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倩 毕德全 朱云洁 陈梦宇 顾献权
摘要:在实地调研江苏省农园经营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游客需求调查,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分析江苏省农园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农园建设的经验,提出了鼓励苏中苏北地区闲置土地流转,推进苏中苏北地区农园建设发展;摸索集体化、规模性农园建设,提升城乡合作投资动力;充分利用乡村劳动力数量差距,加强技术技能型农民培育;强化市场营销力量,实现全方位全域宣传;建立行业建设等级标准,加大体验创意型产品开发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农园;城乡融合;建设对策;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0-0307-05
收稿日期:2019-04-24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软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8ASS025);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编号:LZW201706)。
作者简介:申 倩(1990—),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E-mail:1150465164@qq.com。
通信作者:毕德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E-mail:354493085@qq.com。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西连安徽省,北接山东省,东南与浙江省和上海市毗邻,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江苏公路里程达15.7万km,共有9个民航机场与9个一类航空口岸,京沪铁路、陇海铁路2条铁路干线经过境内,徐州市则为两大干线交汇的枢纽,内河航道总里程24 366 km,占中国航道总里程的1/5。
江苏省农业农村条件优越:(1)农村劳动力。根据《2017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江苏省2016年乡村劳动力总人数为2 594.78万人,省会南京和苏南城市的乡村劳动力人口总数明显低于苏北城市乡村劳动力人口总数。(2)农村土地。江苏农村土地市场发展主要从土地流转率、转入主体、流转方式3个角度进行分析。土地流转方面,苏北的土地流转率尚未达到江苏省土地流转率水平[1]。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向是普通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苏南和苏中区域土地流转至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的比例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土地流转方式方面,转包和出租是目前土地流转的主体方式,苏南和苏中区域土地流转入股的比重在逐渐加大。(3)农村资源。江苏省地形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水产资源丰富,江苏的农业生产民俗主要围绕水稻种植、蚕桑养殖以及渔民风俗等核心方面展开,苏州吴歌、溱潼会船、高邮民歌、洪泽湖渔鼓舞、邵伯秧号子、吕四渔民号子都是江苏农业生产民俗的典型代表[2]。
1 江苏省农园建设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休闲农业开始起步,农家乐是最早的发展形式,此后出现了观光果园、休闲农庄等多种发展形式[3]。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增至8 600个以上。全省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首位,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其中农民92.3万人。
1.1 农园概念与类型
农园是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农村景观、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为核心吸引物的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技示范、农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江苏省休闲农业以农家乐和观光农园作为起步标志,农园发展类型涵盖了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主题创意农园、森林/湿地公园(国外称之为农业公园)等多种形式。对比国内外农园类型可以发现,江苏省农园由于起步较晚,规模小散,多种农园类型(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等)存在建设率和利用率低的现象。
1.2 农园数量与分布
据统计,2017年江苏省农园类型数量不一。江苏省现有农家乐4 068家,休闲农园1 127家,休闲农庄1 247家,现代农业园551家,主题创意农园241家。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农园中农家乐、休闲农园和休闲农庄比重总和达70%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和农业农村资源差异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各地(市)农园数量出现较大分化(图1)。农园比例在3%~6%的有连云港市、常州市、南通市、宿迁市;农园比例在6%~9%的有淮安市、镇江市、泰州市、盐城市、徐州市;农园比例在9%~13%区间的有无锡市、苏州市[1]。
1.3 农园案例分析
2018年7—8月笔者多次到苏州市、泰州市、淮安市等多地10家农园,对江苏省部分农园的发展概况、投资主体、土地承包、就业人员情况进行了解,现对多次调研的典型代表——昆山星期九休闲农庄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1)园区概况。星期九休闲生态农庄建于2005年,占地约46.67 hm2,是江苏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阳澄湖畔,距昆山市 12 km。农庄集生态主题餐厅、动物王国、四季蔬果、休闲娱乐、花卉博览、农业会展中心、特色餐饮、绿色养生以及农业科技等于一体。(2)投资主体与承包年限。农庄的投资主体是台资与境内合资,注册资本350万美元,实缴资本270万美元,台资主体出资332万美元,占农庄投资比例为 94.86%。投资主体与地方镇政府签署了30年的土地承包协议,当地村民没有参与入股经营,协议期内农庄按单位面积给村民租金。(3)部门与就业人员。农庄由生产部、营销部、采购部等部门组成。现拥有员工32人,其中管理者10人,固定技术人员3人,技术人员均为外省籍农民。农庄一线员工16人中,14名员工为农村户籍性质人员,昆山籍本地农民2人。
2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江苏省农园发展情况调查
游客满意度是农园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在2018年7—8月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期间进行现场问卷与电子问卷的双向数据收集,经过后期整理共收到问卷362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40份,回收率达93.92%。
问卷分为4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游客基本信息、游客的出游特性、对农园的满意程度以及个人建议。
2.1 游客基本信息
接受调查的游客中,男女游客比例相对均衡。26~35岁游客是农园游览消费主体。游客学历以大专与本科学历人数居多。职业调查结果显示,企事业单位员工和个体前往农园游览的比例较高。游客家庭人均收入是游客消费能力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游客主体的人均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
2.2 游客出游特征
2.2.1 游客主要出游目的 游客前往农园游玩目的因人而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游客到农园感受农村自然风光、放松身心的人数最多,意欲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家特色活动的人数次之,想要品尝农村新鲜美食、了解农村习俗文化、以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尝试种植果蔬和其他目的游客相对较少。
2.2.2 游客的出行方式与人均消费 游客出行方式丰富,自驾、公交前行是目前前往农园最受欢迎的方式。游客的人均消费直接体现了农园的吸引力与盈利水平,综合调研数据可以发现,游客的消费水平在50~149元/人的居多。
2.2.3 游客獲取信息途径 游客获取信息途径是验证农园市场营销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游客通过亲朋推荐获取信息的有155人;通过旅行社获取信息的有48人;通过大众传媒(报纸、电视、广告等)获取信息的有55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有50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的有32人。通过亲朋推荐获取信息是游客获取农园信息的主要来源。
2.3 游客对农园的满意程度
(1)农园基础设施与环境满意度方面。统计整理游客对农园基础设施与环境的评价后发现,游客认为基础设施一般的比例为54%,认为农园环境一般的比例为48%。(2)农园餐饮与住宿满意度方面。认为农园餐饮一般的比例为41%,认为农园住宿一般的比例为52%,因此农园餐饮和住宿整体满意度趋于一般。(3)农园体验活动满意度方面。认为农园体验活动一般的比例为52%,该比例反应了农园需要推出创新创意的体验活动来满足游客需求。(4)农园土特产与纪念品满意度方面。比重最大的选项认为农园土特产与纪念品一般。(5)农园服务水平满意度方面。认为农园服务水平一般的比例为40%。
2.4 游客对农园的个人建议
游客个人建议是对农园建设发展存在问题的直接表达,有部分游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游客个人建议见表1。
3 城乡融合视角下江苏省农园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流转现状差异明显,农园发展规模区域不均衡
发展休闲农业,土地是关键。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率总体呈现南高北低,苏中和苏北区域作为农业大区,土地流转率明显低于苏南区域,意味着该区域小农户经营主体庞大,土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从承包地转入主体角度来看,苏南专业合作社数量在所有转入主体中比重最高,农村集体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性高涨;苏北区域普通农户作为承包地流转主体占50%以上,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的份额不高,农村集体参与农业农村发展意识不足。从承包地流转方式来看,苏南、苏中地区承包地流转以转包、出租和入股作为主要方式,出租比例高于其他几种流转方式。苏北地区转包份额接近50%,而入股方式比例较低,因此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土地流转现状差异较大。土地流转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江苏省农园的建设与发展,在此关系下,江苏省农园发展规模出现区域分化现象。南京及苏南地区农园发展领先于其他区域,连云港市、宿迁市等城市农园建设发展滞后。
3.2 规模性投资主体数量不足,城乡合作投资缺乏动力
从农村承包地流转情况来看,普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是转入主体,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次之,农业企业的比重虽然有提高趋势,比重仍然较低。根据实地考察走访苏州市、泰州市、淮安市等地10家农园发现,农户投资占70%,专业合作社投资占10%,企业投资占20%(表2),小规模农园以地方农民投资为主体,规模以上农园以城市投资者以及外地投资者居多。
3.3 不同区域乡村劳动力悬殊,技术技能型乡村劳动力偏少
受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农园建设发展超前的南京区域和苏南地区乡村劳动力人口较少,而徐州市、盐城市、宿迁市、淮安市、南通市等城市农村劳动力人口丰富,其农园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于苏南地区和南京区域。乡村劳动力参与农园建设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程度。昆山星期九休闲生态农庄一线员工中昆山籍当地农民2名,为12.5%;苏北籍农民5名,为31.25%;安徽籍农民6名,为37.5%;湖北籍农民1名,为6.25%。3名技术员工分别来自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根据数据分析,昆山星期九休闲生态农吸引了来自昆山当地以及省内外众多农民员工参与到农庄的建设发展中,就业岗位以一线果蔬种植、蔬菜种植、绿植培育以及水产养殖为主,相关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比例较低。
3.4 本地化市场宣传为主导,市场营销力量相对薄弱
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性强的表现之一就是信息的双向流动,江苏省农园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土地、人力和资金、产品等信息的流动,就产品信息而言,游客通过亲朋好友推荐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比重最大,大众传媒次之,互联网和官方微信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部分游客通过其他方式(抖音小视频、电子邮件、电话等)获得农园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游客获取信息大都是经过亲朋好友推荐和口碑营销,旅行社咨询、微博、微信和互联网信息传播渗透力不足,一方面体现了农园信息传递偏向本地游客,本地口碑宣传效果良好;另一方面说明农园对外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外来游客比例明显低于本地游客。
3.5 环境及硬件设施有待提升,产品体验与创意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