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中学 朱海洲
阅读是初中生积累语言知识,开阔视野,深化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是,纵观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知识讲解和语言教导下,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甚至一些学生觉得阅读是在浪费学习时间,还不如用来做题。就算有部分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做到边读边思考,也无法有效地积累语言素材,限制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会从阅读习惯入手,借助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借此帮助学生打好阅读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进行的,环境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嘈杂的或者没有大量书籍的情况下,会如何阅读呢?这只会让大部分学生逃避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养成呢?对此,笔者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从阅读环境的构建入手,以多样的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氛围,使其在此氛围的熏陶下,产生阅读兴趣,走进阅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习惯。
笔者和执教班级的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建立了阅读角。在阅读角中,我们用彩色的纸张和彩笔书写了一些激励人心的名言警句,并在书架上摆放了类型多样的书籍,如小说、散文、古诗词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建立了阅读角之后,笔者还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角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有时候还将自己所阅读的书目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以此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阅读兴趣,课后自主地挑选书籍进行阅读。在笔者的示范下,执教班级的不少学生每周可以阅读一本书,自主地营造出了浓郁的阅读氛围,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当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的时候,其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走进书海中,在书海中自由遨游,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当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时候,就算教师布置了阅读任务,其也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如此怎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首先立足学生的爱好为其选择适宜的书籍。一般情况下,笔者为学生推荐的书籍以小说为主,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的引导下,产生阅读兴趣,并在不同的人物经历体验中,积累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的阅读认知能力。其次,笔者借助信息技术与阅读相融合的方式,将一些经典名著中的片段以视频演绎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人物冲突中产生阅读兴趣。以《雷雨》为例,笔者向学生播放了电影片段,学生在观看中,对周朴园、鲁妈等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产生探究兴趣,进而自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从而把握故事的情节,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受自制力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精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书籍上,外界一点响动就可以分散其注意力,导致其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专注度可以说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当学生能将注意力投入书籍中的时候,其便可以自主对文字语言进行品析和剖析,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可以实现这一点,但是在课后却难以自主阅读。面对此情况,笔者会结合所要阅读的文本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用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而且,带着任务,学生的阅读还更具有针对性,便于提升阅读效果,也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老舍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济南冬天景象的介绍,凸显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基于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任务一: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找出相关的语句,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任务二: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景色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寄予其中,那么,作者透过景色描写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呢?任务三:作者在描写景色的过程中,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呢?在以上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有针对性地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便于磨炼阅读专注度,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应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形成的。良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说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初中生深受教师机械解读文本的影响,没能自主思考文本,觉得读文章就可以了。如此机械阅读,不仅使学生产生了轻视阅读的心理,还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妨教给学生多样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有效的方法辅助下走进阅读,践行良好的阅读行为。我国在阅读方面,自古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此,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教给了他们批注式阅读法。所谓的批注式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根据任务或者自己认知,勾画内容,就此展开思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旁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用此方法,便于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苏州园林》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对苏州园林的建造和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文本语言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十分值得学生学习。而且,这篇文章的预习栏目提出了如此任务: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搜集、观看苏州园林图片,自主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找出文章每一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总结段落内容。围绕文本和阅读要求,笔者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了批注式阅读。具体地,在初读文本的时候,学生需要将文本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自主地查阅工具书,扫清基础知识障碍,且初步地从整体上认知文本内容。接着,学生再次阅读,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语句,对其加以概括,将段落大意标注在旁。通过此次批注,学生可以建立对文本段落的理解,同时自主地积累地道的语言。然后,学生继续阅读,在此次阅读过程中,则要重点勾画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语句,分析苏州园林的特点。在如此反复批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掌握文本内容,还可以真正地做到边读边思考,锻炼语文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践行良好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积累语言、认知世界、体验审美的活动。在此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积累语言、体验审美,还要将自己获取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事与愿违,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分地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交流活动,导致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尽管可以实现知识、审美的积累,但是却因为无法将积累到的信息有效地表达出来,很容易使其丧失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不会对所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如此自然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新课标对语言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语文核心素养也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主要维度之一。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批注阅读,还要鼓励学生将获取的信息表达出来,实现语言积累与应用,如此才能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为了实现这一点,笔者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组织阅读交流会,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所得进行自由交流。以《桃花源记》为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笔者立足文本内容,组织了“探寻桃花源”的交流会。在此次交流会中,笔者设计了“惊艳桃花林”和“探访桃花林”两个主题,并在不同的主题中,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交流问题。比如,在主题一中,学生需要展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来的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的语句,并借此说明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桃花源中的人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在主题二中,学生需要总结出桃花源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桃花源的环境和人文。如此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文本的主动权,在互动中进一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使学生锻炼思维,积极交流,便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其阅读兴趣,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阅读的专注度,教给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展现自我,从而使学生在多样阅读活动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