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光华幼儿园 王玉琴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让班级里的所有幼儿都参加的教育活动。其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引领性较强,所“传授”的知识系统性也较强。
区域游戏活动提供适宜的活动区域,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情景化的游戏形式。幼儿自主地参与,开展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促进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力的发展。
区域游戏活动具有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等特点,但集体教学活动的高效、经济、公平等特点又是前者所无法取代的。因此,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二者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现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探析二者之间有效整合的方法。
教师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的内容,结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编排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幼儿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对系统的经验。而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班级教师分工合作,分别对个别区域中的幼儿进行观察与指导。
因此,教师应该把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了解的关于整体幼儿的“关键点”和“生长点”运用到区域游戏活动的指导中;同样,教师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了解到个别幼儿的优势与不足,把观察到的“哇时刻”和“不足处”融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还有,教师可以将集体教学内容打散后重组再分类(按照不同类型的幼儿分类),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和优势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最后组织幼儿将各组的经验进行汇总和梳理,实现经验的共享与提升。
教师还可以设置许多区域进行游戏。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关于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的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多棱镜、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的几何体以及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像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
区域游戏活动材料投放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幼儿产生较高水平的游戏行为,体现出指导的间接性;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来实现互动,体现出指导的直接性。如二者相辅相成,能够起到“ 1 + 1 > 2 ”的教育效果。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围绕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类似于区域游戏活动的轻松氛围,注重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用具的使用,充分运用环境隐藏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材料的空间和时间。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介绍新材料的功能,引导幼儿创新玩法。同时,需要师生一起讨论并完善区域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教师既是幼儿的玩伴,也是其活动的助推者。
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易导致教师对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放手”成了“撒手”。因此,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寻找游戏中生成的真问题,将其中有价值的游戏行为有意识地渗透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课程计划、主题目标及幼儿的发展需求开展系列活动,并根据主题活动的进程及时调整活动区域的内容及材料。
同时,教师应熟悉各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采用视频、照片或文字等形式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纵向比较和量化评价,进一步推进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大促进幼儿的发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分批、分组、分层活动的形式,让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教师发掘教学过程中包含的多种教育价值,使二者的即时效应与长远效应同时兼顾。
区域游戏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应相互关联并渗透。教师需要具备发展的意识和课程的意识——观察分析在先,介入指导在后,清楚地知道幼儿在本年龄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幼儿是怎样学习和发展的,才能引导幼儿把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集体教学活动中,并帮助其提升原有的经验,使幼儿带着新经验再次进入区域游戏活动中,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经验积累过程。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节日庆祝活动、本地特色活动或园本课程内容,将主题进行分解,根据内容的特点分别设计为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两条线路同时开展并有效整合,增进二者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春天时,丫丫把家里的小盆栽带到了幼儿园,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小花开得真漂亮啊!”
“你看,你看,这片叶子刚刚开出来,昨天晚上还没有呢!”
“它怎么样才能长高呢?是不是多浇点水啊?”
看到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我先在课上讲解了一节“有趣的植物”课,让孩子们大致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又在课余时间班级里的一角,开设了以“植物园”为主题的区角活动。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园里,自己主动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活动区里,张贴着植物的图片、文字,以及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花朵。小朋友们特别喜欢“植物园”,有的早上一来到幼儿园就迫不急待地去观察自己的植物了,有的每天都注意给小花小草浇水——增强了他们自我的责任感,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教师应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区域游戏的创设和活动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自发游戏,并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指导来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区域游戏活动中来发掘。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比较‘大小’”知识学习的时候,通过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搭高楼”中,观看大小不一的纸筒、碟片、盒子、奶粉罐等材料搭建而成的高楼,从而可以更好地学习关于“比较‘大小’”的知识。然后,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搭高楼”,幼儿在活动中自发生成了“谁搭的楼房高”与“我和楼房比高矮”等内容,形成新的探索点。这一探索活动不是对集体活动的单一延伸,而是以此为基点拓展出新的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如教师对幼儿参与区域游戏活动中缺乏观察和分析,就会容易造成活动的不适宜介入或指导缺失等问题,阻碍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班级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了有规律的排序方法之后,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能自发地用积木给小公园“搭围墙”,以颜色或积木的形状为分类标准,进行“A-BA-B”类型的排序。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排序方法单一且简单模仿,及时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我会排序”,与幼儿一起观察围墙栅栏、玩具汽车的摆放等现象,探索不同的排序方法,分享交流自己习得的经验,将寻找到的不同排序方法运用在后期的“搭围墙”活动中,扩展了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提升了区域游戏活动的质量。
总之,区域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各具特色,二者无法相互替代。只有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教育方法并使之有效整合,实现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的一体化,才能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效果,助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