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丰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 “人” 的终极思考,而让人成人,让人真正拥有幸福,则是教育的核心要义。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工作重心。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走人本教育之路,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为民族和国家输送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阶段人本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要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为师生固本立魂,让师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020 年在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以 “人民” 为中心的中国抗疫和以 “资本” 为中心的西方 “甩锅”,证明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对现代中国建设与现代中国人培养的重大意义。现实中西方杜勒斯 “十条诫命” 思想与 “奶嘴战略” 对中国教育的侵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利与浮躁,让 “废青” 和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了滋生土壤。人本教育下的人本德育正是要直面挑战,传递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为学生固本立魂。
环境育人。学校把优秀文化蕴藏于环境建设之中。如,以校训为主题,改造校园广场,赋予校内各建筑以人文内涵,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校园电视台、图书馆、阅览室、报告厅、实验室等功能场馆全面对学生开放,同时加大各类学生社团扶植力度,让高雅和有品质的校园生活抵御低俗文化侵袭,减少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沉迷,把学生发展导入正途。
习惯培养。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博弈中,人本德育倡导成绩是习惯的副产品,强调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虽然高中有升学压力,高三备考时间紧任务重,但学校绝不放松养成教育,让规范的行为习惯催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
活动感染。高考绝不是高中教育的全部,五育并举才是正途,其中德育是其灵魂。为此,学校结合学段特点,坚持 “大生涯观”,全员开展生涯教育,配套设计、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以增加学生经历,丰富学生生活。比如针对高三,学校设计了导向鲜明、形式内容丰富的高三动员、成人礼、百日誓师、红毯送考、毕业典礼及毕业后的母校行、追忆母校与恩师等主题活动,系列感恩励志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激励、引领、规范、感染的育人作用。
人本教育下构建人本课程体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应把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囊括其中,统筹设置,其中包括学科知识、活动经历、实践体验等,最终服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学生的生存增能、生命增值、生活增彩。
一是保障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实施,这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保障,这里强调质量。如学校开展实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 “3+1+2” 的选课走班。
二是严抓必修的校本课程。这是学生都必须要修习的校本课程,这里强调学校特色。如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学农实践课程。
三是丰富选修的校本课程。这是根据教师能力、学生兴趣,提供给部分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这里强调兴趣。如人工智能、汽车模拟驾驶等课程。
四是提供学生特需课程。做好参赛辅导、尖子生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化呈现,这里强调亮点。
一是课程要推陈出新。学校在抓实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瞄准前沿发展鼓励课程开发,如为满足学生人工智能兴趣,增设NOIP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 课程;增加现代生活技能,购置汽车模拟驾驶仪,开设模拟驾驶应用课程等。
二是课程投入与保障。课程质量影响学生发展,折射学校教育品质,其建设需要人才、资金、场地等支持。为此,学校舍得投入,舍得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如无人机、校园电视台等设施设备宁可让学生玩坏,也不能闲置搁坏。近年来,学校众多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赛获奖;因相关特长,学生通过自主招生选拔进入名校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学校人本课程建设的成效。
人本教育之下的人本课堂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确立 “个性见长、知类通达,情系家国、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培养目标基础上,学校通过涵养课堂生态、转换师生的重心、丰富教学方式等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倡导 “研磨课堂”,在宏观上有 “163” 教学模式 (围绕“课堂目标” 这1 个中心,落实“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领悟、达标检测、总结反思”6 个步骤,完成 “自我感知、合作深化、巩固提高” 3 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引导构建框架一致又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群。如,思维可视化物理教学、享受式语文教学、手持技术数学教学、情境化生物地理教学等,通过青蓝工程展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课、校际交流课等方式得以巩固和提升。
为落实人本教育理念,保障课堂质量,学校引入课堂观察法,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集智共研,科学定制量表,通过各类赛课推广落实,引导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与重心、使学科素养和学科教育等人本理念得以实现。同时,学校通过党建业务融合、师德教育常态化、“学习强国” 学习制度化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站位,以明确人本课堂价值导向。此外,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 “走出去” 看教育,从教育优先发展国家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来认识中国改革和中国教育,启发教师树立高远职业目标,不被眼前得失所扰,不被功利教育所惑。
在延迟返校复学的过程中,科技为育人服务的理念及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快速搭建起 “钉钉” 网络直播平台,由单纯手机直播,到手机、平板、电脑多设备综合运用,再到“家校本” “沐坤大屏”SEEWO 辅助教学等多设备与多软件融合应用快速改进,目前,学校线上教学、线上互动、作业自习、线上考试分析等工作得到家长认可,在特定时期,弥补和延伸了学校的教育。
人本教育之下的人本评价,是指向立德树人和未来发展可能性的 “过程数据+关键事件+榜样引领” 的评价,具体落实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中。
教育评价要兼顾 “五育”,满足 “两依据一参考” 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为此,学校针对教育改革需求,在2015 年组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学生生涯教育体验中心,系统推进生涯教育,全面跟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这种思考和实践,使得学校在2019 年顺利对接 “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践中,虽然出现标准模糊、赋分不统一等问题,但评价导向及数据化发展方向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及规范教育行为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鼓励先进,带动团队是学校的评价导向。为此,学校通过职称量化考核方案、设立执教30 年秋实奖、星级班主任奖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党支部评优、星级办公室评比、优秀备课组和工作室奖励等,促进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建设,激发了教师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在此氛围影响下,学校顺利完成兼并区内一所薄弱高中的任务。对薄弱校富余人员,学校表明英雄无问出处的态度,同时搭建平台、设立岗位、综合评价,快速实现了两校教师的 “融入—融汇—荣誉” 过程,丰富着 “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的教师文化。
人本教育之下的人本管理,是微观管理和宏观治理的有效补充,在细节管理上强调制度规范、人性关怀和示范引领,在宏观治理上,尊重多元主体、和谐共治,以营造面向未来、发展多元、生态和谐的高品质学校。
一是五大工程谋长远。从管理到治理,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微观视角,又要有宏观格局。为此,学校立足长远发展,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即个性化靶向育人工程、基于应用的智慧校园工程、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专家型名师塑造工程、学校文化形象提升工程。
二是分解工程促落地。通过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将大工程分解为诸多小项目,如生涯教育、选课走班、导师制、思维可视化教学、靶向教学、小微德育等。
三是优化机制提效率。在实践中学校不断优化制度机制,形成了内部自主 “管、办、评” 运行机制。对接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改组“三处一办”,即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校务办公室,组建 “五中心一办”,即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教师发展研训中心、课程改革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后勤服务保障中心、校务办公室。
一是人文关怀增加向心力。在刚性的制度管理之外,学校还要有真切的人文关怀,这样师生对学校管理才能真心认同,认真服从、遵守、维护。对此,学校在人事安排、考勤考核、困难帮扶、学生救助、食堂服务等方面,真诚地体现集体温暖,也因此赢得了人心。
二是集体荣誉鞭策教师奋进。学校通过 “人本二十七” 优质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集体荣誉感、自豪感,让每个学校个体感到光荣和自豪,并通过“二次长征再创辉煌” 确立学校发展愿景,培植学校发展中坚力量。
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享受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是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人本教育的朴素追求,它的实践引领了众多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娱乐至上、物欲繁华、喧嚣浮躁的世间发现自我、强大自我,不 “被动地成长” 和被 “成功压抑”,而是坚守本真,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