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德清县第一中学张春梅
首先,我们要知道,写文章时“用口语的词汇和表达”并不是一个“毛病”。
需要改的,是在不该使用口语的场合下使用了口语,比如在论述文这种比较理性、严肃的文体中,就应该使用书面语。
要想言辞达意、“下笔如有神”,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升自己的词汇量。
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难题?
欢迎发邮件“我要提问+ 具体问题”到ztyuwenke@qq.com,并留下你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你将在两周内收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果被杂志收录,你还将收到稿费哦!
“玉尔”同学发邮件提问
我写文章老是下意识地用口语的词汇和表达,怎样改掉这个毛病啊?
首先,我们要知道,写文章时“用口语的词汇和表达”并不是一个“毛病”。
雅如宋词,“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怎生”“了得”都是口语,却不会让人觉得带着“土味儿”,反倒趣味盎然、真味十足。因此,“口语”“书面语”“文言”“白话”只是语言形式的不同,本身并无对错优劣,关键在于它们所使用的场合——语境。在小说、散文等以叙述、抒情见长的文体中,因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都可能需要用到“口语”。前者如老舍等语言大师写作惯用的就是北京话;后者如描写80 多岁的老奶奶,我们无法想象她说话是文绉绉的。
需要改的,是在不该使用口语的场合下使用了口语,比如在论述文这种比较理性、严肃的文体中,就应该使用书面语。我们每个人都有个词语储备库,在写作文或者说话的时候,大脑会根据实际需要本能地“调遣”出它认为合适的语言。如果你遍寻不得一个贴切、有力而又书面的表达,只能用口语化的词汇,就说明你受到了词汇量的限制。
要想言辞达意、“下笔如有神”,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升自己的词汇量。
词汇的源头活水在于阅读,通过课内的精读和课外一定量的泛读,大量雅致、精确、地道的表达会潜移默化地被我们吸收。同时,要多写多练,写好的语段或文章要反复审视、修改,可以请老师、同学帮忙找出自己在表达上存在的不足。当然,有意识地搜集一些佳句,通过背诵记忆加以利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积累途径。
“玉尔”同学发邮件提问
“有志者事竟成”,算不算是强加因果?
对任何一句话的评判,都得看它所处的语境。“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出处就是蒲松龄用来勉励自己的书斋联,原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它不是一种逻辑判断,而是一种主观激励和心理暗示。有时,我们也用这句话来赞扬通过不懈努力而最终收获成功的人。
而“强加因果”是指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强制按因果条件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错误的推断,是一种逻辑上的谬误。“有志者”与“事竟成”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呢?仔细推敲,“事成”这一结果的“因”不是单一的,“有志”是“事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说“有志者事竟成”,即“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而不说“可成”“易成”,是为了强调它的激励效果,使它更鼓舞人心。
好的思维是辩证的,好的结论是严密的。其实,“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系,可以阐述为“条件关系”——有志者,事才能成;也可以是“承接关系”——先有志向,然后成事……以何种逻辑成立,取决于我们的论证,而不是脱离语境,单独拎一句话出来加以判断。
“zy”同学发邮件提问
为了写一篇考场作文,我不得不引用很多他人的话,可有时候我觉得这样会失去自我。我写真实的有感而发的东西,却又得不了高分,怎么办?
“引用”是论述文中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所引者有名言、原理、常理等很多种类,但无论引用哪一类,都要记住“引者,为证”,即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它并不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更加不必刻意地“引用很多他人的话”。
正常的引用是不会“失去自我”的。如果引用让文章失去了自我,那你的引用一定出现了问题,一大可能就是引得“多而无当”,甚至引用了使文章中心偏离的话。引用的前提是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你的观点是“北极星”,引言则是环绕着“北极星”,用来印证、衬托“北极星”的。我们借助的是引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句话该不该放、放到哪里,总设计师是你自己。
很多同学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论述文是不需要“真情实感”的,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得不了高分”。实际上,任何文章背后的主体都是“人”,论述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态度,代表着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同样基于我们的感受和思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和“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