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31 06:59马于琪梁明明尹华发
实用医学杂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利巴韦载量阳性

马于琪 梁明明 尹华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合肥23002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十年来我国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是由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导致的[1],主要以发热、胃肠道反应、全身中毒症状为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2]。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减少,AST、CK、LDH升高,尿蛋白阳性等[3]。2020年安徽地区疑似病例上报及确诊病例数有上升趋势且病死率升高,本研究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80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探讨影响预后危险因素,为早期鉴别诊治、降低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感染病科住院确诊患者病历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参照SFTS防治指南(2010版)[1],确诊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SFTSV核酸阳性;②SFTSV免疫球蛋白M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阳性或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③分离到SFTSV[1]。(2)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仅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无病原学支持;②临床资料不完整。SFTSV检测由我院分子诊断实验室采用荧光PCR法检测,检测试剂盒为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研究方法收集病历资料,临床特征行描述性分析,早期实验室数据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分析影响疾病预后因素。该研究获患者知情同意和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方差齐性及正态性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否则则以M(P25,P75)表示。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取成组t检验推断是否存在差异,否则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与预后相关的指标,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地区分布79例位于安徽省的11个市,1例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三市病例集中,合肥市30例、六安市18例、安庆市13例。

2.1.2 季节分布2019年收集确诊26例,多分布在6~9月。2020年暂收集确诊54例,多分布在4~6月。

2.1.3 性别年龄分布男33人,女47人,男女比例1∶1.43。生存组与死亡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3,P = 0.862)。生存组平均年龄(60.71±9.77)岁,死亡组平均年龄(63.14±8.50)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1,P=0.315)。

2.1.4 职业分布农民58例(72.5%),个体业者12例,自由职业6例,工人2例,退休及专职人员各1例。

2.1.5 接触史62例发病前两周有野外作业史,其中共9例明确蜱虫叮咬史,共11例有虫咬史。密切接触传播4例,3例为家属间传播,1例为医护人员工作时传播。

2.1.6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19例有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腋窝(3例)或单侧腹股沟淋巴结(11例)肿大。颈抵抗5例、脑膜刺激征1例,均为死亡组患者。意识障碍共13例,死亡组占11例(84.62%),死亡组中有2例始终表现为嗜睡,余9例均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重至昏迷。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Tab.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例(%)

2.1.7 合并症患者合并高血压15例;2型糖尿病11例;脑梗死7例;房颤2例。

2.1.8 并发症生存组横纹肌溶解1例。死亡组13例死于多脏衰,心源性休克、脑出血、病毒性脑炎各1例。生存组18例痰培养阳性,有14例为曲霉感染;光滑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各1例。死亡组9例痰培养阳性,有4例曲霉感染;2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阴沟肠杆菌感染各1例。见表2。

2.2 早期实验室检查

2.2.1 常规检查59例白细胞计数下降,最低降至0.68×109/L,平均降至2.19×109/L。69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0×109/L。72例血小板计数下降,最低降至7 × 109/L,平均降至37.14 × 109/L。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多正常,平均水平分别为3.49 ×1012/L、103 g/L。73例尿蛋白不同程度阳性;62例尿隐血阳性。5例粪便隐血阳性。

表2 两组SFTS 患者并发症情况Tab.2 Complications of SFTS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例(%)

2.2.2 生化指标65例(81.3%)ALT升高;79例(98.8%)AST升高;78例(97.5%)LDH升高;18例肌酐升高;36例eGFR1降低;33例低钾血症;71低钙血症;54例空腹血糖升高。59例CK升高,最高15 911 U/L;60例肌红蛋白升高,最高9 866 ng/mL;50例cTnI升高;26例CKMB升高;67例脂肪 酶升高;64例血淀粉酶升高。

2.2.3 凝血指标69例APTT升高,其中1例大于正常上线3倍;33例TT升高;76例D二聚体升高;62例FDP升高。

2.2.4 布尼亚病毒核酸见表3。两组SFT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1,P <0.001)。

表3 两组核酸定量Tab.3 Nucleic acid quantitative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例(%)

2.3 治疗均予利巴韦林(0.6 g qd ivgtt规格:1 mL:100 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抗病毒,视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抗感染,予丙种球蛋白(20 g qd ivgtt规格:2.5 g:50 mL同路生物制药)冲击,必要时行CRRT、血浆置换,余行对症支持治疗。

2.4 早期指标比较比较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结果示:生存组住院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生存组eGFR1、Ca、PLT、CD4、CD8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生存组K、ALT、AST、ALP、GGT、LDH、CRE、CK、CKMB、空腹血糖、CRP、PCT、I1B、I6、I8、IL-10、IL-2R、TNA、APTT、TT、D-D、FDP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2.5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将布尼亚病毒载量转化为以10为底的对数(Ig)分析,死亡组病毒载量高于生存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系统表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出血倾向、住院时间、病毒载量对数值(lgTCID 50/mL)、ALT、AST、ALP、GGT、LDH、CRE、eGFR、K、Ca、CK、CKMB、GLU、PLT、CRP、PCT、APTT、TT、FDP等与预后均有相关性(P <0.05)。以死亡预后为因变量,以神经系统表现、病毒载量对数值、ALT、PLT、APTT 5个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筛选采用“逐步法”,引入水平为0.05,剔除水平为0.10,结果显示,神经系统表现、病毒载量对数值、APTT水平是影响SFTS预后相关因素。见表5。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转归是否死亡进行判别分类,以预测概率0.5为判别分界点,总判对率为92.5%。

3 讨论

2010年5月,我国疾控中心启动SFTS病例监测,经对患者血清分离病毒鉴定、基因组测序、抗体中和等检查,初步认定SFTS与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有关[1]。SFTS是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直径约100 nm的球形RNA病毒,包括S、M、L段3个分段RNA,编码RNA依赖RNA聚合酶、膜糖蛋白、核衣壳蛋白和非结构蛋白[4]。病毒多以亚临床状态存在于多种蜱和哺乳动物之间,人类也可通过体液接触感染[5]。本研究中4例通过接触确诊病例体液感染,既往文献也有报道[6],提醒医务工作者及陪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

本研究患者多为中老年,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入院时无发热,与陈国胜等[7]的研究结果不同,提示医生首诊时不可盲目将体温正常患者排除在外。

SFTS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EHF)为汉坦病毒感染所致。三种疾病均可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多存在不同程度肝肾功能损伤,但SFTS多有胃肠道、神经系统表现,血检多有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道表现多见,血检以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尚有CRP、血沉升高,胸部CT检查可见磨玻璃样改变[9];EHF多有不同程度关节、眶周疼痛和水肿、低血压,患者血红蛋白、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多有升高,彩超检查多见肝脾肿大[10-11],三种疾病确诊均需病原学证据,均具有传染性,临床表现有交叉,需临床医生仔细鉴别。

表4 两组患者早期指标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earl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M(P25,P75)

表5 两组预后影响因素Tab.5 Prognostic factors in both groups

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应公民就医意识加强。患者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生存组患者治疗时间长,死亡组患者短期内出现病情变化至死亡。

本研究中共27例痰培养阳性,多为霉菌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霉菌以烟曲霉、黄曲霉多见,与魏艳艳等[12]的研究一致。多数患者经青霉素类、头孢类、呼吸喹诺酮类、三唑类抗生素治疗好转。多数患者治疗前有PLT和WBC下降,与既往报道一致[13]。两组患者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白细胞计数与预后无相关性。死亡组患者ALT、AST、GGT、LDH、CK、CKMB、CRE、空腹血糖、APTT、TT、D二聚体、FD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检测结果与预后均有相关性,提示上述指标升高患者预后较差。大部分患者入院既存在蛋白尿和血尿,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转阴。

研究表明确诊患者体内IL-6、IL-10、IL-1RA、IL-1β和IL-8水平升高,其水平与病毒RNA水平相关。严重情况下TNFα和IFN-γ升高,且炎性细胞因子数量与严重程度相关[1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高细胞因子血症,死亡组I1β、I6、I8、IL-10、IL-2R、TNA及病毒载量均高于生存组,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提示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毒载量确有相关性,与既往研究基本保持一致。研究[16]表明高病毒载量可能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DIC导致患者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各文献报道不一。日本的一项研究[5]表明神经精神症状、出血、低钠血症等将致病情加重,而病毒载量高被认为是决定预后的因素之一。尚有报道[17]提示高龄、病毒载量高、CK和APTT升高为决定预后不佳因素。也有报道表明,病毒载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8]。本研究中死亡组患者血清病毒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提示病毒核酸载量对患者预后评估有较大意义,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神经系统表现、APTT水平及病毒载量对数值可能是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提示在疾病初期,神经系统表现多,APTT水平高,病毒载量高的患者需引起重视。

SFTS目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研究中患者均予利巴韦林抗病毒,生存组中有7例患者复查SFTSV转阴,但尚无证据表明此7例患者病毒转阴为利巴韦林治疗有效。利巴韦林是一种抗病毒药物,现已应用到SFTSV治疗中,它被证明对体外SFTSV复制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具有部分作用。是否存在死亡率降低,血小板计数恢复还有争议。还有报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前后效果并无差异[19]。中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利巴韦林的早期应用,特别是在病毒载量低水平时效果最佳[20]。日本学者研究法匹拉韦抗病毒治疗,报道称法匹拉韦在动物中预防及防治SFTSV感染有效[5,21],且经基因工程改造小鼠模型中治疗被证明有效[22]。韩国学者使用血浆置换成功救治患者,进一步实验研究血浆置换并不能降低死亡率[23]。本研究中2例行血浆置换治疗,最终因多脏衰死亡。类固醇疗法是治疗细胞吞噬的疗法之一,必要时可辅助治疗。由于SFTS并发真菌感染的病例并不少见,故可考虑采取措施应对机会性感染。

综上所述,对于SFTS诊治,需早期完善病原学检测,积极鉴别,警惕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APTT延长及病毒载量水平增加。尽早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同时疫苗的研发仍有必要。

猜你喜欢
利巴韦载量阳性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无人机多光谱遥感中植被指数与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关系研究*
肝衰竭患者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及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免疫学标志物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陈建杰教授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