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学英
园本课题研究是依托幼儿园现有资源或优势,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及师生共同成长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这里的“园本”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幼儿园,二是在幼儿园中,三是基于幼儿园。具体来说,园本课题研究是以幼儿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畴,以幼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指导本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
园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引起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关心和思考,提升教师的反思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并解决大量的问题:一种是根据经验直接解决;另一种是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现象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后者就是本文所说的园本课题研究。
问题是研究的源动力,也是研究的基点。任何研究都要有问题的来源和一定的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日常交往构成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能准确地从幼儿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些构成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我们可以说幼儿教师是处在真实的教科研本源之中。
幼儿教师开展园本课题研究,可以从课程问题、管理问题、环境问题、教师问题、教育内容问题、教育策略、方法问题等方面思考、挖掘有价值的真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分为三类:探索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
尽管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但活动围绕的中心却是幼儿,最终的研究结果都应指向幼儿。因此,幼儿教师所开展的研究必须根植于自己的教学实际,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思想的体现。
教师每天与幼儿朝夕相处,和专业研究人员相比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绝佳的研究位置。但是,发现和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洞察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选题方法和策略。
一般来说,可以用聚焦选题法、菜单选题法、多层选题法和矩阵选题法。幼儿园可利用“套碗”效应,把主课题分解缩小成一个个微、小型课题,课题与课题之间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选择研究方向,奥秘自己探究,过程自己行走,提升自己寻找,甜果大家品尝——这种自主愉悦的模式为研究插上了灵动的翅膀,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研究期望。
例如,在思考“炊事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时,教师着重创设了支持性环境,主要体现在“材料设备、物质环境、人员配备”这几个方面。关于物质环境方面,教师展示了饺子制作的流程图,便于幼儿观察学习捏合的方法,同时还展示了花式饺子的图片,鼓励幼儿在会包饺子的基础上尝试创新。
这样的策略运用,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和自我协调能力的发展。此外,这种微课题的研究,体现了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幼儿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在园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运用《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新理念,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理性思考、分析保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践探索,依靠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不仅使日常保教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化,也使自身在研究中获得成长。
开展园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研究中,首先要了解幼儿、认识幼儿、尊重幼儿、依靠幼儿,深入幼儿的内心,寻找幼儿发展的内在力量,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反过来讲,幼儿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不能深入到幼儿的内心,就不能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教工作就难以有效地进行。
例如,为了提高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一位教师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材料选择多样化、内容选择游戏化、教学形式游戏化、评价形式游戏化等方面“设计”思路和方法,尝试将游戏精神渗透到集体教学活动中,将设计好的方案在自己的教学中反复实践(像拓印画“有趣的点点”、粉笔画“小兔家的花篱笆”、蜡笔画“爱心炒面”、晕染画“荷叶”等等),总结出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好方法。
这样的研究,正是基于教师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遵循了幼儿自然发展的本性,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兴趣点和真实需求,为幼儿提供了有效的支架,利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帮助他们快速完整地建构经验,因此也得出了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获得了研究的成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教育科研,必须是“真正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必须像上述实例中所说,既遵循了幼儿科学发展之序,又符合教育科研的一般规范。在幼儿园中,当教师发现了“问题”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与同伴商量步骤,具体实施,再根据反馈的情况不断调整方案,最终达成研究目标。
制定研究方案是为了更好地理清研究思路,使课题研究工作和过程清晰化,明确各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和操作要点,减少研究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份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既是研究者的行动指南,也是教师们之间交流探讨、智慧共享的依据。
在表达研究成果时,很多教师喜欢用撰写研究论文的形式,而一线的幼儿教师撰写的论文偏向于经验总结型,常用的方法是例证法,内容经常是观点加实例,把自己的具体做法写得很详细,缺少对事例的归纳、概括,不能反映出一般规律。
因此,想要写好研究论文,重要的是“摆事实,讲道理”,首先就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研究材料,然后通过论证把论点和论据结为一体,以理服人。教师可根据内容选择并列式或递进式来分析问题,边叙、边议、边说明,论证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使研究论文结构严谨、经验突出、观点深刻,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因此,幼儿园应根据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特点,遵循教师个人成长的起步、发展、成熟之序,鼓励教师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
在成长的起步阶段,教师对于教学工作还不够熟悉,对于教育研究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那么就应该以学习为主,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的方面。
在成长的发展阶段,教师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初步具备了参与研究的能力,可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努力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方面。
等到了成熟阶段,一般来说已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并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此阶段的教师应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事每一个职业的人都有自身的职业幸福感。一名幼儿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什么?一是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二是看到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相对于前者,看到幼儿的成长与进步更能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也就是说,当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寻找、发现、解决有意义的问题,求得改进自身教学实际的良策,促进幼儿身心充分发展,一定能感受到幸福。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既漫长又有延续性的过程,很难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做一个测试——测试幼儿的发展到底有多少是教育科研所带来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会更加关注幼儿:从观察幼儿的行为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思考自己的一日教育活动如何建立在幼儿需要的基础上,很好地发现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些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
例如,连续的阴雨天,使得教师逐步关注室内运动的质量。教师通过调查,发现了室内运动基本以一些活动量小的集体游戏或者提供三、四种材料自主玩耍为主,存在着投放材料局限性大、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室内运动基本流于形式,无法保证幼儿的运动量。于是,几名教师经过研讨,决定利用活动室内桌椅、柜子的组合,设置成各种情境,开展走、钻、爬、跳、跨、平衡等活动,利用走廊、楼梯提供适宜的材料,如球、绳、圈、棒、垫子等供幼儿游戏。与此同时,教师们从户外混龄游戏中得到灵感:同一楼层、同一年段的班级形成共识,在同一时段互相开放,开展混班运动。
这种形式,实现了空间与资源的共享,不仅丰富了室内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扩大了幼儿的运动范围,提升了幼儿的运动兴趣,保证了幼儿的运动量。
园本课题研究具有操作性强、整合性高、研究内容广泛、开放度大的特点,通过在研究中的研讨与行动,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教师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
在上述的实例中,由于无法改变空间狭小、材料有限的情况,几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室内运动,同时还将成功的经验、做法推广应用。由此转变了教育观念,促进了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受益的是教师,更是幼儿。这样的研究,让不同年龄、能力的教师抱成团,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研究小组,他们协同研究、共同合作、共同提高,解决了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真正发挥出整体研究的效益。
幼儿教师每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能观察到幼儿任何一个细小的自发行为,能深入到幼儿的内心,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供适合其需要又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使幼儿获得新经验,得到新成长。教师通过研究,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不像以往那样凭经验和直觉工作,能自觉地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在促进孩子们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自我;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体验到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实现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双重价值的统一。
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力量增长的体验。”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育教学,边实践边研究,遵循着向上、向美、向好的轨迹行进,能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升华自身教育的智慧,使教育生命更加丰富鲜活,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到教育科研的魅力,获得研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