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幼儿园 陈 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为幼儿创设可以促进其富有个性发展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我园通过外出参观、理论学习、收集整理、实践操作等方式引进了“儿童博物馆”这一环境创设理念,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儿童博物馆”理念和班级环境创设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幼儿一日生活及借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博物馆系列活动。但在开展“班级博物馆”的创设活动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对班级博物馆的主题定位不明确
班级环境创设对幼儿教师来说是必备的基本功,但是在进行此次“班级博物馆”主题创设时,教师们总是很茫然,除了在网上找一找创设灵感或借鉴其他幼儿园的环创设计外,鲜少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老旧的环境创设模式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
2.教师在班级博物馆创设中包办代替过多
《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班级环境创设是教师和幼儿合作,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但是,幼儿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总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其中——教师单方面“拍板”确定班级环境创设主题。
3.教师存在为了完成创设任务而创设的被动行为
创设“班级博物馆”的过程中应突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但是,教师在创设主题活动时并没有静下心来去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兴趣点以及愿意参与怎样的探索活动,因为“创设者”(教师、幼儿)是在“被动式”地进行主题创设,使得教师对创设主题的确定缺乏主见,且不善于深挖主题内容。
幼儿园每年都会进行班级环境创设,但是每次活动结束、主题更改之后,教师们既不进行总结和反思,也不收藏和整理。实践证明,在活动结束后不进行反思和总结,就不会有经验的提升,更不会发现问题、完善环境创设。
发现以上存在的问题后,我们首先让教师们了解了“班级博物馆”的教育意义和目标:以发展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核心,鼓励幼儿在合作中发展,促进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热情,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心智习性;其次,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即“研究者”,明确教师应该为谁做?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创设出幼儿乐于主动参与的班级博物馆;最后,作为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掌握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激励家长积极投入到“班级博物馆”创设中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通过两个学期的探索,在不断“创设主题—发现问题—深入学习—研究探讨—改进方案—反思再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班级博物馆”主题环境创设方法:
“班级博物馆”以发展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不仅老师是创设主体,更应该将幼儿作为创设主体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在幼儿的口中、眼中、行为中发现创设主题。在大班的安全教育课上,教师请幼儿收集各类电话号码,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现电话号码都是由数字组成的,进而对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了“班级博物馆”的主题——“数字博物馆”,在确定主题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数字的探索收集工作——与数字有关的节日、与数字有关的工具、与数字有关的用品……而这些工作都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数字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中来,并对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探讨数字的作用、挖掘数字的历史。因为有了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班级博物馆“的主题创设才会内容丰富,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作为“班级博物馆”的管理者和创建者,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完成有关收集整理工作,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幼儿发现的问题,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班级博物馆”的进一步完善。小四班的幼儿在一次午点进餐时展开了对各种饼干形状和味道的讨论,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和幼儿一起交流讨论后,”饼干博物馆“由此产生“饼干沙龙”“饼干家族”“饼干小屋”“我最喜欢的饼干”“饼干作坊”“饼干美容院”主题活动诞生了!教师们针对收集到的资料和幼儿的问题,制定出主题网络图和目标,设计出与“班级博物馆”相关的教育活动,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认真学习了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五步法”、参观了深圳市第二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之后,我们确定了我园“班级博物馆”的组织形式——活动五部曲。
1.确定主题
师幼共同探讨——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通过以上环节,幼儿能够建立对新主题的认知经验,具有初步的探索欲望,从而为主题博物馆的推动奠定认知基础。
2.探索表现
幼儿经过上一阶段已经对将要开展的主题建立了初步经验,并且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这一阶段,幼儿会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绘画、提问、制作作品、收集资料等)展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
3.体验感受
幼儿在班级开展的各类博物馆里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感受,以此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体验之后可以和同伴进行沟通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交流提升
在班级主题博物馆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组织一些谈话活动或主题探讨,请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回顾和分享主题创设过程的环节与发现,促进幼儿更有目的地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积累知识、提升经验。
5.收集整理
当“班级博物馆”的每个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就需要教师作为示范者和支持者鼓励、培养幼儿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
这里的互动交流是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互动交流越频繁,产生的问题越多,就越会激发幼儿、教师、家长勤奋思考和积极参与,刺激所有参与者的思维能力,从而挖掘出相关主题的丰富内容,甚至会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开展“神奇的昆虫”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不仅挖掘了“关于昆虫的问题”“昆虫的颜色”“最大的昆虫”“最小的昆虫”“昆虫家族”等丰富有趣的内容,而且在创设“昆虫博物馆”时,幼儿们提出了问题:“昆虫吃的叶子都一样吗?”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主题——“美丽的叶子”。
在开展班级主题博物馆活动的两年时间里,教师从茫然、“照猫画虎”到将幼儿作为主体,从幼儿的世界里发现主题,最后和幼儿一起完成主题博物馆的创设。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及家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参与,让幼儿园的环境会说话、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使得班级环境创设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坚持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不断地学习、研究、发现更加适合幼儿的“班级主题博物馆”,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