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建构的研究

2020-12-30 02:18:56阚仁建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信任师生关系建构

阚仁建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2210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成了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一种深层次多维度的关系,信任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信任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减少师生之间沟通协作的成本,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及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师生之间如果缺乏信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变得孤立与对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便无从谈起,学生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将存在巨大障碍。基于此,从信任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信任型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交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具有深层次多维度的特征,由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与道德关系相互交织形成。其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师生关系区别于其他人际关系的显著特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信任是一种心理期望与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1]。学生相信教师,即是相信教师的教学目标、动机及行为,并对此抱有积极的态度与期望,主观上愿意接受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心理过程。信任教师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导地位的因素,更多的时候是对教师本人的信任,是对教师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道德感召力的充分信任,进而认为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实现途径具备可实现性,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信任型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1 信任型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预设的具体教育内容为媒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社会活动。师生间的信任应该是无条件的,它需要时时体现在教育活动的互动中,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如果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教师不信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接受能力,学生不信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教与学的关系将无从建立,教育过程也就不会存在。信任型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产生彼此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自我认同,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信任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从教师角度来说,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产生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保证教育效果的实现。从学生角度来说,信任教师才能保证其对教育活动的全身心投入。缺乏任何一方的信任,教育活动将变成“独角戏”,失去了它的意义。

1.2 信任型师生关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条件

近代教育的先行者夸美纽斯说: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天赋。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张人是生而自由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自由。他提出人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的结果。可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内在个性的发展,这种内在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信任学生具备内在发展的能力,充分认识到内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也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必须信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内在个性发展。

1.3 信任型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业进步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与家庭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校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一般人们会把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的环境看作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很少考虑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所起的作用。事实上,信任是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人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学到的知识都是以他人的经验通过文字符号陈述的结果,他们学到了什么明显受制于他们对他人所给的信息的信任程度。大量心理学研究显示,师生间的信任对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作用,自我效能感作为信任与学业的重要中介变量,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直接作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改善学习态度,增大对学习活动的投入,提升学习自信心,从而促进学业进步。

2 多学科视野中的信任理论及其研究内容

20世纪初,信任问题开始被理论学家所关注,德国学者齐美尔是最先系统性研究信任的理论家,他在《货币哲学》一书中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信任的研究逐步被多个学科所重视,并形成了研究信任问题的多种视角、方法与内容。这些研究信任问题的理论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1 社会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社会学家指出信任是社会系统重要的支撑,正如齐美尔所说: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我国社会学家郑也夫指出:信任与熟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信任产生于熟悉,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人们之间建立起“人格信任”[1]。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信任的概念和类型,他提出:信任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在任何情况下,信任本质上属于人们的一种主观倾向与愿望,尽管它是凭借人们过去的历史经验形成的,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与风险的不确定性,但人类面临的社会过于复杂,时刻面临着未知与变化,而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信任则是人类为生存进化出的一种简化复杂性的策略。

2.2 心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它与个体成长的环境与面临的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在充满信任环境中成长的人,通常对外界的信任感比较强,反之亦然,人们在经历复杂多变的现实情景后,不断调整自己对外界的信任感。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抱有信任是指他期待事情的发生,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相反所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一致所带来的正面的心理影响。多伊奇之后,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主要采取实证量化的方法。赖兹曼说:信任是个体特有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个体对他人的诚意、善意与可信性抱有可靠的信念。

2.3 经济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在两个预设的前提下:经纪人和理性行为。这两个前提都是以个体内在追求有序偏好的一致性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基于此,经济学家认为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有目的的行为。它也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监督与惩罚的成本。经济学家赫希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易中必须遵守的公共品德。威廉姆森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将信任划分为个人信任、制度信任与计算型信任。美国日裔学者福山从信任作为道德文化的一种形式出发,分析了不同社会的信任文化,并指出信任对经济与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组织管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

管理学家以提升组织运行效率为出发点,强调组织内部信任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构组织内部信任的策略。他们从信任的定义出发,认为信任包含3个要素:信任方与被信任方、具有接受风险的意愿以及受情景影响的动态过程[2]。组织内部的信任包括横向信任与纵向信任,前者是指同事间的信任,后者是指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任。管理学家致力于组织内部信任的前因研究,指出组织内部信任形成的4个重要归因:个体个性特征、相互关系特征、组织特性与环境特性,同时认为组织内部的信任程度对个体态度、个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3 信任理论对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启示

3.1 教师个人的特质与能力是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它与个体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种人格特征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注重从道德感召力与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正直、善良的品行,有利于增强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有利于教师得到学生的信任,从而增强师生间的心理联系。其中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正直是最能赢得信任的道德品质。一般来说,正直的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睿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待人真诚,最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其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征服学生。教师的能力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有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急能力与决策能力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使师生关系得到良好的发展。

3.2 合格的学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组织管理学家认为信任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关系,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说,既包含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也包含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只有一方的信任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产生负面影响,当教师与学生都处于相互信任的时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信任的要素包含接受风险的意愿,教师与学生选择了相互信任,按照经济学信任理论的解释就是,教师与学生选择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有目的的行为。教师信任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信任教师,有利于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回报,这种重视与回报很可能在学业辅导与评奖评优中得到体现。台湾学者郑伯曛认为学生信任教师与教师信任学生的决定因素是有差异的,学生信任教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彼此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善意与正直,而教师信任学生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努力的精神有时比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所谓合格的学生并不是仅仅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努力坚持的精神,这种态度与精神更能得到教师的信任与欣赏。

3.3 关爱型的相互关系特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相互关系特质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关爱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有如下特征:熟悉、体谅、证明关心。关爱型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学生成为教师坚定的拥护者,是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要和学生保持着熟悉的相互关系,这种熟悉的相互关系既要建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接触,也表现在教学任务之外的非正式接触上,如各种非正式的校园活动。体谅是指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限度,学习任务有轻重难易之分,学生也有能力高低之别,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寻找自己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指责与批评。另外,关爱型的关系倡导教师要有证明关心的技巧与能力,这种关心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或关怀;能够为学生争取正当的权益;不会为自身利益去牺牲学生的利益。教师如果没有证明关心的能力,学生会认为他们只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或证明教学能力的工具,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教师要学会以不同方式关心与回应学生的切实需求,认可学生的努力与进步,促进学生成长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4 学校内部的制度信任与文化信任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保障

组织内部的信任既包含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包含组织成员对组织制度与文化的信任,且后者对前者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完全不信任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行成本弥补这种不信任。因此,学校内部的制度信任与文化信任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这种资产对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直接和重大的影响,是师生良好关系建构的保障。拥有制度信任的学校要求教师在学生教育政策和奖惩分配体系等各个方面予以密切关注。组织文化是组织长期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的一种氛围。信任的校园文化能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它也是一种非正式的约束与契约,将师生的利益与学校集体利益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失信者施加压力来规范师生行为。在这种信任的环境中,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

猜你喜欢
信任师生关系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表示信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