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1)
长期以来,连贯性都是写作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不论本族语写作研究还是二语写作研究,对于连贯的本质、如何提高写作连贯性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同本族语写作者比较,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不连贯问题更为突出(Connor,1984;Reid,1992;Hinkel,2001)。但二语写作研究对于不连贯现象往往侧重描述而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鉴于此,本文将从连贯性的理论框架出发,归纳评述国内外二语写作连贯性的主要研究发现,详细分析二语写作不连贯的种种表现和连贯构建的特殊性,进而描绘未来二语写作连贯研究的发展方向。
语篇连贯研究融合了不同的理论视角,既包括经典的衔接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理论,还借鉴、吸纳了的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Lee,2002)。丰富的理论背景显示了语篇连贯作为一个概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然而,语言学家们尚未对连贯的内涵达成一致认识。
语篇连贯的界定往往绕不开衔接这个概念。Witte和Faigley(1981)将连贯定义为读者结合语篇内部衔接机制和语境信息对语篇意义一致性所形成的判断。这个定义一方面强调了连贯的意义本质,指出语篇意义构建受语篇外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点明了连贯对于衔接的依赖,明确了衔接是支撑连贯的重要因素之一。Witte和Faigley的定义没有对构成连贯的语境要素给出清晰的描述,在实际分析中有些学者考虑到连贯是语篇内外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尝试给出操作性的定义。比如,Lee(2002)针对不同本文类型提炼出连贯的6个核心要素:1)写作目的和受众;2)语篇宏观结构;3)信息结构和话题推进;4)命题推进;5)语篇衔接;6)元话语。Lee的定义指出写作需要根据体裁惯例和交际目的来构建连贯,但依然强调连贯需要建立在语篇衔接之上。结合以上两个连贯定义,语篇连贯不单独由衔接决定但也不得不依赖各种衔接机制。而对英语篇章而言,衔接的“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则是连缀语篇的主要机制(王文斌、何清强,2017:4)。
二语写作连贯的研究主要是在各种衔接的形式框架下展开。衔接形式可以分为词汇手段(如词汇复现和词汇搭配)、语法衔接(如指代词、连词)、和非语法衔接(如主述位结构、信息结构)三类。其中的词汇和语法衔接都是以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篇衔接的框架出发,学者们针对英语本族语的写作(如Witte & Faigley,1981;Neuner,1987)和英语学习者的写作(如 Reid,1992;Hinkel,2001)展开了大量细致的分析。而非语法衔接的连贯研究主要形成了以小句命题为单位的分析框架:小句关系、话题推进/话题结构和语篇修辞结构。这三个框架分别从相邻小句、语篇小句线性结构和语篇小句级差关系的角度阐释语篇内部意义的形成机制。
二语写作连贯研究多以英语为目标语言,关注非本族语者构建语篇连贯所采用的写作策略、呈现的文本特征和遵循的能力发展路径。为了客观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笔者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为来源分别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范围英文从1981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文从1990年至2019年12月;英文检索词为coherence、cohesion和second language/EFL/ESL/foreign language writing,中文检索词为“连贯”、“衔接”和“英文/二语写作”。初选获得英文文献138篇、中文文献55篇,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删选仅保留以连贯和衔接作为主要研究议题的英文文章并甄选出发表于CSSCI的核心期刊文章,最终获得英文文献78篇,中文文献16篇。对这些文章我们按研究重点和发表年代进行统计与梳理,英、中文文献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所搜集的英文文献跨度39年,前30年(1981-2010)相关文献总数为24篇,而近9年则有54篇;在中文文献中,虽然最早的文章发表于1995年,但近20年发表数量并没有太大起伏,总体受关注程度较低。
表1 国外英语二语写作连贯研究重点分布统计
表2 我国英语写作连贯研究核心期刊统计年份
研究内容方面,英文文献近十年的增长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首先,教学、习得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文章多以整体化、过程化的视角来探讨如何通过同伴、教师反馈(Boubekeur,2015)和认知调控(Chang et al.,2020)来提升学习者作文的连贯质量。其次,针对语法衔接手段这个传统研究重点的文献进一步增加,但研究鲜有重要新发现,且发表期刊的层次不高。第三,从词汇衔接的角度来描写和分析连贯成为热门趋势。特别是在大规模测试写作机器评分的背景下,词汇衔接因便于量化的特点而成为写作连贯实证研究的首选分析框架。借助Coh-Metrix等文本处理软件对大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者初步揭示了英语本族语和二语写作以及不同层次二语写作在若干个词汇指标上(如词汇上义度、相邻句子词汇重叠度)的显著差异,也试图解释这些差异对文本连贯质量的影响(Crossley & McNamara,2012;Crossley et al., 2016)。此外,由于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工词汇分析过于繁琐和主观化的缺点,提升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同国外相比,国内的文章更体现了功能视角下、非语法衔接分析框架中话题和主位推进理论的影响(如马静,2001;王学文,2010),而这一研究偏好也常见于对英语写作教学和写作能力的探讨中。但从词汇衔接视角对写作连贯展开的量化研究并未呈现显著增长,统计中仅有刘国兵( 2017)和彭红英(2017)在这一框架下展开了实证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还发现英语写作连贯研究倾向选取论说文作为分析对象,即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展开阐释的作文(expository composition)。这是因为论说文框架较为固定、不涉及任何学科写作惯例,既是英语学术写作基础阶段经常操练的内容,也是大规模英语水平考试中所通常采纳的作文考察方式。此外,大量研究显示相对于叙事、描写类文体,论说文更依靠词汇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连贯(Hoey,1991;Reynolds,2001;Guo et al.,2013;Riazi,2016;Kim & Crossley,2018),故此成为衔接类研究所主要关注的文本类型。
结合上述总体发展趋势,下文将依照二语写作连贯的三个形式框架对写作中的不连贯现象进行分析,阐释词汇衔接如何导致二语论说文中常见的语篇连贯欠佳问题。
现有研究显示,不同形式的衔接对论证文连贯的影响不同。第一,词汇衔接形成的连贯模式会对较长语篇的连贯产生重大影响。第二,指代词和连词这些语法衔接手段对连贯影响较小,尤其是传统写作教学所强调的连词对构建连贯来说并非必不可少。第三,非语法衔接的分析框架下很难实现对写作连贯水平的量化描述。结合相关实证研究,下文将对二语写作不连贯问题进行详细剖析。
二语写作研究一般认为词汇丰富度和词汇深度知识是本族语和二语写作最直观化的差异(Connor,1984;Hinkel,2001)。然而,国内从词汇衔接视角考察二语写作连贯性的研究凤毛麟角。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词汇衔接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连贯的作用机制,然后总结针对词汇衔接与写作连贯的主要结论。
4.1.1 词汇衔接、词汇链和衔接力
生:我今天特别开心,知道(魔方)一共有27块,但是我看(魔方)转动的时候,中间那个地方好像不动,我就想会不会少一块,结果是真的少一块!
词汇衔接理论由Halliday和Hassan(1976)提出,后经Hoey(1991)发展。该理论认为语篇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非叙事文体最主要的衔接手段,也是文本连贯质量的重要标志(Witte & Faigley,1981;Hoey,1991)。词汇衔接缺失而只靠“意合”手段构建起来的书面语篇通常都会被视为连贯欠佳。
词汇衔接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进而影响文本质量?对此做出最早论述的Halliday和Hassan(1976)着重讨论了两个词项搭配对相邻句产生的“衔接力”(cohesive force/cohesive tie)。Hassan(1984)把这种两两搭配的词项模型拓展为词汇链(cohesive chain), 将词汇链视为语篇核心词项和与其搭配的词项所共同构成的意义纽带,也就是维系语篇内部连续的词汇模式。参照词汇链的概念,Neuner(1987)通过实证研究对连贯文本给出了一些判定标准:1)涉及全文主旨的核心词要贯穿全文;2)段落核心词要贯穿整段; 3)词汇链上的词项应尽量意义确切(如不能频繁使用像thing, way这样的模糊词); 4)词汇链上的词项应尽量形式多样。Hoey(1991)重拾“衔接力”的概念,指出如果语篇中的一个句子与另外一个句子之间词项搭配数大于等于三即可认为这两个句子关系紧密,单位语篇内这种构成紧密关系的成对句子越多,语篇的连贯性就越强。
综上所述,词汇衔接对于连贯的影响既可以通过“词汇链”这种涉及词汇分布情况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衔接力”这种强度概念来考察,这两个概念经过量化处理后都能够对文本的连贯程度呈现数字化的描写。
4.1.2 二语写作中的词汇衔接问题
二语写作中的词汇衔接问题主要体现在词汇运用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问题。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词汇储备匮乏带来的产出瓶颈和话题维系困难(Connor,1984;Engber,1995)。Connor(1984)发现二语文本中的单纯重复占全部词汇衔接手段的3/4以上,大大超过这种手段在本族语文本中所占的比重,而二语写作者在同义词和搭配的使用情况上却乏善可陈。此外,基于词汇衔接的文本量化研究显示二语写作者词汇储备有限且缺乏对词汇知识的深度加工,所以在写作产出过程无法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去激活、提取大量意义相关的词汇来维系话题讨论(Crossley & McNamara,2009,2012)。
词汇衔接水平对连贯的影响也体现为不同水平群体的差异。研究证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中的词汇运用水平、特别是词汇衔接的质量要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词汇优势对于增加话题讨论深度、提高表达流畅性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刘东虹,2004)。词汇衔接影响文本连贯的第二个问题则涉及词汇意义的具体度,不过这方面相关的论述较少。研究发现二语写作者往往不善于搭建清晰可辨、能够贯穿全文或整个段落的核心词词汇链(Connor,1984;Chang,2018),相反,二语文本中重复较多一般是离中心意义较远的泛指词或模糊词,论证上通常避实就虚,造成了概念冗余。
语法衔接主要包括指代词、连接词这两种形式。指代词是语篇中照应关系的标示,而连接词则为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标示。
4.2.1 二语写作中指代词使用问题
同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的议论文中存在对指示词、特别是人称代词过度使用的倾向(梁茂成,2006),其中频繁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I”)常常会破坏话题讨论的持续性。中国学生对人称代词的过度使用是论证主观化的体现,说明中国学生不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对语篇核心概念进行名词物化处理(Connor,1984),而且词汇知识水平低的学生作文中人称代词过度使用的情况往往更为突出(李晓玲,2013)。
4.2.2 二语写作中连接词使用问题
连词是二语写作连贯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Johns,1986;Reid,1992;Hyland & Tse,2004)。研究者对于连词的关注同传统写作教学和教材对连词的重视不无关系,但是教学中对于连词的强调并不一定会带来写作连贯性的提高。虽然连词容易识记和应用,却只是构建意义连贯的辅助手段(Hoek et al.,2017)。二语写作中连词问题大致有三种情形:1)过度使用表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的连词; 2)错误使用转折关系的连词;3)回避使用某些连词,具体体现为连词形式的单一和高频连词使用情境同本族语者存在明显差异。
语法衔接属于语篇非结构性衔接, 与之相对的是结构性的、意义上的衔接。对于后者而言,较常用的分析框架是功能理论学派的主述位理论和主位推进模式,与之类似的分析工具还包括Lautamatti(1978)提出的话题结构分析框架。虽然两个框架的重合度较高,但国内研究主要采用主位分析框架(如马静,2001;王学文,2010;高云、苗兴伟,2012),而国外研究也有采用话题分析框架(如Schneider & Connor,1990;Knoch,2007)。
在论说文中能否针对话题展开有效线性推进是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Schneider & Connor,1990;Chang et al.,2020)。二语写作中线性推进模式的缺失和无效线性推进是导致连贯中断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话题偏离和话题展开的不充分。
4.3.1 话题偏离
话题偏离(topic drift)影响作文质量在本族语写作研究(Witte,1983)和二语写作研究(Watkinson,1998)中都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Watkinson(1998)指出,话题偏离对文本连贯的破坏极大,而且在二语文本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二语写作中的话题偏离可能是因为写作者受母语修辞习惯的影响(杨莉芳、王文斌,2017),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写作者话题控制能力弱的体现(洪明、徐艳霞,2015,2016)。
洪明、徐艳霞结合向心理论(centering theory)证实了话题偏离对作文质量的影响。基于语篇论述“中心”和读者注意力焦点的呼应,她们指出不同的“中心”跳转方式意味着不同的连贯程度,其中小句间的非流畅转换(rough shifts)即语篇话题的硬切换会增加语篇推理的认知负载,降低文章的连贯质量。也就是说,话题展开不充分会让读者对语篇中心难以形成聚焦,所以“注意焦点在语篇片段内的延续长度越长,局部连贯性就越高,作文的质量也就越高” (洪明、徐艳霞,2016:63)。
4.3.2 话题展开不充分
针对话题展开程度的讨论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语篇中的平行和线性两种推进模式哪种应该占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Schneider和Connor(1990)根据词义关系对这两种推进模式进行了描写:平行模式体现为前后两句话题的所指一致,对应话题的词项之间可以是简单重复、代词或同义词替代关系;线性模式体现为前后两句话题所指不同但有所关联,对应话题的词项之间可以是衍生或包含关系。Schneider和Connor(1990)分析了托福写作测试不同分数段的作文,发现高分作文倾向使用更多的线性推进模式。随后Knoch(2007)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即高分作文善用线性模式和逻辑推衍来展开话题讨论,而低分作文则更多依赖平行模式,造成话题讨论浮于表面。
基于以上对国内外连贯研究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词汇、语法和非语法三种衔接类型在解释二语写作不连贯上侧重不同、解释力度也有差距。词汇衔接能够被量化且词汇对连贯的影响渗透到句法和语篇的各个层面;指代词和连词误用属于语法衔接不当,但对连贯造成的影响较小;主题结构衔接性问题会对连贯带来较大冲击,但影响程度难以量化而且只揭示了连贯问题的一个层面。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前文论述展现了三种衔接模式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衡量连贯,但这三种模式实际上彼此依存、相互渗透。例如,二语写作中人称代词的过度使用和话题论证不充分都与学习者较低的词汇水平息息相关。话题词汇提取失败必然会带来论述的提前中断或论证重复,以至于写作中“能够持续三个语句及以上的语篇都不多” (洪明、徐艳霞,2016:59)。因此,以微观词汇手段为研究切入点仍然会是未来二语写作连贯研究的重要视角。相关研究应当聚焦在如何提高词汇衔接质量和如何量化评估词汇衔接水平这两个方向,也需要通过对既有连贯分析框架的进一步整合来更好阐释词汇衔接对连贯的重要贡献。
提高二语写作连贯性就要关注学生对写作话题词汇的储备,关注写作中话题词汇的运用水平。这些都涉及话题词汇的意义、语法和搭配,属词汇深度知识的范畴。然而,有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者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词汇量的发展程度(段士平,2007)。因此,解决学习者写作中词汇匮乏、产出不连贯的问题就需要对其所储备的深度词汇知识适度激活,使写作话题相关的词汇从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变为写作时可以顺利提取的词汇资源。
如何促进学习者词汇习得、提高衔接质量将是二语写作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结合 “读后续写”这一教学模式或许可以更好促进连贯习得。当然,这需要今后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现有研究表明,读后续写能够促使学习者的续文在语言质量和篇章结构上与原文协同,借由原文的样板示范效应在续写中打造“精确表达能力”和“语篇连贯衔接能力”(王初明,2017:549)。虽然现有读后续写研究大多针对的是记叙文续写,但王初明(2018)给出了论说文体的“对比续写”操作模式。这种对比续写能够诱导学习者积极模仿“可比读物”的框架结构,由于“表达内容的方式(包括语言)可直接通过模仿”,有利于“学习语篇中的连贯衔接技法 ”(王初明,2018:44)。
除了写作教学模式上的探索,未来研究还应重视读写课堂对学习者词汇深度知识的激活和强化,挖掘教学的潜力。Hoey(2005)论述到,教学干预是促进二语词汇习得的关键因素。阅读范例文本、结合多样化的词汇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对话题词汇形式和功能的学习,比如,有研究发现“类比架构写作教学”对主题相关词汇的理解和提取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郝霞,2019)。这种以内容为依托的写作形式可以触发学习者对话题词汇的“重组”,促进词汇的深度学习。此外,读写相结合的任务还能激活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s),减少写作时语言加工的时间,提高语言产出的效率和质量(周丹丹、张萌,2016)。但普通阅读时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放在文章理解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干预手段引导学生关注词汇关联,加强对词汇的辨识和记忆(王改燕,2009)。与读后续写的理念一致,以内容为依托的写作教学模式也体现了“外语学习语境化”(王初明,2011)的习得原则。语言的使用要靠语境,阅读输入和教学引导一方面能够激活学习者平时写作想不起来或者不大会用的词汇,另一方面能够将新的形式-语义关系纳入学习者的视野,成为其写作产出中重复、模仿的对象。
另一方面,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开发词汇衔接量化评估手段,使其可以更加客观衡量二语文本连贯水平。如前文所述,现有的Coh-Metrix文本分析软件已经部分实现了对词汇衔接的量化分析。该软件生成的部分文本数据指标如词汇重叠度和潜伏语义(LSA)是语篇连贯水平的标志(梁茂成,2006)。然而,随着计算语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基于多种词汇衔接软件工具(如TAACO, TAALED),扩大连贯研究分析的样本量,对学习者二语写作连贯性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将会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将会更多的被应用于大规模、标准化语言考试中的写作自动评分。
尽管词汇衔接的具体形式和量化特征能够解释文本连贯质量的差异,但与侧重从功能和意义角度阐释连贯的语法衔接框架和非语法衔接框架之间尚缺乏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的统一。而近十年在语用学视角下,结合体裁(genre)理论,一些学者就几个衔接框架的整合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推进。例如,Fetzer(2014)提出连贯是一种语用现象,并着重阐释了非语法衔接中的主题结构如何受语境因素制约并且服从格莱斯“合作原则”的解释框架。Redeker和Gruber(2014)则更明确指出体裁的语用修辞模式决定了写作者在段落层面具体选择何种衔接形式。针对特定体裁,Berzlnnovich et al. 的研究(2014)则验证了论说文词汇衔接密度和修辞结构(即非语法衔接)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上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发现为二语写作连贯研究的视角统一提供了借鉴参考。此外,探究二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构建衔接的认知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借鉴语用学研究中较为成熟的“追述口头报告”手段来展开研究(高满满、任伟,2016)。
本文基于SSCI和CSSCI数据库,梳理了国内外二语写作连贯研究。依照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非语法手段对影响二语写作不连贯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剖析,明确了连贯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未来二语写作连贯研究聚焦在词汇衔接的重要性,探讨了可以开拓的研究方向,对今后二语写作连贯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值得二语课堂写作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进一步探索和推进。诚然,尽管我们已尽量全面的进行检索,但仍可能存在一些遗漏。而且,本文仅对SSCI和CSSCI收录论文进行了分析,今后研究也可以扩大考察范围,收录更多专著、书章和学位论文,以展示更全面的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