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020-12-31 05:22费海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门静脉肝硬化肝癌

费海林,陈 平,方 超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并无典型临床症状,但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1-2]。目前,PLC的病因及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受多因素影响,如遗传、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等。手术切除是治疗PLC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肝切除术主要有解剖性肝切除术(anatomic resection,AR)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non-anatomic resection,NAR)[3-4]。AR即 根 据肝脏分段行肝切除,包括单肝段切除及多肝段切除;而NAR指考虑完整切除肿瘤而不考虑肝内解剖,要求肝断面至肿瘤边缘的距离至少为1 cm[5]。尽管AR的应用已获临床认可,但仍存在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58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AR治疗PLC的临床疗效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58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6]中的PLC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2)无肝外远处转移和(或)淋巴结转移;(3)年龄不低于18周岁;(4)均为初诊初治患者,术前未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放疗等其他抗肿瘤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存在肝癌无法切除、全身广泛转移等不符合肝叶切除术手术指征者;(3)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4)凝血功能异常者;(5)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129例。其中,解剖组:男85例,女4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4±9.3)岁;平均最大肿瘤直径(5.3±1.4)cm;BCLC肝癌分期:A期60例,B期69例;肿瘤累及的肝段:1段75例,2段45例,3段9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68例,B级61例。非解剖组:男86例,女4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9±9.1)岁;平均最大肿瘤直径(5.4±1.5) cm;BCLC肝癌分期:A期58例,B期71例;肿瘤累及的肝段:1段72例,2段47例,3段1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65例,B级6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经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解剖组采用AR治疗,具体如下:常规术前准备,消毒铺巾,沿右侧肋弓下做人字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肝周围韧带,暴露病灶,据病灶部位及大小确定肝叶切除范围。解剖病灶周围组织,定位第一肝门,沿血管走形方向阻断血流,再解剖肝实质,发现门静脉分支癌栓后切除整个分支及癌栓。完成解剖分离及肿瘤切除后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关腹结束手术。非解剖组采用NAR治疗,术前准备、手术切口及暴露病灶操作方法同解剖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以电刀划出预定切除线(距肿瘤边缘至少1 cm),围绕肿瘤切除线使用电凝、血管钳钳夹快速离断预备切除的肝组织。清理手术野后缝合切断面,留置引流管,关腹结束手术。术后均常规给予抗感染、护肝、预防肝衰竭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时,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静置30 min后离心分离血清留存待检,采用罗氏cobas c7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住院时间。

1.4 随访 于患者治疗结束后2年,通过门诊、电话随访、家访等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预后不良情况。预后不良患者指肿瘤复发、死亡患者总和。

1.5 预后影响因素 收集可能导致解剖组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肝静脉浸润、门静脉浸润、胆管浸润、有无肝硬化、有无HBV。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手术时间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ST、ALT及TBIL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 d时,解剖组的血清AST、ALT及TBIL指标低于非解剖组(P<0.05,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解剖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解剖组,而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非解剖组(P<0.05,表2)。

表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经统计,解剖组患者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7.7%,其中预后良好患者83人(65.9%),预后不良患者43人(34.1%);非解剖组患者随访期间有8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3.0%,其中预后良好患者64人(53.33%),预后不良患者56人(46.67%)。解剖组2年内预后不良率明显低于非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5)。

2.4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对比 经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门静脉浸润情况、肝硬化情况及HBV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情况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对比

2.5 影响AR治疗PLC患者预后的因素 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肿瘤大小>6 cm、门静脉浸润、合并肝硬化、合并HBV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4和表5)。

表4 自变量和因变量赋值说明

表5 影响AR治疗PLC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PLC的首选方案。传统观点认为,AR的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其要求切除更大范围的肝脏组织,而扩大肝切除易导致PLC患者发生围手术期肝衰竭,术中易出现大出血,诱发并发症等,加大患者死亡率,而NAR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临床疗效尚可,更适合作为治疗PLC的首选术式[8]。近年来,随着对肝脏解剖的深入研究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AR来治疗PLC患者[9]。Couinaud现代肝脏解剖学概念指出,肝脏的每一段均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解剖及功能结构单元,相关学者认为,尽管AR操作相较于NAR更为复杂,但其不同于对肿瘤实施简单的整体切除,其能够根据病灶情况有效实施更精细的肝叶切除方式,且能避免破坏大血管及胆管,因而其能够在保证彻底清除癌灶的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提升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解剖组术后7 d时血清AST、ALT及TBIL各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非解剖组,解剖组手术时间长于非解剖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非解剖组,且解剖组2年内预后不良率明显低于非解剖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尽管AR操作耗时较长,但只要解剖手法得当,能清晰认识患者肝内脉管,保证离断肝实质时能基本通过无血管界面,其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能大大减少,且由于解剖组患者的肝脏的解剖结构损伤更小,因而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快,疗效更确切。吕运海等[13]研究显示,AR治疗PLC患者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轻围术期肝功能损害,与本研究结论类似。

相较于NAR而言,AR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优,但仍存在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因此分析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及时进行预后相关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意义重大。既往文献显示[14-15],肿瘤大小等诸多因素均可能会严重影响PLC患者的预后,然而由于不同研究中所选用的参数标准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导致结果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影响PLC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宿主、肿瘤及治疗三方面的因素。施文武等[16]认为PLC患者的预后情况与肿瘤大小、门静脉浸润、切缘及HBV显著相关;黄锦龙等[17]则认为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预后情况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门静脉浸润情况、肝硬化情况及HBV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上述指标均是影响AR治疗PL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显示,PLC患者发病前存在肝硬化的比例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由于感染病毒时间长更导致肝硬化,这大大增加了PLC的发生率,有报道指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LC年发生率在3 %~6%[18]。HBV属于DNA嗜肝病毒,研究显示约有80%的HBV相关肝癌中发生了DNA 序列整合,且其在整合过程可能直接参与了肝癌的发生[19]。门静脉是肝癌肝细胞的主要导出静脉,当其存在栓塞时,极易引发肝外转移和肝内扩散,亦会造成门静脉高压等,增大了患者死亡风险[20]。另外,肿瘤体积较大往往预示肿瘤血管浸润及转移的发生率更高,因而会缩短术后无瘤生存期,患者预后更差[21]。

综上所述,与NAR相比,尽管AR手术时间更长,但其治疗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优,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年龄>65岁、肿瘤大小>6 cm、门静脉浸润、合并肝硬化、合并HBV是影响AR治疗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预后情况,建议术前应对此类患者仔细评估,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实施手术并密切观测患者术后指标。

猜你喜欢
门静脉肝硬化肝癌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肝外型门静脉血管瘤1例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