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2020-12-31 20:25包程蓉
上海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电图受体心肌

包程蓉 罗 艳

AMI是严重的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少数患者发生AMI后又并发其他需要限期手术的疾病,如何在保证此类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体现“麻醉无禁忌之精确麻醉”是麻醉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AMI的定义与诊断

AMI定义为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新指南将AMI诊断标准修订如下。①血清心肌标志物(首选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至少>99%参考值上限);②至少伴有以下1项临床指标:心肌缺血的症状;新的或推测新的明显ST-T段改变或新发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1]。

2 AMI的治疗

目前,及时诊断依然是AMI成功救治的关键。患者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急诊科医师首次接诊后,以最快的速度初步评估并作出诊断,通常对于存在持续20 min或更长时间的胸痛症状就应考虑AMI的可能。应立即启动诊疗程序,并在10 min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标志物。对于部分存在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其早期心电图可能无ST段抬高,应监测心电图动态变化以减少漏诊。一旦确诊,如条件允许,指南仍推荐行PCI和溶栓治疗。

既往指南建议AMI患者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300~325 mg/d)行抗栓治疗[2]。但近期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3]结果提示:与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相比,大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额外降低缺血终点的发生率,反而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此,新版指南建议患者终身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则建议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指南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简称双抗治疗)应维持9~12个月,对于置入裸金属支架的患者至少治疗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至少治疗6个月。合并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推荐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所有患者只要无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或对其不能耐受,均应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目标是空腹LDL-C水平<1.8 mmol/L。对于存在射血分数(EF)降低(<40%)或经历过心脏衰竭的患者,建议早期给予ACEI,患者不能耐受时,可使用ARB作为替代品[1]。

3 AMI患者的术前评估

麻醉科医师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特殊检查等进行术前访视。合并有相关高危因素的患者,其围术期风险将会增加。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肥胖,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COPD,存在周围血管病变,合并肾功能不全等。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按照NYHA和(或)Goldman多因素心脏危险指数行心功能分级。依据特殊检查(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心脏代偿储备功能。对拟行的外科手术进行手术等级分类。评估后对于心脏风险较大的择期手术患者,建议延迟手术,给予必要的内科治疗,改善心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对于心脏风险较低的患者和急诊患者,可以正常开展手术治疗。

4 AMI患者的术前准备

AMI患者的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受到严重损伤,往往无法耐受手术刺激,易造成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目前指南仍建议对于这类患者,择期手术的时间至少在发病6个月以后。充足的术前准备在降低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中起重要作用。

4.1 β受体阻滞剂 在过去的20年里,对术前β受体阻滞剂利益评估存在众多非议,很多专家根据大量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进行了更新。目前认为,对于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推荐继续使用;对于术前无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的患者,若短期内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增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卒中)的发生,升高死亡率[4]。因此,高风险患者应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低风险患者则不推荐使用。

4.2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RAS)抑制剂 RAS对维持术中血压起着重要作用,故RAS抑制剂可增加麻醉药物的降压效应,可能导致顽固性低血压,进一步减少器官灌注,升高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因临时短暂停药不会导致血压反弹,故对于长期服用RAS抑制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不推荐继续服用至手术日。对于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RAS抑制剂可改善局部循环,但会影响血压的稳定性,在此情况下,围术期应尤为注意保持容量的充足和维持血压的稳定。

4.3 他汀类药物 由于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作用,可有效降低心血管手术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50%术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的长期转归[5]。其术后结局收益对所有内、外科并发症均有效。因此,对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应持续服用。

4.4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的围术期管理是一个常见问题,这需要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根据手术相关的出血风险分层进行3层管理:低、中、高出血风险分别接受双抗、单纯阿司匹林和中止双抗治疗等措施。若必须中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则应尽可能缩短抗血小板药物停药时间,如:阿司匹林3 d,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5 d,普拉格雷7 d[6]。对于支架置入和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很高,且血栓风险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因此,应延期手术至双抗治疗疗程结束之后。

5 AMI患者的麻醉管理

原则上以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为主旨进行选择麻醉方式。建议首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区域阻滞麻醉下,患者清醒,紧张、焦虑情绪可增加心肌氧耗;椎管内麻醉注药后引起血压波动,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高平面阻滞可能抑制患者呼吸。围术期给予完善的监测:无创监测包括心电图(5导联)、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条件的可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有创监测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尿量等,有条件的可通过外周动脉(FloTrac传感器)或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全身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心肌氧供需的平衡。降低心肌氧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和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②使用硝酸酯类、CCB降低室壁张力;③根据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每搏变异率(SVV)、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容量治疗,调节前后负荷,实现目标靶向容量填充。增加心肌氧供的措施: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使用硝酸酯类、CCB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纠正贫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调整内环境,改善氧释放;加强体温保护,避免低体温后寒战所致的氧耗增加。

优化的血流动力学管理,不仅可保护患者的心功能,对于维持肾功能,改善组织灌注,保护重要脏器,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也大有裨益。

6 病例讨论

6.1 病例1 患者,女,76岁,身高161 cm,体重58 kg。因“肾动脉狭窄”入院拟行支架植入术。该患者既往因左侧肾动脉狭窄,于外院行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血肌酐水平180~200 μmol/L。合并高血压病史,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和其他药物使用史。入院完善检查后诊断:肾动脉狭窄(右侧)、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状态(左肾动脉)、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段改变。入院后第2天15:00 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行DSA肾动脉造影术,提示:左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闭塞;右肾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段直径约3.26 mm,远端正常血管直径约4.87 mm,狭窄约30%;左肾实质显示欠清,右肾实质显示,其内未见明确异常血管或异常染色;附见腹主动脉迂曲,局部扩张,呈动脉瘤样改变。术后第2天清晨,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腹部隐痛,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率112次/min。腹部增强CT提示:小肠梗阻,肠坏死,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1:10 患者呼吸困难,吸氧情况下SpO2降至80%以下,遂行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通气。13:10患者突发心搏骤停,血压无法测及,及时予心肺复苏,13:19患者自主心率恢复。外科考虑该患者肠坏死致腹腔感染性休克,拟急诊行剖腹探查术。13:30患者入手术室,心率116次/min,血压158/85 mmHg(1 mmHg=0.133 kPa),SpO291%,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辅助通气)状态。麻醉科完善监护,开放外周静脉和右侧颈内静脉用于容量填充与CVP监测。麻醉诱导予舒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术中以地氟烷吸入,瑞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根据有创动脉压、CVP和FloTrac传感器监测指标指导容量治疗,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瑞芬太尼0.15 μg/(kg·min)镇痛,减少手术刺激导致的机体应激反应。小剂量硝酸甘油0.1 μg/(kg·min)扩张血管,降低前负荷和后负荷,以降低室壁张力。该患者因双侧肾动脉狭窄导致长期血肌酐异常,故予小剂量多巴胺2 μg/(kg·min)改善肾脏灌注。术中见肠段坏死明显,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存在,故予去甲肾上腺素0.2 μg/(kg·min)维持循环稳定。该患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壁节段活动障碍,故予肾上腺素0.03 μg/(kg·min)和米力农0.03 μg/(kg·min)辅助心肌收缩。同时积极输注红细胞,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于全身麻醉下行屈氏韧带以下小肠全切除+扩大右半结肠切除+空肠近端造瘘术。手术时间130 min,术中维持心率100次/min左右、血压(100~120)/(50~60) mmHg、CI>3.0、CVP从6 mmHg调整至9 mmHg。手术顺利,术后平稳带管转入ICU。

6.2 病例2 患者,男,70岁,身高165 cm,体重61 kg。因胸闷、胸痛急诊拟AMI收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提示:前降支近段狭窄100%,回旋支近段狭窄30%,回旋支远段狭窄50%,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40%,右冠状动脉远段狭窄60%。于前降支行PCI术置入支架2枚。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d,血压控制在130/70 mmHg左右。有糖尿病史8年,服二甲双胍500 mg、 3次/d,格列美脲2 mg、2次/d,血糖控制欠佳。4年前有脑梗死病史,医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自行停药半年。烟龄50年,2包/d。酒龄40余年,每日饮黄酒1 200 mL,已戒酒4年余。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伴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心功能不全,EF 0.39。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AST 400 U/L,乳酸脱氢酶1 165 U/L,肌酸激酶2 30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71 mg/L。PCI术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缓解。5 d后患者左下肢出现疼痛、麻木、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皮温明显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DSA检查提示:左侧髂外动脉-股动脉分叉处血栓形成,置入溶栓导管行溶栓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左下肢缺血坏死进行性加重。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下肢血管探查+髋关节离断术。患者入手术室时意识清醒,血压87/43 mmHg,心率125次/min,SpO292%。予舒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完善血流动力学监测。术中予地氟烷吸入,瑞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持续泵注维持麻醉。因下肢缺血性坏死致严重感染,予0.5 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硝酸甘油0.2 μg/(kg·min)扩张容量血管,肾上腺素0.1 μg/(kg·min)和米力农0.05 μg/(kg·min)辅助心肌收缩,多巴胺3 μg/(kg·min)改善心肌灌注。术中循环稳定,维持心率105~110次/min、血压(90~110)/(50~60) mmHg、CI>3.4、CVP 8~10 mmHg。该患者入室手术后监测血糖达16 mmol/L,予胰岛素微泵调整血糖浓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26 d患者顺利出院。

这两位患者均在确诊AMI后,因病情需要拟行急诊手术。麻醉科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心功能,包括心肌梗死的具体时间、梗死范围、罪犯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影响预后的合并症等。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并且在术中完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根据监测数据,指导容量治疗,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肌氧供。两个病例均选择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要血管活性药物,其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α受体,对心脏的β1受体有比较弱的兴奋作用,对β2受体基本没有影响,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比较弱,主要起到收缩血管作用,维持一定的冠状动脉灌注压。盐酸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虽可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氧耗,但亦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对于刚发生AMI的患者,小剂量肾上腺素可适度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维持全身组织脏器的灌注。但是仍建议待心肌梗死病情稳定6个月后再行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建议内科正规治疗3~6个月,再行手术治疗。专科医师往往专注于某一部位或脏器的疾病,而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麻醉科医师如同全科医师,需要从患者的整体角度出发,完整地评估患者的各个脏器功能。只有详细的评估、充分的准备、完善的方案、全面的手段,以及精准的药物调控,才能保证患者围术期各脏器得到最大获益,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心电图受体心肌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4》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