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童游中心小学 陈 霞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养成数理思维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受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特征的影响,他们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调查显示,日常教学中情境的运用较为广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具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使用故事情境、日常生活情境、游戏情境、体验情境等优化教学,其产生的教学效果都十分可观。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高峰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超出人们的想象,将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年级小学生对故事有一种执着的偏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故事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背景贯穿在课堂始终,让学生融入故事中,在故事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也比较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做的就是进行一个丰富的故事铺垫,引出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有效地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知识、感受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教师要注意故事的选择,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且能贴合教学内容的故事作为背景材料,而不是漫无目的加以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制作相应的课件,好让教学顺利地按照故事逻辑进行下去。
例如,在讲解“观察事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用故事进行课程引入,如:“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作《小猪的新房子》。小猪有一个漂亮的草房子,这是它每天生活觉得最安全的地方。可有一天刮了好大的风,风吹呀吹,把小猪的房子吹没了,小猪很伤心。这时,很多它的好朋友来看它、安慰它,大家一起商量给它建一个新房子,而且要给它建成以砖头为材料的房子。大家决定后开始动手干活,你搬砖、我和泥,你砌墙、我弄地,没过多长时间,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小猪的新房子盖好了,成为森林中最漂亮的房子。其他小动物听说以后,纷纷来参观它的房子,百灵鸟从天上看,小棕熊从后面看,顽皮的小猴子跑到房子的侧面看,大白鹅站在房子的前面看。它们都想给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介绍小猪的房子有多漂亮,于是它们每个人将看到的内容画成一幅图。小猪看见它们画得与自己的房子太像了,于是做成了画册,发给没有时间来参观却想知道小猪房子的小动物。”然后,教师将故事中的这个画册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猜一猜每幅图的作者是谁。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图片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与对图片的观察逐步进入故事中。教师通过故事的展开,将观察事物相关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聆听故事中,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掌握,这是故事情境创设法。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编撰相关的故事情节,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其中,这样既能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也能提高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生活有着自己特殊的感悟和体会,他们热爱生活,热衷于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他们充满活力,生活就是他们成长的最好滋养。教师要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亲切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这种情境创建中,一定要注意贴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才能达到促进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本身就是贴合实际的内容,教师只要顺应教材,挖掘相关知识,将其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生就能将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还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进行情境设置。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家中的爷爷奶奶,平时是不是要经常服药,他们都是怎么服药的呢?为什么要服药?一瓶药大概有多少片呢?通过这个设问,将学生的思想带入日常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描述。“但是大家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难免有时候会忘记服药,大家愿意当爷爷奶奶服药的监督员吗?今天老师就教大家一种办法,让大家当好爷爷奶奶的服药监督员。”如同这样一系列的设问,教师在提供的信息比较详尽的回答中,选出几个事例作为情境创设的内容:“今天我们来做某某同学爷爷的服药监督员,看看爷爷能够按时吃药吗?”之后增加某某同学提供的信息,应用连除的规律,让学生算出相应的答案,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实际生活中的难题。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采用游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兴趣,还能发展智力,培养竞争力,提高学习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一特性,将游戏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背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种方法可以和上述两种背景创建法综合使用,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游戏情境设置中,游戏的内容必须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
例如,在讲解“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游戏作为背景进行情境的设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模拟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在猫捉老鼠的路线设置中既要有平移也要有旋转,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平移、旋转的相关概念。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只需要设置路线图和途中一些经过的设施,比如房子、螺旋滑梯、公园、摩天轮,让学生一部分人选择扮演老鼠,在前面根据教师设置的路线跑,并以转圈来模仿座摩天轮或者螺旋滑梯,另一组同学扮演猫,以同样的方式在后面追。这样的过程最好是在室外进行,教师要提前在室外场地规划路线,设置相应的标志告诉学生哪里是房子、哪里是摩天轮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移动和旋转的不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教室,以7×7 的正方形格子纸为棋盘,在中间设置猫捉老鼠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扮演猫,一人扮演老鼠,向空中抛硬币,硬币正面朝上则老鼠沿着相应的路线移动一格,如果相反则猫进行移动,看看猫在这样的棋盘中是否能抓住老鼠。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与猫和老鼠相关的游戏,进行相应知识的讲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优化教学策略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理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数理思维,光靠讲解数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大量练习数学题是不够的。数理思维不仅包括对数学描述性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问题探究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时的思维严谨性和发自内心对数学学科的喜爱。要想使学生形成数理思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一定要增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让他们通过切身感受去理解数字、字母、图形结构特点等。所以,在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增加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提高数理思维能力。
例如,三年级“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学单位符号千克与克,而这两个单位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关转换关系又是怎样的,都有待学生去探索。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拥有一个天平和若干砝码,同时,教师还带来了一台电子秤,放置在讲台上。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电子秤称量身边的可量物品,物品数量限制为10 个,并将这些物品的重量记下来。完成任务的小组全体成员到讲台前去称量体重。待到所有小组都已经完成任务,这时候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名为“称量小能手”的店铺牌匾,并告诉学生比赛即将开始,最终获胜的小组将能够继承称量小能手店铺,同时还有精美的礼物。
教师将小组序号写在纸上,每位小组代表上台抽取一组物品并与之前小组互换场地,同时将赛前称重过的十样物品以及组内成员的体重数都留下来。两个小组验证彼此称重的精准度,并将上一组留下来的体重进行克与千克的互换。准确度最高的一组成为胜利组,可继承“称量小能手”的店铺。同时教师也要给小组成员分发礼物,可以将礼物设定为一个简易的厨房电子秤。
通过这次体验式情境活动,全班同学几乎都参与到了活动当中,小组中的氛围比传统课堂氛围轻松,学生愉快地完成物品重量的称量后,组内成员之间还能够互帮互助,帮助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称量精准度。而在测体重的时候,每一组成员在体重测量前,教师都要保证该组测量体重的单位与上一组的不相同,这也是为锻炼学生互换单位做准备。学生通过动手体验称量物品,感受2 千克与5 千克的区别,增强了对数学抽象符号千克与克的认识。而在进行小组比赛的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严谨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这也会促使学生去反思自己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最终在体验式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提升学生的数理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除了要使用好情境教学法优化教学策略以外,还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数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