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幼儿园 曹月香
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应该是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感知从而认识、了解的。作为教师,更应关注孩子,重视孩子对大自然的亲近。本文以草地游戏为背景,在孩子自主自发探究“桃树上闪闪发光的是什么”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个案观察与跟踪,分析孩子在此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出适宜的引导方式及调整措施。
幼儿园的草地里种了很多桃树,一天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发现树上有“闪闪发光”的东西……
豪豪:“这个桃树上有闪闪发光的东西!”
辰辰:“找到了!我找到了一个金色的东西。”
豪豪:“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有点黏。”
妍妍:“红色的有10个呢,这是什么东西呀?”
辰辰:“是宝石吗?我发现了宝藏!”
妍妍:“我还找到了一个橘色的。”
豪豪:“是不是QQ糖?”
豪豪:“哇!这可以吃哒!”(忍不住用手指沾了点尝)
辰辰:“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呀?”
……
孩子们对桃胶充满了好奇,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接连不断。通过初步的观察与发现,孩子们对桃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什么东西?”
1.亲身体验
教师要及时关注孩子自我发起的活动,对孩子们的活跃讨论给予宽容和鼓励;支持孩子关注自然知识,发现、关注桃树上“闪闪发光”的东西,并尝试初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
辰辰本来对桃树的关注度并不高,当其他小朋友意外发现树上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时,辰辰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充满了好奇,通过初步的观察与发现,辰辰和小朋友们对此提出了疑问:“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2.激发兴趣
辰辰平时话不多,而今天他却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者。对于桃胶,辰辰和很多孩子一样都是陌生的,但正因此,他对桃胶非常好奇和感兴趣。那么如何保持孩子们的兴趣点,并充分抓住这个机会引导辰辰尝试多种方式探索桃胶,培养辰辰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当孩子有了参与兴趣,自然就喜欢动手动脑探索并乐在其中。及时关注孩子们自我发起的活动,支持孩子活跃讨论,给予其宽容和鼓励。此次班级项目课程由此而生。
常言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那么通过支持辰辰运用观察、比较、发现、调查、实验等方法实际研究桃胶,调动孩子看、闻、摸、尝等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桃胶是什么样的,从而帮助孩子不断累积关于桃胶的经验,进而引导孩子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首先,为人师表的教师要用自己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行为来感染孩子,和孩子一起发现、分享、尝试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其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孩子们对桃胶感兴趣,自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有很多。我们要对孩子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选择他们最有兴趣、可以深入探究的点,支持和引导孩子去思考、猜测,通过调查和研究来实际验证。
最后就是有意义的计划和记录。支持和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计划,用照片、调查表、绘画等方式进行有意义的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和同伴的交流、教师拍摄录像等。
一一:“这是什么呀?”
星星:“我知道是什么,这个是黏黏的胶水。”
一一:“我觉得这是下过雨后,伴随雨水滴下来的。”
辰辰:“我觉得是桃树的眼泪,因为妈妈跟我说树的眼泪会慢慢掉下来。”
星星:“我也觉得是眼泪。”
辰辰:“树的眼泪就是这个样子的,和人的眼泪不一样。”
一一:“我知道这是桃胶,桃胶就是树的眼泪对不对?”
辰辰:“对,就是桃树的眼泪,我要再去看看桃树的眼泪。”
1.发现兴趣,引导探究
辰辰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他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口述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主动的交流。交流中他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以及与同伴的经验交流来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同时,辰辰的倾听习惯较好,能够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交流与意见,表达描述得也非常清晰,能够使用多样的词句有条理、有组织地讲述。
2.丰富材料,推进探究
孩子们对桃胶感兴趣,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观察桃胶呢?在孩子提出需求的同时,丰富环境中孩子们对桃胶的关注内容,如孩子的作品、课程墙等;同时需要教师提供多种材料、多种实验方式,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假设、独立的预测,并能得到环境与材料的支持。
3.表达表现,分享经验
孩子的记录分享从某些角度看并不美观,但却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最纯真的表现,这是孩子们探究过程的轨迹之一,也是孩子们专注学习的精神产物,更能激发孩子自我表达、主动分享的愿望。
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不断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得到发展,个体的差异性得到体现;让孩子们自由、自主、自觉地开展游戏,实际上体现着课程游戏化的方向。
教师要继续支持和鼓励孩子自我导向学习、体验、解决问题,支持孩子进行积极主动的社会性互动。同时,对孩子活跃的讨论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并及时关注孩子们自我发现的活动,保证活动时间、活动空间灵活可变。在观察孩子们自发性活动的同时,通过提供必需的材料、信息等帮助孩子,促进孩子们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讨论、对比,我们已经知道桃树上闪闪发光的东西是桃胶。那么桃胶是什么样呢?
欣欣和朵朵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去观察桃胶,通过触摸、闻、看等多种感官方式,对比晴天、雨天桃胶的不同状态。
欣欣:“这是不是被雨水打落下来的?”
朵朵:“老师,我们可以把桃胶带回去吗?”
师:“可以啊,可是怎么带回去?”
朵朵:“我们可以用小小科学家的夹子和餐巾纸啊!”
师:“带回去放哪呢?”
在整个系统执行过程中,上下料机构位置的确定是每一个环节的节点,因此在程序中需要确定机构的几个位置,包括机构处于上料环节的位置(左侧上、下方位置)、盖章环节的位置(中间上方前、后侧)、放料环节的位置(右侧上、下方位置)。
欣欣:“我们把桃胶带到教室里吧!这样就可以在教室里看了!”
……
师:“收集好桃胶,那怎么了解桃胶会不会变呢?你们有什么方法?”
欣欣:“可以加水啊!像下雨一样。”
朵朵:“还可以搅拌看一看。”
欣欣:“还可以加不一样的水。”
师:“有哪些不一样的水呢?”
欣欣:“加热水、冷水,还有不一样多的水!”
师:“这样可以吗?”
欣欣:“试一试吧!”
1.继续观察
欣欣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她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口述的方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以及与同伴的经验交流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2.对比讨论
孩子们对桃胶感兴趣,那么如何观察孩子们对桃胶的探索过程呢?孩子们需要什么材料呢?比如收集器、采集工具、搅拌、冷热水等,并根据孩子们需要的对比材料进行收集,如蜂蜜、QQ糖等。
3.讨论梳理
对孩子们活跃的讨论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并及时关注孩子们自我发现的活动,保证活动时间、活动空间灵活可变。在观察孩子们自发性活动的同时,通过讨论、小结信息等帮助孩子梳理问题,促进孩子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经验迁移
那么大自然中还有什么是孩子们感兴趣、想去观察、发现和了解的呢?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用研究桃胶的方式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收集、观察、发现……
关注孩子们自我发起的活动,给孩子们活跃的讨论给予宽容和鼓励,同时支持孩子们关注自然知识,关注桃树上“闪闪发光”的东西,并尝试初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以桃胶为主题,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真实地接触桃胶,通过观察桃胶的不同状态、颜色、味道等,渗透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1.小主播播报——我们的调查
辰辰:“我看到树上有亮晶晶的东西,有大的小的,有红色的也有橘色的;有些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亮晶晶的东西是大树自己长出来的;我觉得可以吃,我奶奶摘给我吃过,她说这个有药用价值……”
阳阳:“我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东西,但不知道是什么;有人说是桃胶,我摸了一下粘粘的;我回去查了,还和爸爸一起看书和收集,应该是桃胶,但是我还不是很确定到底是不是桃胶,我要再去看看。”
2.纪念这棵树——特殊的名片
孩子主动探究桃胶,并与桃树建立了互动的交流与情感,更发生了这样有趣的片段:
彧彧:“这个桃胶变硬了!”
阳阳:“我也看到了,变硬变黑了。”
辰辰:“这个桃胶凉凉的、硬硬的,像冰糖一样。”
彧彧:“你看!桃胶!”
辰辰:“我们给这棵树做个标记吧,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
3.经验迁移
孩子们通过查寻资料、和家长一起调查、对比、实验、再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验证后,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桃树上闪闪发光的东西是桃胶。并在这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用画、说、成人记录的形式为桃胶制作了独特的名片。
这是一段具有挑战的旅程,是老师、孩子和家长一起研究、尝试、挑战的学习过程,是孩子们自主而发的课程,课程中的一个个转折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而弹性调整。在开放的课程中,我们追随着孩子们的发现而进一步探究。
在研究“桃树上闪闪发光的是什么”的学习过程是在个别探究、小组探索、团体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同时,又有教师的支持和推动。以幼儿所探究的问题为主轴,呈现孩子们完整的学习建构历程——从微观角度呈现孩子们的想法、行动。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实际接触和看到的就不同,想象、体会到的当然也不尽相同。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是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大自然中唤起孩子的内在动力,也在大自然中进行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