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第二幼儿园 张慧萍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受到生活环境的美的影响,而这些美则是各种生活资源所带来的,它们蕴含着不同的美元素,能够很好地丰富幼儿对美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开发利用好本地生活资源是开展好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幼儿去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美,激发他们观察和体验活动,从多层面发现美、创造美,帮助他们多角度理解生活中的美并鼓励幼儿借助不同的生活资源大胆想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从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拓展幼儿创造美的思维,使幼儿体验创造美的乐趣。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同时在诸多传统节日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
我园在清明节开展了“清明节花环”制作活动,借此机会引导幼儿了解清明节环保的祭奠方式——献花,同时发展幼儿折、翻、扎的操作能力;借元宵节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的习俗,组织幼儿包五彩汤圆并用五彩汤圆在纸盘中拼摆花纹,制作出“美食美盘”艺术作品,让幼儿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既体验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又感受了美食的妙用——制作艺术品。
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我们都可以抓住一些有趣的、幼儿感兴趣的资源加以利用,让幼儿真正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的快乐,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并在做、画、剪、粘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引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提高幼儿的动手、审美能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将其继承、发扬是我们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园将传统文化引入幼儿园美术教育,借助一些特点鲜明的古代艺术作品,帮助幼儿去理解、感受其奇妙之处,发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感受古代艺术品的美,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模仿以及再创造的兴趣。
在“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一节美术活动“美丽的彩陶”,结合西北彩陶的特点,引导幼儿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化及彩陶实用和美化生活的作用,观察彩陶的纹样美,从而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用线描和泥塑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彩陶美文化的理解,在重现和创造中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中国独一无二的经典服饰“旗袍”,无论是色彩、装饰还是款式都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审美。结合幼儿对旗袍的了解,我设计了创意美术活动“漂亮的旗袍”。在老师巧妙地引导下,一件件以海底世界、花园、几何图形、小手印等为主题的具有童趣的旗袍在孩子们的小手绘制下产生了。在这节活动中幼儿对旗袍的好奇和通过设计旗袍来表达美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利用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作品进行美术活动,不但让幼儿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还开阔了幼儿美的视野,丰富了幼儿对美的表达方式。
“一物多用”体现了百变思维。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资源的特性灵活变通、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拓展幼儿思维的美术活动。
幼儿常吃的美食色香味俱全,我们可以借鉴“拼盘”创意,引导幼儿将美食与美工相结合,根据美食的色、形之美进行“拼接制作”,把餐桌上的美食变成桌摆、墙饰等艺术品来美化生活。在美工活动中,常见的生活工具已经不只是用来组装家庭的钢铁,用其他工具刷一刷、拼一拼、画一画,一幅幅抽象的儿童画油然而生。
利用资源“一物多变”,让幼儿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拓展了幼儿美的创意思维,使幼儿进一步懂得美化生活的奥秘。
充分开发和综合利用丰富的乡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城乡幼儿园建构课程园本化的基本策略,符合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在和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互动中激发幼儿智慧的火花,如树枝、蔬菜、水果、石头、泥沙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生活化,体现了“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幼儿的活教材”。
在“漂亮的蔬菜拼盘”“蔬菜宝宝大变身”等美工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练习切、拼、摆、插等技巧,既贴近幼儿生活,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真实、具体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在体验蔬菜拼盘美的同时,产生创造美的愿望,使孩子们收获到成功的快乐,充分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石头是一种很容易获取的乡土教育资源,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乡土材料。通过开展“石头粘贴”“石头滚画”“石头宝宝换新衣”等一系列以最朴实常见的乡土化资源“石头”做主要材料的美术活动,放手让幼儿自由地玩弄,适当启发幼儿对各种辅助材料的利用,由此产生了一件件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
乡土化材料迎合了幼儿的天性,利用这些乡土的、自然的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大胆创作,不但培养了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还提高了幼儿的创作思维,最终让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术作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或废或旧、看似不能再用的物品,丢弃十分可惜、造成浪费。结合向幼儿传达“节约资源”的理念,我们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开动脑筋将其变废为宝,让这些废旧物重新支持、美化我们的生活,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质变过程,从而让幼儿感受改变生活的巧与奇,体验创新的乐趣。
废酒瓶有的色彩鲜艳,有的形状考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将其进行大变身,用农家麻绳将其变成一件朴素且别具一格的桌摆,并用彩纸条、黏土等做出栩栩如生的瓶雕。再如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的小手通过画、剪、贴等技法可以将生活中堆积如山的手提袋摇身一变,变成了时尚小包、阅读区的书袋、神奇的面具以及漂亮的服装。
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变废为宝,还向幼儿传递了节约思想,同时在此过程中幼儿动需要调动生活经验,经过观察构思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提高了幼儿在动手、动脑、感知体验方面的能力。
《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喜闻乐见、熟悉的生活资源往往是孩子们创作灵感的来源,这样的资源更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地方资源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探究、乐趣的美育资源环境,帮助幼儿获得发现美、创造美的经验。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