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珊
(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 汕头515073)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无菌观念是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对无菌技术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的程度[1]。无菌技术贯穿于各项医疗和护理操作,它是所有医疗护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它影响着各项医疗及护理措施的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而若要应用好无菌技术,就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因此,无菌观念的培养和强化是护生培养的重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实验也是护生最早接触树立无菌观念的实践操作。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实验教学中培养护生的无菌观念对今后掌握无菌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此时护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不了解无菌技术。因此,我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一直是以传统验证性实验为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一直以来被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被忽视。因此,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验内容单调、刻板、缺乏对实验背景知识及相关领域发展的介绍。护生对相关知识不了解,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过程中不积极动手操作,不仔细观察教师示教,不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无法解释其原因,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每次课所需器皿、试剂、培养基等均由实验教师提前准备,教师上课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护生被动接受。实验课中,护生按部就班首先观看教师示教,然后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操作,最后书写实验报告。长此以往,易使护生产生依赖思想,不主动思考。实验报告也只是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而不去分析实验原理、方法,对实验所需仪器、试剂的准备过程更是一无所知[2]。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甚至有些护生索性不上实验课,课后补抄他人的报告。如此一来,实验课的意义不大,更谈不上培养护生的无菌观念。
根据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重在培养护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技术,使护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培养护生思考问题、主动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菌操作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娴熟”,从“一知半解”到“融会贯通”,让护生切身感受到医学微生物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杀菌原理,理解无菌技术的概念、意义,进一步树立无菌观念,结合实验操作,培养护生的操作、观察、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始终将无菌现念融入整个医学技术操作中。
以考核微生物实验基础操作为主,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把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培养技术和细菌的消毒、分布以及药物敏感实验等几个单独的实验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微生物学关联性综合实验[3]:培养基制备—细菌的消毒、分布(皮肤、空气的微生物检查)—革兰氏染色、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培养技术—药物敏感实验—对污染物的消毒灭菌。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护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将该实验项目确定题目为“发现你所未知的微生物世界——皮肤、空气的细菌分离”。实验后,让护生独立观察、记录现象和分析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加深对无菌观念的理解。综合实验具体分为如下4次实验课。第一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微生物实验室注意事项及培养基制备。在本次实验课上,教师先介绍进入微生物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强调注意事项,并指出原因。例如:(1)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为什么必须穿白大衣、戴口罩等,穿白大衣、戴口罩的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杜绝一切食物带入微生物实验室?安排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系统讲解,初步建立护生的无菌意识。然后,向护生介绍培养基制备的方法,并简要介绍培养基的种类,详细讲解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方法。要求护生思考、讨论如果制备的培养基没有通过灭菌或者灭菌不完全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同时,在护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设立一个未消毒或消毒不完全的对照组。第二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细菌的消毒、分布(皮肤、空气的微生物检查)。在本次实验课上,教师先讲解第一次实验结果,将有消毒的培养基跟未消毒培养基的结果进行对照,引入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等基本概念[4]。同时,可以将其融入临床护理问题中,比如肌肉注射前消毒的作用是什么?外科手术中为什么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如果不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等,和护生一起讨论。护生在思考讨论这些问题时会潜移默化地树立无菌观念,从而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皮肤消毒前后及空气微生物检查的实验结果来验证讨论结果。第三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菌落观察及鉴定,具体操作包括:(1)观察皮肤消毒前后和空气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分别选取数个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让护生直接观察空气及皮肤菌群的构成并做报告,探索性地验证空气及皮肤上究竟存在哪些类型的微生物。(2)挑选数个不同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普通平板和斜面培养基,同时做药物敏感实验,37℃孵育18~24小时。第四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观察平板培养基上菌落跟斜面培养基上菌苔的区别及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分析菌落、菌苔的概念及抗菌药物的作用。同组共享实验数据。根据4次实验结果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并结合讨论让护生深刻地体会医学操作技术中无菌观念的重要性,同时自己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8个学时的主题实验课学习和操作,护生了解了空气及自己皮肤菌群构成,观察了自己原来所不知道的微生态。实验教学是在未知中探索,不仅充满趣味,更贴近护理临床工作实际。教学全程气氛轻松愉快,护生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思维敏锐活跃,课堂上体现了很高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参加传统性实验教学和参加改革后探索性实验教学的不同批次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与参加传统性实验教学的护生相比,参加改革后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护生对实验教学的满意程度提高了30%,对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升了35%。当然,护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通过率以及考试平均分也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