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关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12-31 00:16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林育兰
亚太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正方形思维能力教学活动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 林育兰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将学生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使学生在各种活动参与中实现有效的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对现实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借助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进而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事与愿违,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知识灌输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大部分学生难以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探究数学问题,导致其数学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真正地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使数学课程成为智慧之旅,我们需要以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此探寻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学生创设促进其思维发展的机会,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剥夺学生话语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仍将知识教学作为重点,一味地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觉得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重要,其只要能掌握所讲授的知识就可以了。学生在被剥夺了话语权之后,慢慢地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告诉什么就学习什么,教师要求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教师告诉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了教师的说教上,很少自主地进行数学思考。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失去了数学思维的意识,当教师要求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进行思考。

(二)教师实施统一教学,未让所有学生思考

在班级授课制下,一名数学教师往往要面对三四十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往往采取统一教学的方式,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所需,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是面对所有学生的,但是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针对大部分中等生的。学困生受数学学习能力的限制,面对数学问题觉得困难重重,难以发挥思维作用进行思考和探究。甚至一些学困生在过于复杂的数学问题的影响下,失去了思考兴趣,排斥数学学习。而学优生呢,面对这些问题,他们觉得很容易解决,无须花费过多的精力就可以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后,不少学优生轻视数学,同时其思维也限制在了较低的水平上。从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统一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困生“吃不下”、学优生“吃不饱”,各自的思维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三)学生单打独斗,限制着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参与者,其一般是靠个人的力量在学习的。我们很少看到有学生三五成群地就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总是会发现有学生一个人坐在座位上,面对数学问题抓耳挠腮。在大量的数学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学生也备受打击,失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面对以上所提及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想真正地使数学课堂成为智慧之旅,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需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引导学生分层思考、小组合作思考,进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中真正地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思维兴趣

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地走进数学探究活动,进而发挥思维作用,在日积月累中提升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笔者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转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的数学思考兴趣。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为例,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物品,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在观察中调动已有的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知,在思维作用下实现知识的迁移,为深刻地理解新知内容打好基础。其次,笔者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其运用手中的学具,自主地拼接出长方形、正方形,并用直尺测量出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长、宽、高,将所获得的数据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然后,笔者鼓励学生将所拼接出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堆积起来,看看二者有何关系。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发挥思维作用,探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该结论,并将一个个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摆放到长方形中,从小正方形的个数推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数学探究兴趣,其还可以在体验数学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思维作用,理解所学知识,扎实地掌握所学,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二)强调分层探究,强化思维意识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此为出发点,借助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方式,使每一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回顾上文所提及的数学教学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统一教学方式的实施下,大部分学生数学思维难以获得发展,甚至部分学生在高难度和较为简单的问题思考下,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得不偿失。面对此情况,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机会,亲身体验数学思考,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按照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先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如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接着则根据教学内容划分难度,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将其展现给学生,使不同层级的学生既能获得思考数学的机会,又能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同时获得思维意识的发展。

以“倒数的意义”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为学生展示 了这 些 分 数:3/4 和4/3、5/6 和1/5、8/9 和9/8、4/7 和3/4。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1)观察所给出的这些分数,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2)根据所给出的分数组,每一组分数中的前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与后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据此将这些分数划分为哪些类别呢?(3)为什么要如此地对分数进行分类呢?所分类的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呢?(4)如果我们将每组分数的前后两个分数相乘,会获得怎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呢?从这样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呢?(5)归纳总结以上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倒数。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倒数提出的,其具有由易到难的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困生解决第一个问题,中等生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学优生解决第四和第五个问题。在如此分层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各个层级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其思维作用,同时在问题解决中,一步步地推断出倒数,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三)小组合作分析,提升思维能力

新课改倡导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上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数学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而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靠一人的努力,是难以建立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的,而且学生也难以在此过程中真正地进行数学思考,不利于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发挥集体的力量,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发挥自主性,各自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实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划分为基础的。为了真正地使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升其思维能力,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立足学生的分层情况,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中,从而使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就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夏天到了,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周末,妈妈买回了一个大西瓜,并将这个西瓜分成了8 份,哥哥吃了3 份。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首先,学困生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接着中等生和学优生提问。所有小组成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弟弟吃了2 份,那么还剩下几份?剩下的占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就这些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各自提出解决方法,给出答案。在给答案的时候,小组长需要记录各成员的表现情况,以此对其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提问中进行数学思考,还可以在问题解决中继续进行数学思考,从而一步步地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走进数学问题;设计分层问题,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思维的碰撞,逐步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正方形思维能力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剪正方形
培养思维能力
剪拼正方形
培养思维能力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