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幼儿园 王 艳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性格上可能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很多幼儿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都会想要得到,若父母不答应,孩子就会哭闹发脾气。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其性格都比较任性,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碰到困难和问题时可能存在畏难情绪,甚至部分幼儿可能存在自卑或者孤僻的心理,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他们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所以幼儿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通常来说指的是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心理状态即幼儿在成长与发展中能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帮助幼儿增加乐观情绪,让幼儿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依靠科学的疏导来让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调整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属于心理健康中的关键品质,人际交往活动可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在园内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是否融洽,可能对幼儿心理情绪产生影响,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影响。另外,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属于幼儿心理健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是幼儿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坚持从幼儿时期做起,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让他们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以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面,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接触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是非常全面,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教师往往会选择较为严格的方式来管理他们,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抵触,不但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同时还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自身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因此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好的一个时期。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会被打败,不会第一时间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主动面对和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各种有价值的心理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促进其健康完善人格的形成。
环境对幼儿心理发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不但包含外部物理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作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必须要强调幼儿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多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一是应当创设具有童趣的园内环境,让幼儿保持情绪愉快,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二是应当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教室活动区域中张贴部分童话故事图片、经典寓言故事、幼儿自己绘画或动手制作的作品,在活动区域中投放符合其需求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绪上的放松。三是应当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教师要主动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对幼儿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让其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唯有让幼儿体验到良好情绪,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才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幼儿情感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情感属于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其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其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情绪调控方法,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让他们认识到在自己不开心时不能够苦恼、打人或者摔东西。当幼儿出现不良情绪后,幼儿教师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安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方式和空间来发泄情绪,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也学会如何正确发泄情绪。另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确保教师与家长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将孩子当作发泄的对象。当前很多幼儿都或多或少存在自我、个人主义思想,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幼儿教师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教育可借助于各种途径来实施,如每天早上的晨间活动,根据不同主题让幼儿分享经历过的趣事,让他们共同体验不同的情感,让他们健康成长。
行为习惯属于心理的外部直接体现,不良行为习惯必然和心理因素存在联系,幼儿教师应当让孩子们意识到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行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幼儿在玩耍时,看到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如果自己喜欢则很可能去抢夺,游戏活动结束之后也没有将玩具器材收集整理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非常关键。首先应当让他们树立是非观,明辨是非对错。教师应要求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积极地帮助;看到桌椅不整齐或者玩具乱放的现象时,能够主动去整理;看到地面有垃圾时能够主动捡拾;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或者绘本与小伙伴分享。当教师看到幼儿的正确行为时应当第一时间予以鼓励,让幼儿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强调给幼儿更多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坚持以鼓励和赞扬为主,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这对孩子们自信心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成功的体验是形成正能量与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方式,教师要为所有幼儿创造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幼儿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让幼儿不单单感受到快乐,同时也收获自信。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尝试,即便是失败了也给予鼓励和安慰。比如,大班幼儿在学跳绳时往往表现出畏惧心理,害怕被绳子绊倒,此时教师应当鼓励幼儿,给他们更多尝试的机会,一旦幼儿成功一次,他们就会感觉并不是很难,加上教师第一时间对其予以表扬,幼儿便会有再次尝试的动力,最终帮助他们战胜内心的畏惧,敢于尝试新的活动。同时,在游戏活动中还应当组织开展各种自主探索游戏,让幼儿手脑并用,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点评,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成功体验。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必须要结合孩子们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真正抓住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积极组织进行各种丰富有趣的实践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有效解决孩子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在一些重大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来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如元宵节、国庆节、劳动节、中秋节等。我们可以在母亲节时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为妈妈制作一张卡片,写上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表达对妈妈的感谢;同时让幼儿放学回家后主动帮助妈妈做一件家务事,给妈妈一个拥抱来表达自己的爱。这样的活动有助于他们形成一颗感恩的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因素,邀请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配合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真正把家校共育纳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技能,还要保证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所组织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都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基于此,幼儿教师必须要始终坚持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找准自身的定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积极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