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月芳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洗手”是频率最高的一个活动。围绕“关于洗手,你想知道什么”,我们开启了“洗手”环节的优化探索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散粉和水模拟了一次“病毒传播”的过程。
体验活动后,幼儿们及时讨论、分享了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和感受,宁宁说:“我上完厕所后洗一下手,我的手上就没有病毒了。”
午餐前,涛涛来到水池边洗手,只见他的手心里涂满了肥皂,不停地搓泡泡。一旁的乐乐看到了,将自己手上的泡泡印在了镜子上。在游戏分享时间中,我们将盥洗间里发生的“洗手故事”讲述给幼儿听,还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
辰辰:洗手搓泡泡很好玩。
蒙蒙:用肥皂可以把手干净。
涛涛:我用肥皂只搓出了一点泡泡,我在家用洗手液就会搓出很多泡泡,妈妈告诉我泡泡可以把细菌赶跑。
乐乐:肥皂泡会把我的手印黏在镜子上。
一部分幼儿认为用肥皂洗手是最干净的,一部分幼儿认为用洗手液洗手更干净,双方争论不下。
幼儿们提出要来一场“洗手液VS 肥皂”比赛,看看究竟是哪一种方法能够把手洗得更干净。
通过讨论,幼儿们分成了肥皂组、洗手液组和评委组三个小组。肥皂组成员用肥皂洗手,洗完手不能碰别的东西。洗手液组两组成员用洗手液洗手,洗完手不能碰别的东西。评委组成员负责闻一闻手的味道,看一看手上有没有脏东西。
如“xxx,什么时候回来?帮我买油回来。”“不好意思经理,公司很忙,但我家里有急事,要请假。”“抱歉老师,我忘带作业,可以下次交吗?”“不好意思同学,打扰一下,我是新同学,不认识路,请问图书馆怎么走?”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间接请求行为表达时都借助一定辅助性语言暗示,以引起下文。
通过比赛大家发现,不论是哪一种洗手工具都可以帮助我们把手洗干净。
点心环节时,盥洗间传来了一阵笑声,原来是涵涵和辰辰在把手上的水往镜子上和对方的身上弹。于是,我们将他们在厕所玩水的情景拍摄了下来,和幼儿们进行了讨论。
师:为什么水池上、地上都是水呢?
涵涵:我想把手上的水甩在水池里,可是一不小心就甩到镜子上去了。
天天:纸巾离我太远了,走过去手上的水会滴在地上,所以我就甩手了。
师:怎样做才能不把手上的水甩得到处都是呢?
鑫鑫:可以把纸放在水池边。
涛涛:不行,那样纸也会被弄湿的。
蒙蒙:我们轻一点甩就不会将水甩得到处都是了。
师:水是透明的,那如何知道水有没有甩到水池外呢?
月月:我们可以将颜料加在水里呀!
于是,幼儿们在美术区找来了颜料,开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们选择了自己想要探索的甩手方法,将白纸放在桌面上当作水池,并蘸取了托盘里的颜料水,分别在自己面前的“水池”上方练习甩手,并邀请了将颜料水都甩在“水池里”的幼儿将自己的方法绘画出来,并讲解给其他幼儿听。
蒙蒙:我把手放在“水池”上方,对准水池上下动一动,水就滴在“水池”里面了。
涛涛:我的手离“水池”很近,轻轻地甩就可以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洗手”探究活动,幼儿在讨论、分享、观察和体验中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对洗手环节的观察过程中,我们追随幼儿、解读幼儿,自下而上生成了生活环节微课程,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