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德育,行走的课堂

2020-12-30 07:06刘琦夏敏
教育家 2020年46期
关键词:丝路家国研学

刘琦 夏敏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开放式资源。山东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基于“一带一路”精神设置的德育主题课程旨在使学生传承丝路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拓宽国际视野,培养“阳光、善学、明责、尚美、创新”的小学生。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既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又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历史又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也属于世界,为学生爱家爱国、拥抱世界打下基础,“一带一路”德育实践课程应运而生。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式感受这条神奇丝路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体会“一带一路”中“天下一家”的核心价值观,满足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一帶一路”德育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开放,注重的是实践。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我们要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开放”和“行走”为一体的特色文本和实践课程。课程总体架构的设置要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丰富有趣和开放包容,总体策略要围绕“开放”展开。一是开放的课程资源。“一带一路”教育内涵丰富,涵盖多个领域,课程设计上可充分利用多方社会资源,设置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如“让留学生讲家乡”“实访丝绸之路起点”“上合峰会知识打卡”等。二是开放的学习方式。德育实践课程要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古诗词比赛中,孩子们吟诵的边塞诗仿佛让人看到了诗中的历史人物正从漫漫黄沙、驼铃声声中走来;庆六一联欢会中,孩子们表演的飞天舞、“一带一路”时装秀令人赞叹不已。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一带一路”小达人,实践活动在深度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一带一路”德育实践课程使师生沉浸到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价值,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会“行走”的课堂最生动,课程应与生活进行更为紧密的连接。实践活动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对丝路精神的感知也更为深刻。基于多种实践课程的正面效果,可深入开发更加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师生“走出去”。以研学旅行子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目标是“传承丝路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学生带着问题研学,会更加深入地思考,积淀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实践的方式要积极应变,疫情期间学生无法进行线下研学旅行,可通过“云研学”的形式继续深耕德育,如在“线上博物馆”活动中,学生徜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泉州船政博物馆等各个场馆中,领略一件件文物背后的丝路故事,使他们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更加感兴趣。复课之后,老师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他们开发的各种文创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课程成为“一带一路”德育实践课程的有益补充。行走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增强了责任意识、变得更为自律,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学生出发,为教育而行。“一带一路”主题下的德育课程以“让学生传承丝路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符合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对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随着“一带一路”德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升,这种教育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认可。在“开放”理念的引领下,需在课程深度上继续探索,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吸纳多方力量参与课程研发,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因学习而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

责任编辑:曹霁

猜你喜欢
丝路家国研学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谁咬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