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背景下的幼儿户外活动安全

2020-12-30 11:56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幼儿园高淑芳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6期

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幼儿园 高淑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且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户外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可户外也是幼儿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很多幼儿园为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有意减少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有的幼儿园甚至到了“因噎废食”的地步,以“安全”的名义将孩子过分保护在“室内”,殊不知这种做法大大违背了《指南》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那如何安全地开展户外活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幼儿户外活动安全保驾护航?

一、合理的区域划分和器械摆放是安全开展户外活动的前提条件

㈠活动区域的功能划分要考虑与场地安全系数的契合

幼儿园的场地多为塑胶、草地及水泥材质,在划分区域时,我们要考虑场地的实际使用功能,比如攀爬架、滑梯、荡桥、溜索、组合梯等大型运动器械尽可能地摆放在草地上,以减轻幼儿在活动中不慎引起的受伤程度;而主题性的户外活动,如“大马路上的交通”“三轮车跑得快”则可以安排在塑胶场地进行,平整、宽阔的空间有利于幼儿活动中的缓冲;硬质的水泥场地只适于开展较为安静或相对安全的动作技能练习,如滚铁环、钻圈等。

㈡活动器具的摆放要讲究技巧

《纲要》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我园开展的是全园开放式的户外混龄活动,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需要,活动器具的投放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

在器具的使用和具体的活动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其中的安全性,如在长短不一的竹梯使用上,我们在靠近墙角的地方设置了摆放专区,做好固定架并拉上保险绳,以防止竹梯滑倒砸伤幼儿,并保证在取放竹梯时能尽量避开周围活动的幼儿;在器具层架的收纳区,重的、大块的器具放在低层,轻便、易取的器具整理在高层,这样就避免了活动中因器具取放不当引发的危险。

另外,在组合性训练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器械摆放的间距、方位是否合适?动作连接是否科学?如在户外活动“冲过封锁线”中,教师准备了爬行垫、钻圈、平衡木、轮胎等器械,将走、跑、钻、爬等技能综合其中;在训练的路线及游戏方法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各种动作之间的衔接,以避免动作连接不当或惯性作用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当然,每次户外活动前各个区域及器械的安全隐患排查也要细致入微,如螺丝是否松动?草地上是否有石块?攀爬网面是否结实?每次活动前各区域的负责人都要认真检查、记录、反馈并及时整改。

二、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运动差异是安全开展户外活动的特殊要求

《纲要》中指出:“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我园在组织混龄形式的户外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因龄而异、因人而异地科学定位幼儿的活动目标。

㈠要体现活动的梯式循进

在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运动中,我们要求:小班幼儿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中班幼儿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大班幼儿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活动中首先要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不同目标;其次在安排小、中、大班幼儿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时一定要考量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动作发展程度,科学选用活动器具安全地开展户外活动,如荡桥区、溜索区就不适合安排小班幼儿活动。

㈡要合理安排幼儿的活动量,兼顾全体与个别

首先,我们在组织户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气候特点来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天气炎热时稍微缩短活动时间,且要避开高温时段;天气凉爽时,活动时间则可以相对延长一些。因为是混龄活动,小班幼儿的力量和耐力较中大班幼儿相对较弱,更容易觉得疲乏,可允许小班幼儿早些结束活动,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出调整。

其次,户外活动前要为幼儿准备好必备的遮阳帽、宽松的衣裤、运动鞋、水壶等,教师在活动中要提醒幼儿及时补充水分和增减衣服。我园在各活动区域的周围专门设置了休息凳,活动中幼儿可以随时随地坐下喝水、放松;同时,还要关注个别体弱、运动能力较差的幼儿,做到个别性的观察和照顾,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体弱的幼儿到活动量相对小的区域活动。

另外,有损于幼儿健康的体育比赛和训练是严禁开展的。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能过于要求运动数量,更不能强制幼儿进行机械练习。

三、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是安全开展户外活动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运用“标志法”安全教育,调控幼儿的安全行为

我园的户外活动场地较为开放,全园幼儿可以同时段分散在各个活动区活动。在这种敞开式的户外环境中,让形象又醒目的安全符号直接对话幼儿,使幼儿在符号的提示下主动规避危险行为,从而获得安全活动的指引。如有的区域不适合小班幼儿活动,那么在这个区域可以设置三种高矮不同的小人代表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并用符号“√”“×”表示是否允许幼儿进入该区;还可以在金字塔攀爬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较低处的安全高度粘贴绿色标志,较高处贴黄色警示标志,最高处的危险区域贴红色标志,引导幼儿从直观的颜色对比中获得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的对照,从而及时调控自己的活动行为;又如,在空间有限需限制活动人数的区域可设置满员标志——按格插卡,提醒幼儿此区域人员已满,再进入就会发生拥挤引发的危险。

策略二:倡导"发现式"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除了设置预见性的安全标志外,也可鼓励幼儿主动发现自己和同伴在活动中即时表现的各种不安全行为来更新、补充安全符号。在孩子们最喜欢玩的组合木屋区域,有的幼儿逆向活动,有的幼儿故意摇晃荡索,有的幼儿则站在吊篮的正下方,这些行为都存在安全问题。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你在活动中发现了哪些不安全行为?我们应该怎样提醒同伴安全地玩?”也可结合回放活动录像仔细观察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表现,再进行交流评价,让孩子不仅知道不能这么做,还要明确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策略三:开展“多护式”安全教育,捉高幼儿的安全技能

幼儿年龄小、缺乏安全经验,各方面还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但出于终身发展和生存教育的需要,幼儿的成长不能只停留在被动接受别人保护的状态,幼儿各种安全技能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动态性发展的户外活动中,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安全标志、掌握安全规则以外,还要重视培养幼儿所应具备的求护、自护及互护的能力。如,鼓励幼儿在遇到危险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要寻求成人的帮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尝试自己解决,看到同伴或年龄小的幼儿需要帮助时可以互相提醒、相互保护。

在户外活动中,我们既要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他们不断发展的独立成长的需要;我们要走出安全教育的误区,不要让成人的“高保”限制幼儿安全技能的获得。幼儿的安全技能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给予,还应通过“多护式”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幼儿预测、规避以及主动解决各种安全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观察和帮助也是安全开展活动的有力保证,教师在活动前对器械使用方法和安全规则的讲解、活动后安全游戏的评价等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既要观察幼儿的活动行为,又要及时排除“安全盲区”,还要适时为幼儿提供帮助,既做到放手让幼儿安全快乐地游戏,又要杜绝幼儿放任、无规则的活动,这些都是幼儿安全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保证。

随着户外活动的不断深入,关于幼儿户外环境的安全建设、户外安全活动的培训和研讨、户外活动安全制度的建立以及家园的沟通配合等也引发我们新的思考,让安全与活动并存,让安全与成长同行,多通道、全方位地筑起幼儿户外活动的“安全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