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海,才 谦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任何一种教育观都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区别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互联网时代,教书留给技术,育人拜托教师。课程思政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扩展到全部课程。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大途径。课程思政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每一位教师履行好育人责任。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思政教师单兵作战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专业课程思政意义重大,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呢?以中药制药原理与设备课程为例,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
(1)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等。目前一些人对中医药有负面、消极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中医药会逐渐消亡。有人说中医药像京剧,表面上看确有可比之处,一是同是国粹,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二是适应和喜欢中医药与京剧的人群相似,目前能接受京剧的主要是老年人,而在中医药方面,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病多发于中老年。但如果说中医药会如一些人说的那样像京剧一样在几十年后消亡的话,那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医药无实际疗效和作用。有学者曾把中医药疗效等同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当然心理暗示疗法有一定的疗效,但这种说法是对中医药的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理念,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任何一种理论发展都适应达尔文自然选择法,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教师应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发展。
(2)注重价值模块整合、知识模块重组、德育内涵挖掘。中药制药原理与设备就是中药传统的现代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解读中药现代化状况,引起学生注意。如目前韩日的中成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我国却是中医药鼻祖,这样的结果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中药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小作坊式,不能量产和符合国际要求,由此提出中药GMP生产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对中药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对比传统和现代中药疗效。传统中药疗效好,但质量难于控制,原因多种,主要是加工方法,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质量难以控制,其次是药工传统经验(尝、闻、触),虽确有高人,但其方法不客观。现代中药在定性、定量和多指标指纹图谱的控制下,质量有保障。在对比传统和现代中药疗效后,自然引出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使其了解中药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如几千年形成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不一致甚至相反等。
(3)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哲学思想。将中医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融入教学,突出特点,传承国粹。看客观事物应多角度、全方面,避免走向极端。比如,目前中药药企发展不景气,虽是低谷,但却是蓄势待发的状态,希望学生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客观事物,使其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进而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提高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就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面临的境遇,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片面地贬低自己。
(4)讲好故事。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入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中药制药原理与设备主要内容就是把天然药物进行分离纯化的过程。这与屠呦呦分离青蒿素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其分离纯化过程就是大海捞针的过程。讲科学家的故事及其科研过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不易,以名人大师为榜样,坚定意志,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
(5)开展案例教学,提出警示性问题。在讲解安全生产章节时,以不正确的生产操作导致火灾、爆炸等事故为例,让学生多角度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总结概括从而得到解决和避免这些事故的方法。
(6)在教学中渗透环保、尊重生命等思想。遵守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废弃处理制度,遵守制度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环境的尊重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珍重。我校地处海边,学校的排污口直对大海,如果化学试剂不按要求排放的话,必定会污染周围的海域,影响附近的海产养殖,甚至我们每天的食物都会受到污染,我们是直接的受害者。
(7)遵守制度。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流程做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正确性、安全性。强调遵守制度的必要性。遵守制度也是保证实验结果严谨、客观、准确的重要途径。
(8)实验过程也是正确科学观培育、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过程。中药制药原理与设备实验过程就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合作实验,每一个步骤都需团队协作完成。
课程思政就是挖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将相关因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主旨在于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其核心是思政理论课即思政课程,其支撑是综合素养课即综合素养课程,其辐射是专业课即专业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
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注意,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堆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课内容简单搬到其他课程中,思政课和专业课各有其体系。课程思政不是其他课程思政化,专业课的性质不变。专业课蕴含思政元素,但需要挖掘,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注重润物细无声,切忌生搬硬套。每门课程都蕴含思政元素,但并不是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有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标准是学生能自然接受,认为其就是课程的一部分。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有同志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
专业课程思政是教育工作者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注重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职业精神,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业课程思政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以及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等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的过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道德情操、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使其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学生人格,提高智力与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逻辑和思维等方面能力。
通过运用以上方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课程思政的融入很自然,学生接受状况良好,专业课教学和课程思政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