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莎 曾玉荣 赖庆标 甄江红
摘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同类型农村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行方式,需要在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因此,以福建省浦城县286个村庄为例,通过优先判定类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测定乡村发展水平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村庄进行分类。分类形式为“产业构型+村庄建设类型”,其中产业构型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业主导型和综合产业主导型;村庄建设类型分为集聚提升中心型、转型融合城郊型、保护开发特色型和搬迁撤并衰退型。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探讨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村域;乡村发展类型;对策;浦城县;评价指标;划分标准;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K901;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0-0001-10
收稿日期:2019-12-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261109、41761032);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编号:2019R1033-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与乡村发展创新团队(编号:STIT2017-2-7)。
作者简介:罗莎莎(1990—),女,福建龙岩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E-mail:luoshasha315@163.com。
通信作者:甄江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henjianghong@sina.com。
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制约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希望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的现状,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这块短板。因此,对农村进行综合分类,因地制宜提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策略,优化农村发展路径,对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区域农村发展过程中,对具有区域鲜明特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理论性概括[1]。村镇建设模式的形成和演化受自然資源、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历史传统和政府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地理和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学者和有关工作部门对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做了较多研究和探索。在研究尺度层面,从全国[2-3]、东部沿海地区[4]、黄淮海地区[5]、不同省(市)的县域[6-10]过渡到具体的一个区(市)的行政村[11-13]。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有定性和定量2种研究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地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等现状,总结归纳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发展类型[14-15];定量方法主要有:采用一、二、三产业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和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进行对比[4],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人工神经网络聚类算法[5],SPSS的聚类分析法[11-12,16-17]。近年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ArcGIS自然断裂点法[6,8,13]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也有少数学者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结合,例如郭彦丹利用定性评价方法总结出7种乡村发展类型,再利用定量方法判断研究对象属于何种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路径[18]。在分类结果方面,主要有:根据产业结构,用主导的产业进行划分,可分为工商业主导型、农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农工商均衡发展型,同时在各产业主导型乡村中进一步根据发达程度,分为发达、中度发达、相对发达、轻度发达、欠发达型乡村[2,6,10-11,17,19-22];根据政策发展导向,划分为城中村、被归并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15];根据发展动力源,分为外援驱动型、内生发展型、内外综合驱动型[2,23-24];根据城乡关系,分为城市导向型、城镇带动型、乡村主导型、城乡协调型[7];根据人口密度和各类土地利用规模,分为生态型、农耕型、混合型、居住建设型、工业型和外来人口集聚型[11];根据城市发展、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等影响因素,将城镇密集地区的乡村分为保护型、发展型、综合型、外迁型和整治型[5];根据自然禀赋、区位条件、村庄规模等村庄基础的7个方面,将全国村庄分为平原传统农业村、山区传统农林村、养殖专业村、远山特色农业村、城郊非农产业村和平原非农产业村[15];根据乡村景观功能,划分乡居体验型、经济生产型、自然宜居型、原乡乐活型、创新农业型、环境保育型和综合富丽型[18];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分出植入模式、极化模式、社区模式、整治模式、对偶模式、示范模式和疏解模式[24];根据不同地域较成功的案例,总结出不同模式等[14,25-26]。此外,还有湖南省(2006年)根据地理区位、四川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从发动主体的视角进行的分类等。
综上所述,目前乡村发展类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对象范围过大,县域内的地域空间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准确刻画乡村发展类型;研究方法基本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即倾向于单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视角较宏观,未深入实地,结合调研修正分类结果,对乡村发展类型的判断不够准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村域尺度,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走访,搜集基础信息资料,摸查乡村发展现状、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方面情况,充分听取当地村民与村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因地制宜地促进各类乡村发展,为周边地区提供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的依据以及更有价值和参考性的模式借鉴。
2.3.3 指标评价计算及等级界定 除“2.3.2”节中优先判定的3类乡村发展类型外,其余171个村庄根据“2.2.3”节中提出的公式,计算出各村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值,从高到低将村庄等级分为3级,分别对应集聚提升型(一级)和整治完善型(二、三级合并),划分标准见表3。从类型分布图和各项指标评分可以看出,乡村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是由于县城所在地位于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乡村主要分布在国道经过的镇区所在地及周边,设施状况较好的乡村主要分
布在交通道路辐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主要分布在与浙江省、松溪县交界处以及县城周边区域,另外包括永兴镇和山下乡的部分乡村,发展潜力较好的乡村主要具有特色自然、人文旅游景观和产业园项目的优势(图4)。
2.3.4 综合类型划分结果 经过“2.3.1”~“233”节中的分析,向各乡(街道、镇)、村委征求意见,充分了解各乡(街道、镇)、村委的发展意向,对于短期看不准且不符合优先判定类别和集聚提升中心型的3个乡村,暂不作分类,列为待定类,最终将浦城
县286个乡村划分为19类,详见表4、图5。
3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分析及发展策略
根据19类乡村在主导产业、区位、规模、设施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不同方面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差异,提出适合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发展策略。
3.1 农业主导型
农业主导类型包括宝山、上桥等244个乡村,其中,划入优先判定类别的乡村包括:城镇转化型(黄墩、案山下等16个村)、近郊融合型(北山排、大游等6个村)、人文保护开发特色型(山路、黄碧等21个村)、自然保护开发特色型(高坊、里源等20个村)、生态涵养迁并型(溪洲村)、衰退迁并型(官桥、吴东等12个村)和其他迁并型(西段村、胡推村);划入待定类的有宝山、上洋和前排3个村。其余乡村分类为集聚提升型(九秋、悦乐等35个村)和整治完善型(颜处、 下沙等131个村)。人口净流入的
乡村有4个,人口流失率大于70%的乡村有35个,其余乡村人口流失率在30%~70%之间;供水设施较完善,除11个村无集中处理方式外,其余为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方式;污水处理设施较薄弱,除54个村采用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方式外,其余处于分散处理或无任何处理阶段;发展水平等级为一级的村有61个,二级和三级的村分别为128个、55个。
浦城县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是大部分乡村的主导产业,这是山区乡村的普遍特点。农业发展应建立在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继续把已有的优质水稻、灵芝、香榧、油茶等主要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3.1.1 农业主导-集聚提升型 应加强该类型乡村和商业主导、工业主导型乡村的紧密联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政企合作,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示范基地等的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吸引外资、技术、资金、人才,将各项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新型农民,既有利于将外迁人口重新吸引回乡村参与家乡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又有利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更快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3.1.2 农业主导-整治完善型 该类型乡村大部分人口流失严重,片面追求基础设施的完善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千村一面[27],例如浦城县东北部和中西部的丘陵地区,交通条件较差,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应从村落的山形地势出发,在确保基础农田保有量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治,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适宜的农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1.3 农业主导-转型融合城郊型 该类型乡村应发挥区位优势,合理选择农业的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例如,后洋、富湖、大游、北山排等村属于近郊融合型,靠近县城,可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为城镇居民提供绿色无污染蔬菜;建设市民农园、科普教育园等项目,集观光、教育、休闲、度假、体验功能于一体。
其他属于城镇转化型的乡村,位于盘亭乡、官路乡、管厝乡、莲塘镇、濠村乡、山下乡、永兴镇和古楼乡的镇区所在地,应加强这些乡村的土地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5]。
3.1.4 农业主导-保护开发特色型 应尽量保持该类型村庄的完整性、原真性,切实保护村庄风貌、格局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在自然保护开发特色型方面,如永兴镇的连源村拥有龙岭下水库水源保护区特色资源,富岭镇高坊村拥有匡山景区特色资源,富岭镇靖坑村拥有雷公寨省级森林公园特色资源;在人文保护开发特色型方面,如仙阳镇永建村、石陂镇徐墩村等为第五批全国传统村落,石陂镇龙根村、仙阳镇柏山村、临江镇锦城村等为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这些村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突出,需要强调保护优先,可参考整治完善型乡村,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完善旅游和交通基础设施,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发展方面,整合土地资源,根据不同的地形开展适宜的规模化种植业,有条件的乡村可发展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园,与当地的特色景观资源相结合,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机制[28]。
3.1.5 農业主导-搬迁撤并衰退型 人口流失80%以上的衰退迁并型乡村包括仙阳镇百丈村、仙阳镇高洋村、石陂镇梅坑村;涉及重大项目整村搬迁的其他迁并型包括莲塘镇西段村;涉及到生态红线问题的生态涵养迁并型包括莲塘镇溪洲村。村庄撤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根据发展导向、紧急程度以及当地村民意愿,分步骤实施[29]。根据对各个行政村村民小组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于绝大部分村民小组有意向撤并的可纳入考虑范围,编制搬迁实施方案,明确补偿安置标准与方法、新村建设地点的选择等内容;而对于建议撤并而村民小组不愿意“撤并上楼”的村庄,则应当制定弹性分期的实施方案,近期以整治规划为主,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环境和需求[30]。
3.2 工业主导型
该类型包括殿基、太平、三源和水尾4个乡村,其中水尾村属于集聚提升中心型的整治完善型,其余均属于优先判定类别转型融合城郊型中的近郊融合型。人口净流入的乡村为三源村,其余乡村的人口流失率为0~30%;三源村供水设施为集中处理方式,其余为部分集中处理方式;污水处理设施较薄弱,三源村和水尾村为分散处理方式,殿基村和太平村为部分处理方式;水尾村发展水平等级为三级,其余发展水平等级为一级。主要原因为殿基、太平、三源这3个村靠近县城,一方面受县城的产业溢出功能影响,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吸引了来自其他乡(镇)的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如三源村;另一方面,由于县城的就业机会多、交通便利、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等,造成本村劳动力往县城流动,进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殿基村和太平村。在这种情况下,近郊发展较好的乡村应发挥二产的关键作用,引入并利用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较差的乡村应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导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其他有条件的乡村农业逐渐向农产品加工业转变,进而更好地为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业服务,延伸产业链,优化城乡产业功能布局;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外来劳动力和资金。水尾村有丰富的铅锌矿产资源,在发展工矿产业的同时,要完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农产品加工無污染、矿产开采控制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3 旅游业主导型
该类型包括党溪、坑口、山桥等13个乡村,划入优先判定类别保护开发特色型的有5个人文保护开发特色型乡村(坑口村、岱后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和4个自然保护开发特色型乡村(双同村、际岭村、铁场村、党溪村);划入转型融合城郊型中的有城镇转化型(枫溪村)和近郊融合型(西岩村、山桥村);有1个村(大水口村)经乡村发展水平测定为集聚提升中心型——集聚提升型。人口流失率主要为30%~70%;供水设施主要为部分处理方式;污水处理设施较薄弱,基本处于全分散处理和部分处理阶段;发展水平等级为一级的村有8个,二、三级的村分别为3、2个。
3.3.1 旅游业主导-集聚提升型 属于该类型的村庄为富岭镇的大水口村,该村的大水口旅游度假区为市级发展项目,产业基础良好,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应重点利用旅游业取得的优势,进一步招商引资,加强各方面资源的投入,拓展现有的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形式多元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发挥集聚作用,将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统筹规划,带动整个区域的乡村旅游共同发展;建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如旅游公司、旅游协会等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农户利益[11]。
3.3.2 旅游业主导-保护开发特色型 该类型乡村主要分布在浦城县东、中、西部,拥有着九石渡景区、安岱后村传统村落、牛鼻山遗址、匡山国家森林公园、际岭绿乐园、山下情人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应继续深入挖掘本村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延续乡村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好传统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彰显地域特点、时代特征和地区文化特色,诉说“乡愁”,留住记忆;另一方面,应在不破坏当前景观资源的前提下,适当配套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供游客和当地村民使用,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机制。
3.3.3 旅游业主导-转型融合城郊型 城镇转化型和近郊融合型的乡村除了拥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岩山森林公园和枫溪梯田等)之外,还拥有靠近县城或镇区的独特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应走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引进专业团队策划、宣传、运营,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乡土人情、农田景观,打造市民农园、都市田园、休闲度假区、生态旅游区等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加强生态和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科普性、教育性,拓宽游客市场,从而提升知名度,提高竞争力,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进而缓解人口流失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4 综合产业主导型
该类型包括盘江、九牧、忠信等22个乡村,其中21个村属于优先判定类别转型融合城郊型中的城镇转化型。人口净流入的乡村有9个,其余人口流失率为30%~70%(5个村为0~30%);供水设施较完善,均为集中处理方式;污水处理设施较完善的乡村有4个,其余较薄弱,基本处于分散处理和部分处理阶段;发展水平等级为一级的村有13个,二级的有3个。
位于县中心所在地的4个村分别为民主村、跃进村、和平村和解放村,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在该县处于较高地位,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广,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应充分利用县城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城镇的公共服务资源,发挥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农村电商、物流产业,以自身为中心,服务周边乡村,将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提高乡村经济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商贸服务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加快城镇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应对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整改,营造一个舒适宜居、村容整洁的环境。
其余18个村主要分布在浦城县北、中、南部,基本位于镇区所在地,纳入城镇建设规划范围,受城镇影响明显,应以城镇的需求为导向发展综合产业,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镇共建共享,实现就地城镇化。其中,人口流失率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但建设适宜性较好的乡村(如水西村),应利用自身靠近镇区的区位优势,承接镇区产业外溢功能,通过整合建设用地资源,发展综合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劳动力回乡并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优化配置影响其整体发展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非物质资源,使其达到相互耦合、协调发展的状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