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幼儿园 镇云栋
幼儿是家中的宝贝,很多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都被家长“好心”替代,导致幼儿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社会领域“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中对于小班幼儿有一条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笔者作为小班一线教师,发现在区域游戏结束后,会出现幼儿对区域一走了之、不愿意整理材料等状况。
案例描述
1.案例一:我不想玩这个了,我想玩那个
慧慧最喜欢玩积木建构,他拿着一块三角形的积木,正准备用在停车场的顶上,看到边上乐乐手里拿着一块半圆形的积木,于是将三角形的积木扔在了地上,从积木架子上拿了一块半圆形的积木,放在了停车场顶上。老师让慧慧把三角形的积木送回家,慧慧说“我不想玩这个了,我想玩那个了”,并手指了指那块半圆形的积木。
2.案例二:这个不是我扔的
区域音乐响起,美工区里勋勋、静静和程程开始整理桌上的油画棒、剪刀,但地上还有很多小纸屑,孩子们却好像谁也没有看到,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捡一下,静静看着老师说:“这个纸屑不是我扔的。”
区域音乐快结束了,可教室里还是一团糟,建构区里积木到处都是,美工区也是一片狼藉,益智区的钓鱼玩具已经到了角色扮演区里。老师看着一片狼藉的教室,拍照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白白说:“这些都不是我扔的,所以我没有去整理。”
3.案例三:我不想整理
有一次区域游戏时间还剩十分钟的时候,思思搬着小椅子坐到了集体教学活动的位置上,接下来一周都是这个时间点回到位置上,老师很纳闷,就问思思:“你怎么不玩了呀?”思思摇摇头说:“等下要收区域了,我不想整理。”
原因分析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家长们越来越勤快,小宝贝们越来越“懒惰”。
1.家长的“好心”替代
家长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不行。冬天太冷了,孩子自己穿衣服会冻着;午餐一个人会吃不饱;自己进幼儿园太危险;家里的玩具太多了不需要你整理,等等。其实这只是家长们的认为,当这种“好心”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孩子们也就真的不行、不能了。在幼儿园随机调查中发现,近40%的爸爸妈妈、70%的爷爷奶奶由于觉得孩子太小、事情做不好、太麻烦等原因替代了孩子可以做的事,替代了孩子能做的事。
2.生活技能的缺乏
《指南》健康领域“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指出:“小班幼儿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送回原处,成人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其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并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孩子的发展机会被大人代替,没有时间练习、没有时间去实践,形成习惯之后就不再会愿意去整理材料、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房间,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也就丧失了。
③工程景观效果。治理工程实施后河道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即治理工程实施后河流自然度高,能够较快形成植被丰富、结构完整、生物种类和水体形态多样性高的近自然驳岸。
第一部 树立意识——自己的事情我愿做
1.幼儿的主动意识
家长的“好心”替代让幼儿形成“我不做的话,爸爸妈妈会帮我做”的想法,在这种意识下就出现了班级内区域材料乱扔、没有人整理的情况,因此最重要的是让班级幼儿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要做的事情,从主观意识上变得主动。
2.家长的放手意识
只有家长放手了,幼儿才会放弃那种别人做的想法,从而转换为“这件事必须我自己去做才能完成”的意识。
第二部 梳理方法——自己的事情我会做
1.环境支持,隐性提升方法
小班幼儿是在直觉中行动。环境对于幼儿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环境支持在培养小班幼儿整理区域材料的能力中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小班幼儿思维发展不足,因此和他们相关的区域标记一定要简单易懂,可以和他们一起商量,结合他们的理解制定区域的规则,最好用图画的形式。图画不能太过于花哨,而是一目了然,并且张贴在幼儿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他们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样去整理才能整齐有序。
⑵区域材料摆放有序
如果说标记能够让幼儿识别材料的地点,那么前期的材料得当摆放就是幼儿整理材料的前提,因此需要和幼儿一起商量“你觉得这些材料摆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请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成为材料摆放位置的小主人,那么后期他们就会熟悉材料,整理起来也会顺手。
2.语言引导,导向意识跟进
⑴拟人化的语言、夸张性的语调:小班幼儿喜欢拟人化的情境,喜欢在情境中“玩着”“做着”,因此整理区域材料也是需要情境的。在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用夸张的语调说:“玩具宝宝需要回家了,它们的妈妈正在家里等它们呢!”孩子们就会陆陆续续把玩具送回家,边时老师还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说:“玩具宝宝,我们送你回家了。”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必将养成好的整理习惯。
⑵结合儿歌、歌曲等手段:教师的声音可以给予幼儿最直接的提示,利用儿歌、歌曲等音乐手段能有效提示幼儿去整理区域材料。在整理过程中,我们除了拟人话语,还可以说:“小剪刀,关关好,小洞洞,戳进去。”“图书宝宝在这里,图书妈妈在哪里?”“娃娃家,是我家。小勺子,小铲子,小锅子,放整齐。我的家,靠大家。”有时在整理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放一些收玩具的歌曲,尤其是针对角色扮演区,唱着唱着,“凌乱”的娃娃家就收拾好了。
3.方法梳理,加强整理能力
⑴整理过程主次有序:当区域结束音乐响起的时候,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会哪里热闹就去哪里,导致有的区域很多人在整理,有的区域基本没有人去整理。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很快整理好区域材料就要帮助他们梳理整理的方法:美工区可以合作整理,有人整理工具,有人整理纸屑,有人整理纸张;科学区里哪些是需要分类摆放,哪些是可以合作进行。在人、事、物上进行分类,幼儿各司其职,很快就可以整理完成。
⑵交流分享重点突出:区域交流分享环节是推广整理方法的好时机,可以请一些整理能力特别强或者有自己好方法的幼儿来说一说是如何整理,如何和同伴合作等。结合模拟情境的方法,以照片回顾的形式来唤起幼儿的具象,并在后期的整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巩固。
第三部 加强家园合作——自己的事情我能做
区域材料整理是生活习惯之一,靠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更多需要家园配合。
1.做好示范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说幼儿不会整理房间、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试想你在孩子面前你是怎样的形象:是到处扔衣服的人?到处放物品的人?还是怎么也找不到自己东西的人?所以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2.给予幼儿充分练习的机会
家长不能事事都包办,而要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给予幼儿发展的机会,如穿脱衣裤、整理自己的玩具、整理床铺、整理自己的房间,甚至可以和家长一起整理自己的家。
3.家园共育,流转优秀的经验
班级QQ群里总有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每次都将家里搞得一团糟,结合这个契机,我们引导家长讨论话题“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并请整理习惯较好的孩子的家长谈谈自己是如何做的,将好的经验方法推广开来,让家长们都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提升幼儿整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