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2020-12-30 03:27:52韩天福张姣罗洁荣郑彬刘焕仪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静息吗啡自控

韩天福, 张姣, 罗洁荣, 郑彬, 刘焕仪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麻醉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30)

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需采取镇痛措施以减轻产妇疼痛, 加快产后康复, 提高产妇满意度[1]。 硬膜外自控镇痛是目前常用的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 氢吗啡酮是阿片类强效镇痛药, 与吗啡相比, 其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在疼痛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3], 但氢吗啡酮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剂量选择, 目前尚无文献报道。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 探讨氢吗啡酮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最佳剂量,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选取2019 年3 月至8 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并硬膜外镇痛的产妇 90 例, 年龄 22 ~ 43 岁, 孕 37 ~ 42 周, 择期单胎剖宫产,无麻药过敏及药物滥用史, 无妊娠合并症及手术禁忌证, 无产后大出血。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产妇平均分为三组, 分别为A组、 B 组和 C 组, 氢吗啡酮剂量分别为 2 mg、 1.5 mg、 1 mg。 A组产妇年龄 (31.33 ± 5.29) 岁, 身高 (158.63 ± 5.00) cm, 体重 (67.93 ± 8.28) kg; B 组产妇年龄 (32.27 ± 3.65) 岁, 身高(158.37 ± 4.48) cm, 体重 (69.63 ± 7.15) kg; C 组产妇年龄(32.27 ± 5.36) 岁, 身高 (160.9 ± 5.70) cm, 体重 (71.08 ±10.94) kg。 三组产妇的年龄、 身高、 体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麻醉方法所有产妇均术前6 ~8 h 禁饮食, 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 取左侧卧位, 经L3~L4间隙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于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2.5 mL 后, 经硬膜外针朝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 ~4 cm 备用, 麻醉后产妇平卧, 确定硬膜外管位置, 经硬膜外管追加2%利多卡因5 mL, 麻醉平面控制在T6水平, 产妇出胎后均予托烷司琼5 mg 静脉推注。

表1 三组的VAS 评分及自控按压次数比较 ()

表1 三组的VAS 评分及自控按压次数比较 ()

注: 与 A 组比较, *P <0.05。

子宫 静息 活动 按摩子宫C 组 30 0.52±0.74 2.31±0.97 6.31±1.54 0.533±0.73 2.47±1.11 5.89±1.17 0.30±0.59 2.36±1.03 5.23±1.48 0.40±0.67 2.40±1.04 4.87±1.55 3.33±2.92*B 组 30 0.87±0.68 2.50±1.07 5.60±1.57 0.73±0.58 2.50±0.94 5.53±1.19 0.50±0.731 2.43±1.07 4.60±1.35 0.33±0.55 2.20±0.92 4.37±1.33 2.32±3.06组别 n术后 4h VAS 评分静息 活动 按摩子宫 静息 活动 按摩术后8h VAS 评分 术后12h VAS 评分 术后24h VAS 评分 术后24h自控按压次数子宫 静息 活动 按摩A 组 30 0.77±0.97 2.33±1.40 5.73±1.87 0.63±0.85 2.50±1.48 5.40±1.43 0.433±0.50 2.17±1.21 4.77±1.19 0.37±0.49 2.23±1.31 4.27±1.57 1.33±1.78

1.3 术后镇痛方法所有产妇术后均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 A组给予氢吗啡酮 2 mg, B 组给予氢吗啡酮 1.5 mg, C 组给予氢吗啡酮1 mg, 三组均加罗哌卡因100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 首剂量 5 mL, 持续速度 1 mL/h, 自控加药量 1 mL,自控时间15 min, 宣教镇痛泵使用方法, 通过智能系统及随访获取数据。

1.4 观察指标①镇痛效果: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评价三组产妇术后 4 h、 8 h、 12 h、 24 h 静息、 活动 (翻身、咳嗽) 及护士按摩子宫的疼痛程度。 ②不良反应: 具体包括恶心、 呕吐、 头晕、 皮肤瘙痒、 镇静过度、 呼吸抑制等。 ③产妇自控按压次数。

1.5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评估数据的正态分布。 描述性统计包括根据数据特征的标准差或比例的平均值, 连续变量以平均标准差 (SD)或中位数表示, 各组间自变量的比较采用t 检验, 对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的VAS 评分及自控按压次数比较三组产妇术后4 h、8 h、 12 h、 24 h 静息、 活动的 VAS 评分都较低,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按摩子宫的 VAS 评分均较高,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 组的自控按压次数显著多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1。

2.2 三组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三组产妇均未出现镇静过度及呼吸抑制, 三组的恶心、 呕吐、 头晕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 组的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 A 组和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2。

3 讨论

本研究中, 各组产妇镇痛期间, 静息、 活动的VAS 评分均低于3 分,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三种剂量的药物均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产后按摩子宫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并加快子宫的恢复速度[4], 但剖宫产产妇未经历分娩阵痛, 子宫与腹部均有伤口, 对按摩子宫非常敏感, 三种剂量的药物均未能有效降低子宫按摩的疼痛, 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2 三组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n (%)]

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镇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 可能有多种机制共同参与, 以中枢性μ 阿片受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痒觉中心激活为主, 联合五羟色胺3 受体、 多巴胺D2 受体激活以及痛与痒相互作用等[5], 剖宫产术后镇痛和分娩镇痛的产妇发生瘙痒的不良反应更为显著[6], 可能与雌激素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有关[7]。 本研究中, C 组 (1 mg) 的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 A 组 (2 mg) 与 B 组 (1.5 mg), 提示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镇痛引起瘙痒可能与剂量有关。

综上所述, 1 mg 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静息吗啡自控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 11:47:16
勘误: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医药前沿(2020年23期)2020-12-03 04:08:05
成功来自于自控
学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34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磁共振成像(2015年1期)2015-12-23 08:52:16
固体清洁剂自控装置
μ阿片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2期)2015-01-22 09:09:44
吗啡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