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袁 媛
学习品质指的是儿童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和风格。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它决定着幼儿未来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学前教育时期应当着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使其在持续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科学有效的学习经验,通过不断内化、养成和重复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优秀的学习能力,并能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当下,区域活动是我国幼儿园广泛采取的教育形式,但由于许多教师对“有关区域活动的深入”研究不够,对于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理解不足,导致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将集中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分别对应于每一个区域活动,而区域之间的联动性不强,简单地来说就是每个区角功能的分类、发展能力较为单一,注重幼儿单个方面的技能、知识的学习。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载体。自主性区域活动重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可根据自身意愿在宽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探索,自主选择材料并在与游戏同伴协商合作中发现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自主是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小班幼儿情绪容易波动,易受周围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同时相比于中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解能力、计划协商能力等相对偏弱,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意识偏弱,对于游戏规则要求的遵守具有不稳定性。娃娃家是幼儿角色扮演的一种,幼儿通过在“家”区域中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在活动过程中再现所扮演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通过一系列体验与周围人、事物发生情感态度变化。因此,笔者选择环境温馨、既有“家”的真实感又富有趣味的“娃娃家”区域游戏为案例进行观察探究。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主体能动性很重要,幼儿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差距是十分大的。当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内化,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非常高,而教师强行灌输和被动式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开端。在自主性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幼儿协商讨论来决定游戏的主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自身兴趣及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自由选择游戏同伴、游戏方式,实现自我建构、主动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家长、社区等多种途径收集生活材料来帮助幼儿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专注力,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班幼儿入园时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及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三是在幼儿园行动受限制。入园初幼儿对于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自身身心疲惫,而哭闹让家长以及老师们也十分辛苦。这时老师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年龄特点同幼儿讨论生成相应的游戏主题,与幼儿共同营造相应舒适的“家”的生活环境,帮助幼儿逐步适应陌生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其能够安心、专注地在园内进行游戏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讨论,让“娃娃家”游戏主题诞生源自于幼儿的生活。
案例1 布置娃娃家
小班幼儿初次入园,对于周遭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对于班级各种玩具以及娃娃等十分感兴趣,常常不停地摆弄着玩具,于是老师借此机会与幼儿讨论提出:“我们要不要布置个家,让娃娃在家里休息,同时我们还可以煮饭给娃娃吃呢?”孩子们都说好,于是“娃娃家”主题游戏应运而生。孩子们将娃娃家布置得十分温馨,有婴儿床、小推车、厨房用品及小桌子等,家里还有幼儿全家福的相框及照片,墙上还有窗户,十分的温馨。
开学时最为哭闹的就是馨馨了,她刚入园就大哭,还不停地和老师说:“老师我要回家,你打电话给我妈妈好不好?”老师说:“好,老师给你妈妈打电话。”于是老师带她到班级的娃娃家区域,一看到温馨的家她就止住了哭泣,指着玩具电话说:“我要打电话给妈妈。”然后她就拿起了娃娃家的电话按了几下:“喂,是妈妈吗?你今天早点来接我回家好吗?”她打完电话后渐渐平复了心情。看到小娃娃躺着小床上,她就和老师说:“我想要抱抱娃娃。”老师说:“宝宝在睡觉,你不能再哭了,不然娃娃会被吵醒的。”她认真地点点头,情绪稳定了很多。
案例2 给宝宝煮饭吃
游戏中,扮演“妈妈”的欣欣想要“煮饭”给宝宝吃,她看了看娃娃家里的物品说:“家里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煮呢。”老师说:“那你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呢?能不能利用班级里面的其它材料呢?”在一旁的“爷爷”翔翔就说:“不然我们自己做吧!”恰巧近期班级向家长们收集了许多的生活废旧材料:大大小小的纸箱、纸芯筒、花生壳、泡沫、松果、洗干净的奶瓶等。于是他们走到美工区,欣欣用橡皮泥和超轻黏土搓成小球串在小树枝、竹签上,高兴地说:“翔翔,这个是肉串,我们可以做给宝宝吃。”翔翔在一旁也用蜡笔在纸芯筒上画画,将花生壳等贴在纸芯筒上,笑嘻嘻地说:“看,这是我最爱吃的大寿司,真好吃。”说完还假装咬了一口,做出一副很好吃、十分享受的表情。大约制作了10多分钟,他们开心地拿着他们在美工区制作的“食物”喂给宝宝吃。
教师通过与幼儿讨论,基于小班幼儿的游戏兴趣生成主题游戏“娃娃家”。在班级创设温馨的娃娃家氛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的分离焦虑。小班幼儿脱离父母,入园后产生焦虑,通过他们感兴趣的环境氛围布置以及情景游戏“打电话”等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促使幼儿能够安静下来专注、主动地游戏。同时,教师向家长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来拓展幼儿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又能够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专注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专注、认真地进行游戏,极大地发挥幼儿自主性。因此,基于幼儿游戏兴趣,创设一个高质量的区域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源自幼儿实际生活的游戏材料,提升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前提。
小班幼儿规划能力较差,容易被各种事物分散注意力,学习能力相对偏弱。在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各种各样的材料互通交流,促进幼儿之间的协商交流。由于自主性区域游戏中一些角色扮演的限制,为了避免幼儿无目的游戏、避免其注意力的分散,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游戏法,利用游戏角色的职责及任务激发幼儿主动思考,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联动各个区域,帮助幼儿保持游戏的兴趣并不断坚持,有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案例3 有客人来了
今天堃堃和洛洛在娃娃家进行游戏,爸爸堃堃去上班,妈妈洛洛在家里照顾宝宝打扫卫生。老师走过来问妈妈洛洛:“你们想好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了吗?”于是妈妈洛洛赶紧和爸爸堃堃说:“晚上记得早点回家,今天有客人要来哦!”快要到“晚上”的时候,客人翔翔和豪豪来到了家里做客,洛洛请客人坐下并为其泡茶端点心。她看了看家里没有什么食物,于是拿起电话按了几下:“喂,是爸爸堃堃吗?家里有客人来做客,你下班的时候买一些点心回来。”接到电话的爸爸堃堃就到美工区和正在制作创意美术“大锅面条”的欣欣说:“我家里来客人了,我能和你一起做面条拿给客人吃吗?”欣欣说:“好呀。”洛洛在娃娃家和客人翔翔聊天,客人翔翔突然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洛洛说:“那怎么办?我没有给你准备生日蛋糕。”这时老师看到了就引导说:“我们平时的游戏材料中有没有能够拿来当做生日蛋糕的?”客人豪豪兴奋地说:“你们等我一下,我去买一个生日蛋糕回来。”于是他跑到数学区拿了一个塑料生日蛋糕游戏材料,开心地说:“看,这就是我准备的生日蛋糕,还有蜡烛呢。”于是大家一起为客人翔翔唱起了生日歌,还点了3根蜡烛,一起吃制作好的面条和蛋糕,十分开心!
案例中幼儿通过一次“做客”的行为触发了娃娃家、美工区、益智区域之间的联动,打破了分散独立的区域,将整个班级的区域融汇贯通,让幼儿充分自主地进行游戏。幼儿开始游戏时,教师及时介入提醒幼儿事先计划好当天需要做的事,触发妈妈洛洛与爸爸堃堃的协商沟通交流。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发现家里没有点心的妈妈洛洛通过打电话的情景模拟联系爸爸堃堃,从而使得爸爸堃堃到美工区参与近期在美工区开展的创意美术活动游戏“美味的大锅面条”,得以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客人翔翔的生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客人豪豪能够到益智区利用日常区域活动中点数的游戏材料塑料蛋糕进行“点蜡烛过生日”的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点数方面的相关能力。因此,在整个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遇到问题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自我安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小班幼儿主要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人快速适应周围环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鲜事物。在传统的区域游戏中,幼儿进行单一的游戏,教师往往顺其自然地将领域教育教学的活动目标对应于区域活动,如表演区就对应于艺术领域,语言区对应于语言领域等,从而忽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在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发主动的游戏,通过与同伴、环境以及材料的互相作用不断发展游戏情节,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以及不断支持中创造出新的游戏形式与玩法,发展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
案例4 带宝宝去野餐
区域活动开始了,老师将新购买的游戏帐篷放到班级供幼儿进行游戏。鹏鹏和馨馨在娃娃家一起煮饭吃东西,这时欣欣和涵涵也一起到娃娃家里来了。鹏鹏说:“太挤啦,你们都进来玩我就没有地方吃饭了。”妈妈馨馨说:“宝宝都哭了,她想要出去玩呢。”这时老师拿着帐篷过来说:“娃娃家里那么拥挤,宝宝也想要出去玩,那你们能不能带宝宝出去吃饭呢?”鹏鹏说:“这个主意好,我们可以带着帐篷出去野餐呀!”大家都说好。这时老师扮演客人走过来说:“我也和你们一起游戏好吗?如果这样什么都没准备出去野餐,宝宝肚子饿了会不开心的呢!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废纸、超轻黏土、彩泥等,我们用这些来做一些食物带去野餐?”鹏鹏听了说:“好呀!我们要不要再带一些餐布,还有奶瓶、小被子,不然小宝宝会感冒。”馨馨说:“那出去吃东西的话还要带上小杯子、勺子等。如果下雨天还需要带雨伞!”老师表扬馨馨说:“那我们开始准备吧!”于是她们分头到各个区角利用材料制作米饭、面条等,馨馨还利用小木棍和彩色纸制作了一把漂亮的小雨伞。野餐开始啦!过了几分钟,老师说:“哎呀,下雨啦。”馨馨说:“我们赶紧躲到帐篷里面把帐篷的帘子拉起来,这样雨才不会将帐篷淋湿。”于是她们撑着小雨伞一起躲到帐篷里。
在案例中由于娃娃家内部拥挤,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由一个简单的游戏发展出“野餐”情节。在案例中教师又通过游戏同伴的方式介入幼儿活动中,通过提建议的方法形式推动幼儿进行区域互通联动以及思维思考,从而由一个单纯的娃娃家游戏不断推动演变至新的游戏情节“野餐”,又通过情节的推动衍生出“下雨天该怎么办”的问题游戏情景。整个游戏活动提高了幼儿思考能力,发展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活动后的评价与反思对于幼儿的发展与提升起到杠杆作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评价,交流讨论回想他们做过什么,是怎么进行游戏的,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幼儿开展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通过幼幼、师幼之间的评价、反思,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提升幼儿的学习反思能力、应激性及语言表达水平,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通过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主动探索学习和掌握游戏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游戏经验获得能力提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自我表达,作为引导者不断帮助幼儿理清游戏思路,从简单笼统发展至细致具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游戏规则意识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案例5 最好妈妈和最好爸爸
区域活动结束了,教师与幼儿共同评价交流本次游戏情况。老师请翔翔上来说说(翔翔在幼儿园中是一个有些害羞的孩子),他走到班级幼儿的面前,有些脸红。
老师:“翔翔宝贝,请你上来告诉大家在今天的区域游戏活动中你玩了什么游戏,心情怎么样?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呢?如果大声、完整地说出来老师会奖励你贴纸哦。”
翔翔:“我……我今天在娃娃家当爸爸,我感觉自己很开心。”
老师:“刚才老师在游戏中发现你后来有些不太开心,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解决的?”
翔翔:“因为洛洛和我抢手机玩具,她不肯还给我,我想打电话给我的爷爷,后来我和洛洛石头剪刀布,我赢了。”
老师:“你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的哦!老师要表扬你遇到困难懂得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那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评一评最好妈妈,并且要说出为什么?谁来举手告诉老师?”
欣欣举手了,她说:“老师,我觉得彤彤妈妈很棒,她煮的饭好吃,大家都喜欢吃。”
老师:“还有别的小朋友要补充的吗?也可以评最好爸爸哦。”
轩轩举手了:“老师,我觉得翔翔是最好爸爸。他上班工作很认真,赚钱给宝宝买糖果吃。”
老师:“你们说的真好!”
幼儿的自我反思需要在自我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自我反思、相互评价,通过不断思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创设集体交流沟通的环境,引导幼儿自我表达、相互评价、认真倾听,无形中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提升幼儿多个方面的能力。
自主性区域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教师通过在区域活动中利用自主性区域活动的“乐”“动”“新”“活”层层推进,激发幼儿参与游戏兴趣,促进幼儿自我安排协商交流,推动幼儿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提升幼儿自我反思与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