获全胜。秃发破羌在这次激战中屡立战功。太武帝拓跋焘回到国都后,召见了秃发破羌,在文武百官面前封为将军。太武帝对秃发破羌说:“卿与朕同源,因事分立,今可为源氏。”从此以后,秃发破羌改为源破羌。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宋文帝刘义隆准备北伐。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南征,命源破羌为前锋,在今河南、安徽、江苏一带与宋军展开激战,由于源破羌指挥得当,英勇出击,是年底,北魏大军抵达长江北岸,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这次战役之后,源破羌被太武帝拜为殿中尚書,并赐名为贺,故源贺之名从此扬名天下。
北魏和平二年,源贺根据先儒著述,再结合自己长期的作战经验,撰写军事著作《十二阵图》一书,呈送给北魏文成帝。
源贺不愧为北魏的一代名将,自投靠北魏王朝后,随太武帝拓跋焘征讨山胡,后又征服凉州,招慰姑臧,继又南征,大败刘宋大军,晋爵为公,最后拜为殿中尚书。文成帝时,以定策勋,更封为王。
源氏源于鲜卑,贵于源贺,之后历北朝,隋、唐、宋数代,显赫于世,北宋末年南迁到南雄,南宋末再迁鹤山,成为地道的广府人。2006年春,西宁市在修复虎台遗址公园时,源氏后裔闻讯联系,后经有关部门同意并邀请源氏恳亲团参加了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活动。其间,源氏恳亲团同省、市专家学者研讨了南凉国兴衰历史,源氏后裔讲述了他们祖上辗转迁徙到岭南,最后定居广东鹤山市霄乡的过程。
1600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南凉发展历史,感慨万千。南凉所处的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北朝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南凉是在豪强割据的社会形势下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虽历时不长,但对湟水河谷及河西地区的治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时期,汉、羌、鲜卑、卢水胡等民族杂居相处,互相影响,对后世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不仅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嬗变,更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不仅是北魏统一北方后进一步完成民族大融合的前奏,而且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在血缘上和文化上的融合与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而源氏族人经历的历史沧桑,也见证了一个北方民族汉化融合的过程,源氏家族的历史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