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平,陈 程,闫梦茹,冯锁民,赵 宁,张存劳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710021)
当前全球医药产业高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发生变化,“基础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成为企业的用人标准[1]。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且兼具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药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药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保证[2]。以前,药剂教研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主要依托教学实验室,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采用的实验方法较为简单,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相对落后,与生产实际不相适应;开设的部分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教学实验室中完成的质量有待提升;开设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接触高端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还有待加强等。另外,教育部提出高校要“以本为本”,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等。如何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特别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环节,以强化药学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此,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依托药物制剂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在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性实验项目,指导药学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药物剂型设计与药剂制备大赛,从而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最终达到“以本为本,教学科研协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目的。
过去情况:药剂学科所辖实验室包括药剂实验室、药学综合实验室(一)、药学综合实验室(二)、药学综合实验室(六)和药物制剂实训中心,其中药剂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各门课程(包括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药学综合实验室(一)(二)(六)主要完成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任务,而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是近年新建成的实验室,属于药学院药物研究下设的实验平台之一,目前主要是承担一些科研、产学研服务和校内外参观交流等工作,同时也承担少量教学任务。
改革措施:对以上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即:将药学综合实验室(一)(二)(六)和药物制剂实训中心划归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用于承担实验教学、实训任务和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服务,作为此次实验教学改革的平台。
过去情况:药学学科是一个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药剂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更是如此。药剂学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为上实验课、外出参观药厂等。由于传统实验课内容是在普通教学实验室中完成,存在一些不足,如设施设备相对简陋、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制备多为手工操作与现代化生产实际差异较大等;而外出参观药厂最大的优势在于与生产实际直接接轨,学生有直观感受,对制剂的单元操作有系统认识,也能参观体验到一些先进的制药设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带学生参观受时空限制,也会影响药厂的日常生产和车间的空气洁净度,另外,参观时间往往比较短,参观也往往走马观花,学生难以进行深入学习等。
改革措施:依托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中的药物制剂实训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对制剂车间布局、空气净化系统、固体制剂的单元操作和中试生产等进行学习。药物制剂实训中心由固体制剂间、液体制剂间、中药前处理间、制剂检测室、空气净化系统、空压系统、制水系统等组成,可承担的工作包括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课程部分的实验教学任务,对学生在药厂厂房设计、制剂车间内部布局、各种剂型制剂的生产工艺过程、车间内部空气净化、制水和制药机械设备等方面进行实训。本项目坚持“虚实结合,能实勿虚”的实验教学原则,围绕固体药物制剂的实践过程,构建仿真GMP固体制剂虚拟教学体系,虚拟仿真教学内容是传统实验内容的重要补充,可有效解决药剂学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广大学生通过反复虚拟仿真训练,提高基础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真正突破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
过去情况:目前,为与毕业设计无缝衔接,加强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药学院已形成比较完备的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设计性实验独立设定为必修课程,第七学期开课,独立考核,并占有学分。从下达教学任务到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再到对学生的考核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近几年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我们发现,受教学实验室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相对落后,采用实验方法也较为简单,因此部分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完成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
改革措施:积极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对申报的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并充分论证,择优实施并保持题目在今后2~3年相对固定。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评审,既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利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又考虑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中的优质实验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接触高端实验仪器设备。
过去情况: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达到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药剂教研室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但参与教师人数还不多,尤其获得的奖项数量也不多。
改革措施:进一步做好宣传,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采用两名及以上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以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打下扎实的基础,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过去情况:由于药剂学学科目前尚无硕士点,因此教师完成科研项目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师本人在实验室中做实验;二是利用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完成科研项目。这两条途径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师承担的工作较多,除科研任务外,还有大量的教学、活动、会议等工作,做实验的时间往往不能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只在一学期,另外一学期有空缺,科研连续性不好,加上每批学生都是“新手”,指导教师每次都得从头开始,效率低。
改革措施:可采用导师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工作。选取学生的方式可采取辅导员推荐与指导教师面谈相结合,对象为药学本科大三学生(甚至是大二学生),指导教师可从指导的设计性实验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成员中优先选择,定好的人选还可作为下一年毕业带教的学生,这样就可以将指导设计性实验、大学生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进行无缝衔接,真正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可让大三或者大二的学生作为大四学生毕业设计的辅助,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先熟悉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为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和后期他们自己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3]。
过去情况:目前,药剂教研室已承办8届药剂制备大赛,该大赛在训练学生制剂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对药剂学的学习兴趣。随着国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原有的药剂制备大赛形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改革措施:将药剂制备大赛改为药物剂型设计与制剂制备大赛;指导思想为培养满足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题目赛前保密,比赛现场公布,整个过程分两大环节:药物剂型设计环节和制剂制备操作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运用前期学习的各剂型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剂型,通过小组讨论后,每组派1名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评委对第一环节评分。第二个环节为学生按照拟订方案进行制剂的制备,主要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进行检验,这个环节评委同样进行评分。两部分得分综合起来作为排位的依据。此项活动既是为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按照上述的思路和方法,完成药剂学学科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的整合,建立相关实验室管理制度,并配备实验技术人员。该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承担了我校2014—2016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的药剂学、中药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承担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一百多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带教任务,同时为三十多名本科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药学院教师完成科研项目提供了服务。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经过近几年的运行,药学本科生对药物制剂实训、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与教师科研积极性非常高,在一些实验技能大赛上获得多项奖项,同时此项改革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构建并依托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开展开放性实验项目,不仅能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更为重要的是,可将部分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科研化,同时部分科研工作又可在开放性实验环节中完成,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开放性实验项目作为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补充,采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培养,将设计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毕业论文设计与参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进一步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改革,也为下一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