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校本课程属于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式下,校本课程成了新课改的重点。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遭受到了威胁。传统武术从古至今是我国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比较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重要的标记。但随着时间的及文化推移和文化变迁,崇文尚武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甚至被边缘化,一些优秀传统武术拳种正在逐渐流失。汪家拳作为信阳市本土拳种,起源于当地的生活习俗与生活环境,地域特点非常明显,属于典型的民间武术。汪家拳是信阳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特色项目,通过对信阳本地高校校本地域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搭建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及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引导,对传统武术汪家拳保护与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汪家拳距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明末清初时就开始流传。它是汪氏族人汪清公将传统武术结合豫南独特的农业生产劳作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信阳本土拳种,通过利用信阳当地的农耕丘陵地带进行动作改编结合力学原理进行琢磨研究出来武术套路十三根架。一直以来被汪氏族人血脉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汪家拳的传承空间已经非常狭隘,甚至有些器械已经失传,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汪家拳传承与发展,信阳市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2012年浉河区文化局立项汪家拳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1月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式颁布证书任命汪法宝,汪兴权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汪家拳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推动信阳市唯一本土武术汪家拳的传承与保护,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7年11月23日举办了“传统武术—汪家拳研讨会”。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国家级教练聂建国;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高级教练、心意六合拳国家级传承人吕延芝;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高级教练、陈式太极拳省级传承人陈沛菊等专家亲临信阳,并进行专业指导。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学院高校专业武术教师参加此次活动;信阳市体育局,信阳武术家协会等多家会员单位参加此次研讨会。在本次会议中,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副教授张继华老师指出:“任何一个拳种的技术传承与传播,从展演这一部分来说,要从规范的角度来说,不论是老拳师还是习武学员来说,一方面是上场要有武术的架势,精气神,武术背景音乐应该根据拳种特色配套响应的音乐;另一方面来说现在是一个大舞台,要展演,要代表汪家形象,要代表信阳地貌文化形态要注重服装展示,希望汪家拳以后可以更加注重服装要求,突出自己的特色。”
新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分子,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智慧,随着人类的进步它的功能也在不断的调整与转变,无论是从强身健体还是从攻防技击方面都深受人们的关注。目前,武术项目已经逐步被更多的世界人民所认识,它已经逐渐升级为与世界人民友好交流和沟通的发展渠道。武术在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活动兴趣以及在弘扬民族精神上所起的作用是一般教科书无法跨越的。高校在进行武术课程的教学时更侧重体现武术的强身健体,对大学生心肺功能,柔韧性及身体体质的促进作用更为关注。通过习练武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身体悟和思考进行不断的消化和传承、以此希望可以达到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通过接触和学习武术,如果能够常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可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勇敢、冷静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大学生在武术练习中同样遵循“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它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坚持“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传统武术的种类繁多,拳种风格迥异,大学生可选择一些爆发力,柔韧要求较高的拳种,女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一些太极拳,剑术等相对柔和气质的种类。传统武术对大学生的技术及运用技巧要求比较高,需要不断的习练来提高动作熟练度及运用技巧。传统武术汪家拳的特点比较符合大学生练习,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学生可以在比较小的空间里完成套路的训练,以便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更应该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课程文本的开发。换言之,体育课程的开发只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促进教师不断的充电和快速发展,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结构完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总结和反思等,坚持以大学生为主导地位、加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项目技能领域,应着力提高课程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逐步的提升并不断的优化自己。
武术校本课程能够促进体育教师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武术教学,着力课程整合,在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知识,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学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希望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形成学校体育特色的一种比较可行性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课程可以高校本身为基地,以增强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基本目标。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代表性的传统武术课程纳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可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门锻炼身体的运动技能,还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社团等多种形式练习,使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教材,进而发展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推广的一大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始终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是教育改革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是课程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适当补充。信阳学院成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流寓文化研究中心、信阳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民歌研究所等14个科研机构。2017年12月信阳当地高校信阳学院校领导积极深入信阳本土拳种汪家拳传习所进行调研,通过各方面的考察,对汪家拳技术及汪氏族人的文化精神都比较认可,并积极响应武术进校园活动,大力支持信阳本土拳种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科研队伍研究汪家拳并确定为信阳学院的扶持项目,目前关于汪家拳研究已经顺利申请通过为河南省省厅级课题。在汪家拳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高校武术的教材结合汪家拳自身特色,对其进行适当改编以适应现阶段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拍摄学生练习的图片和视频,不断的进行了解和分析,编撰能够符合现阶段的校本教学教材,不断增强体育专业的能力。
为了客观真实调查汪家拳的健身和健心价值,学校可以专门组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积极设立汪家拳实验班进行测试,并积极邀请老拳师进行指导,并积极将汪家拳引入社团活动,进行数据测试,并对汪家拳资料做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活动。学校可邀请汪家拳老拳师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进行专业指导,注意体育教学结合网络课程组织形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以不断变换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工作的需求。校本课程的教师也可利用科组开会时间对教学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武术校本课程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规范的考试大纲与教学设计,也让更多的老师了解武术校本课程,积极号召科组老师积极学习民族传统武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
根据高校大学生反映和调查反馈的实际情况,武术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化宣传栏,视频微课宣传,学生社团训练以及在学校重大活动中进行展演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触汪家拳。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的武术运动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传统武术运动中去。信阳学院教师在平时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训练,积极参加信阳市武术比赛活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汪家拳在学校的传播范围,同时延伸了汪家拳传承人的生存空间。
高校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信阳本土拳种汪家拳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高校体育的特色课程,更应该将其上升到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都是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很好的选择。目前,汪氏文化研究会将积极寻求当地高校交流与合作,从教材与训练上不断的深化、系统化、规范化,并早日将汪家拳开发成为信阳本地高校的特色武术校本课程,为汪家拳文化传承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