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明
在我省民间曲艺中,青海平弦是历史最为悠久,专业队伍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曲种之一。据统计在青海曲艺界有成就、有影响可称为名家的百人之中,平弦占有的比例也最大。雷少云先生就是其中名声显赫,为行内界外推崇的行家里手。对于雷先生的大名,早有所闻,惟只知其名未识其人耳。对他的真正了解是参加其长子、我省文化企业家雷春膏同志纪念乃父为平弦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开始的。特别是通读了已出版的雷先生《平弦作品专辑》书稿,对他的人生观念和追求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我觉得雷少云先生的一生,特别是他对平弦曲艺的严格传承、勇于创新所做出毕生努力,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广为传扬。
雷少云先生自幼聪慧好学,兴趣非常广泛。喜文学善书法,广闻博览。他喜欢皮影戏,并能精心制作各种皮影角色及道具,其作品栩栩如生,精美夺目;同时还爱好京剧和秦腔,对之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甚至在他中年之后,还参加过省中医院举办的中医训练班,潜心钻研中医诊病行药之术……但我更相信他是一个为平弦而生的人——从幼年至1976年去世,不弃不离的是平弦。所有的爱好,都不曾影响他对平弦的痴迷,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代平弦的大师级名家。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成就了他的文化素养。他冲破唱曲儿“下贱”“没出息”的世俗偏见,把习演平弦、钻研平弦作为终生不渝的目标。他学会了演奏三弦、板胡、扬琴、笛、箫等乐器,其中尤其对平弦传统伴奏乐器被称为“三皇爷”的三弦最为精熟。最终他在称为“天尊”的平弦大师陈厚斋先生门下潜心学习,从而走向了平弦艺术的高峰。
青海平弦至今已有200年历史,纵观它的存在过程,就是一部继承创新的发展史。雷少云先生是这个过程中承上启下、卓有成效的集大成者。他师从陈厚斋,博得 “小厚斋”的誉称,可见虚心求教,踏实学艺,获得了真传,绝非浪得虚名。他和老师陈厚斋等高手一起共同探讨和设计的一批唱腔曲牌,提高和完善“杂腔”的唱法,为平弦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提供了依据,以往平弦的伴奏只有三弦、笛子、板胡,他们增加了扬琴、琵琶等,还总结出了“紧弹琵琶慢打琴”的演奏方法。大大丰富了音乐的伴奏效果。他和师傅之间教学相长、尊师爱徒的过往,是今天拜师学艺的人们的榜样。雷少云先生对青海平弦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创编了适合平弦演唱且十分成功的曲目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来源于鸿篇巨著或京剧、秦腔剧本、通俗演义小说等,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历史社会知识及娴熟的平弦艺术技巧。如《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水浒传》中《宋江怒杀阎婆惜》,《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西厢记》中的《惠明下书》,《三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一批歌颂英雄人物与新生活的平弦曲艺节目,如《刘胡兰就义》《唱雷锋》《李双双》《新九九图》等30余部。这些曲目大都文化意蕴浓厚,内容积极健康,涵盖了赋腔、背宫腔、杂腔、下背宫、小点等曲调,迄今很多唱腔在曲坛上仍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对于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平弦曲艺事业推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境界。
作为一代平弦艺术家、词作家的雷少云先生,是一位平弦艺术的有心人。他深知,人才是接续平弦事业的重中之重,因而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后,他除了为青海省广播电台录制《皇姑出家》《白蛇传》《唱雷锋》等多个唱段,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辅导爱好者与收徒育人,培养后备力量上。他招收学生后,就像他的师傅一样倾囊相授,毫不保留,深受学生与平弦爱好者的尊敬和喜欢。当前活跃在平弦曲坛上的演唱家兼创编者张永清先生就是雷先生的得意门生,是当前青海平弦界的顶梁柱之一。1958年,时任青海省省长张国声亲自主持策划,决定在曲艺平弦的基础上创建青海地方戏——“青海平弦戏”。为了先做人才准备,以地处南山寺的西宁市戏校为基地,招收了40多名学生办起了平弦戏学员班。为使学员打好唱念基础,雷少云先生等数位平弦名家被聘请为兼职教员,定期定时给学员授课。因为雷先生熟悉京剧、秦腔、皮影戏等戏剧剧种,在教授平弦唱腔时,自然就吸收了戏剧表演的节奏及气口的运用。他與时任班主任的著名音乐家周娟姑先生紧密配合,对平弦戏的念白及唱腔的运用等认真实践,同时他还为周娟姑所著《青海平弦音乐》一书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青海平弦戏学员培训班在一年之后的1959年7月,以《百日缘》《秋江》《柜中缘》三个实验小戏与观众见面,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与认同。这与雷先生的认真教授,积极参与有着直接关系。
雷少云先生把一生献给了平弦事业,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特别在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的今天,结集出版他的平弦著作,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学习他对平弦事业的执着精神,吸取宝贵经验,为平弦艺术的繁荣不断创新,增添动力!
(作者系原青海省文化厅原常务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