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从花生地里的《落花生》谈起

2020-12-30 18:26周圣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农园落花生研学

□ 周圣阳

“下课了?这节课过得好快啊!”“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再上这样的课?”……学生围着教师兴奋地说道。究竟是什么课让这群学生如此喜爱呢?这还得从花生地里的《落花生》说起。

学校后山有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荒地,我们将它开辟出来,建成了“智慧学农园”,根据时令变化种植蔬菜瓜果和花卉,还养殖了小动物。

新学期的某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智慧学农园”。看到地里的花生长势喜人,我灵机一动,何不以天地为课堂,把《落花生》一课从教室搬到花生地里呢?

说干就干,我们开始设计活动方案、备课,并做好其他准备工作。到了上课那一天,垄与垄之间早已摆上了塑料小椅子,在花生地的一头也安放了可移动黑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欣喜地来到了花生地。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中不舍得下课,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情景。为什么会达到这样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呢?

原因一:打破教学时空。本次教学以天地为课堂,学生感到新奇和期待,内心的欣喜和愉悦可想而知,因而他们能更加专注、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原因二:整合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把学习策略和文章写法作为师生探究的重点,针对当下学生较少接触农事的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与花生零距离接触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关于花生生长和种植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悟得“要做有用的人”的人生哲理。

原因三:改变教学方式。这节课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让学生亲自探究和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一,看一看。教师让学生观察地里的花生,直观地理解花生的特点:矮矮地长在地上;没有鲜红嫩绿的果实;挖起来才知道有没有花生……

其二,挖一挖。学生亲自挖花生,再联系苹果、石榴进行比较,感受花生“深藏不露”“默默无闻”“不图虚名”的可贵品质,并由这些品质体会做人的道理,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其三,尝一尝。学生一边品尝现煮的花生,一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和自己的感悟,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理解了他为何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

《落花生》一课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鼓舞了大家。我们努力打破思想的藩篱,愿意有更多的改变和尝试。学习琦君的《桂花雨》时,带领学生围坐在桂花树下,轻轻摇着桂花树,感受“桂花雨”;整理了小学《科学》一书中所有的植物,种植到“智慧学农园”里,打造“田间课堂”;安装了气象观测仪,让学生每天监测天气并写好气象日记;梳理了泰顺独特的风光风俗,开展桥、茶、湖、岭等12个主题的研学活动,形成研学报告……就这样,课内和课外连成一条线,学习和生活形成一个面,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们都是教育的追梦人,追寻更美好的教育景致,追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而“花生地里的《落花生》”就是我们寻梦的开始……

猜你喜欢
农园落花生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江苏省农园建设对策研究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研学之旅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