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田径运动员比赛心理的培养

2020-12-30 01:42:51翟修亮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田径心理素质教练员

翟修亮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2)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喜爱与日俱增。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若想取得竞技中的胜利,不仅应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规范性上着重训练,更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在体育竞技中,非智力因素,即心理层面有时会对竞赛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虽然我国田径运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值得注目的成绩。但是,竞争越大,压力也就越大,心理影响问题逐渐深入人心。对于运动员和教练们来说,训练效果在赛场上得到呈现,但这并不能代表全部。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好,那么他的成绩也可能远远优于预期。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即使技术能力再高超,在赛前出现过度紧张,就很难发挥自己的真实竞技水平。

1、田径运动员竞争意识概要及培养

竞争就是比赛双方彼此之间为唯一的胜利而权力争夺的过程。成王败寇,一般竞争中只有少数人是胜者,大多数人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就田径运动来说,虽然运动员的身体彼此很少有激烈的对抗,但其项目本身充满了激烈的对抗性,分秒必争之中决胜负。不仅如此,对于田径运动员本身来说,由于田径运动多数项目基本上都是个人赛,运动员没有队友可以依赖,一切都要靠自己。因此,作为田径运动员就要具备更高的抗压能力、更出色的心理素质、更坚强的意志品质。

竞争是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运动员可以在竞争中发挥自己平时发挥不出来的能力,激发斗志和迎难而上的勇气。人的本质都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运动员在竞争中如果发挥出了,取得了胜利,就能赢得认可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决心,对日后的训练和发展大有好处。一个人想要成功的动机越强,他的竞争心理也就越强,所受到的挑战也越大,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够忍受过程的艰辛,始终保持充沛的精气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不懈努力直到困难克服,理想实现。这个过程使人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要培养竞争意识,教练员应当在全面掌握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后,审慎地评估运动员的长处与短处,并规划好未来的培养路线。在这个基础上,让运动员拥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既不过分挂碍于缺点,又不否认自己的潜在能力有待发掘。一个有见识,有目标的运动员应该做到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每一阶段的目标都要彼此呼应,有始有终。尽量克服参加比赛前的心理障碍,不要过度恐惧和担心。这一切都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是自信而非自负。教练员总结每一次比赛的经验教训,在进步中肯定运动员的潜力,争取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能力。通过增加模拟实战对抗的形式,让运动员适应比赛的环境和氛围,时刻把排斥紧张的参赛状态,达到在训练中不放松,比赛中不紧张的效果。

大部分年轻运动员由于还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各方面不够成熟,意志不够坚定、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对比赛怀有恐惧心理。因此,教练员应该重视培养田径运动员较好的心理素养,为运动员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田径运动中接力赛是需要团队配合的,在其他项目中,运动员都需要调整好心理状态独自面对比赛,尽可能地将平日里训练的成果在比赛中得以发挥。

田径运动的训练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一个动作可能要重复成百上千遍也难有长进,可以称得上是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极易使运动员感到消极怠惰。除此以外,训练场上的孤独冷清与比赛场上热烈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熟悉了训练场氛围的运动员的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田径运动员在长时间的高强度比赛中要学会心理调适,从而取得比赛的好成绩。

2、田径运动员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田径比赛中,由于多数运动员并没有过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在专项体育技能和心理训练上都缺乏专业化的指导,使临赛的紧张等心理状态影响着应有技能水平的发挥。在短跑项目中,心理稳定性对短跑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多数运动员处于心理状态上的不稳定期和可塑性较好的发展期,因此在这一阶段中的心理训练极易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提升则直接影响着短跑项目成绩的高低。

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关系到对心理训练的参与与认识,通常来讲,学生越重视心理训练,相对心理素质较好,反之,则心理素质较差。训练中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多元化、趣味化发展都是提升运动员注意力的较好方法。不仅如此,心理训练能帮助学生缓解甚至消除紧张心理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产生动机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在训练中,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对训练参与度、对训练的态度都会影响实际训练,对训练处于肯定态度下的运动员会在训练中产生自我满足感、自信心提升、肯定自我等内心体验;而在否定态度的影响下,运动员会对自身产生怀疑、恐惧训练、缺乏自信等内心体验,对训练效果的优化十分不利。

3、导致田径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原因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战略技术、体质状况等相似,既受先天条件的影响作用,又需要后天训练中投入努力,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需要经历长期系统性的训练,通过不断的科学重复训练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运动员在平时的比赛和训练中经常处于高压状态。这种压力包含以下几种: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很多田径运动员肩负着为国争光的使命。在高期待下的背后自然是高压力;

其次是来自学业的压力。很多非职业运动员不仅需要进行高强度训练,还要学习文化知识,这就导致运动员兼顾不来,很多运动员学业水平较差;

第三是来自本身的压力。每个运动员都希望成为赛场上大放异彩的那一个,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冠军。比赛的成绩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荣誉、国家的荣誉,也关联运动员的生计。

很多高校的运动员训练水平并不是很高,参赛经验也较为匮乏,导致一参加正式比赛就容易出现情绪的反复波动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容易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比赛中发挥失常,不仅不利于比赛的正常开展,对运动员的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与之相反,如果运动员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就能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专业素养,对提高比赛发挥水准和未来发展大有好处。

4、如何调整运动员心理问题

心理训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与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赛前心理训练的时间安排上,能充分表现出训练的科学程度,在赛前进行训练时间上的优化,对比赛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要把握他们的奋斗动机,这个动机是由运动员的三观和成长环境决定的。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应当从自然动机和综合动机两个方面入手。关于这一点,首先应当从国家和民族为第一出发点,让运动员时刻将祖国的荣誉放在心上,民族繁荣的使命记在心间;其次,要不断强调运动员的理想,用优秀的前代运动员作为榜样,鼓励运动员时刻朝前看,直到实现人生目标;最后,要从自尊心的角度刺激运动员。每个人都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周围人的观点警示运动员,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变化。

通常情况下,心理训练的接受效果与教练员的时间选择具有直接的联系,将心理训练安排在运动员精力较为集中、体力体能相对充足的时间,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心理训练效果。除了运动员自身需要学会心理调整,教练员也应该及时辅助运动员能够保证以较愉快的心情参与训练。

首先,教练员应当注重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格。田径运动是长时间、高强度、高质量的运动,有的时候为了突破记录甚至超越了人类极限。教练员必须深悉此点,在日常的训练安排上要科学合理,避免使运动员过劳。当运动员出现心理波动时,要及时交流并调整训练策略;

第二,不论是在训练、比赛还是日常生活,教练员都应该在严格的同时展露亲善和蔼的一面,积极主动地与运动员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适时的意见,从而拉近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让运动员能够从心底里信赖教练员。在学业压力上,由于运动员一般文化的素养不够高,学习上没有掌握良好的技巧,在学业压力和运动压力的双重镇压下会感到喘不过气来。教练员可以从旁协助运动员制定好学习与运动训练的计划,让运动员对时间有良好的把握,心里有底,不慌不乱。在这个计划中,教练员可以为运动员设立阶段性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即使调整计划。只有运动员看得见自己的收获和进步,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积极投身训练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迅速调整适应能力。田径运动都是紧张而节奏快的,运动员要能够快速地从普通状态进入到比赛状态并非易事。不仅要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运动员还应具备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不要因为外界的刺激导致情绪起伏,影响了整个比赛的把握。田径运动是广大受众喜爱的项目,比赛中少不了观众的呐喊助威,运动员应该具备内驱性,将这种外界刺激转化为内在动力,提升战斗能力。大赛前的心理调适方法有:积极的自我暗示、听音乐、转移注意力、模拟实战、相互鼓劲等。这些方法都能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运动员的赛场专注度;

第四,教练员应该把握心理训练穿插在技能训练计划中的时机。心理训练时机安排恰当对辅助技能及体能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研究数据表明,心理训练最恰当的时机应安排在体能技能训练之前,好像给运动员打了“心理稳定”的预防针。但同样有数据表明,只有少部分教练员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5、结论

作为一名合格的田径运动员,应该做到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心理调适,在比赛时稳定好心态和情绪,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水平,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当前田径训练出现的不足有教练员不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心理训练,对运动员个体差异性把我不足,对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力度不够。很多运动员缺乏系统的心理训练,导致赛场上发挥失常。还有很多教练员误将赛前动员当作心理训练的一个环节,轻视其他方面的心理训练,将心理训练与思想动员混为一谈。因此,应该加强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心理疏导,切实做好青少年运动员基础心理教育工作。让运动员熟练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并应用到实践中。教练员应该做到在尊重运动员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开展多元化的心理训练,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还要加强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在日常的训练中多用话语和行动鼓励激励运动员,让运动员感到充实感、满足感、幸福感。假如运动员在比赛中遭遇失利,教练员更不应该对运动员施加心理压力,而应给予鼓励和肯定,指出运动员的优势和不足,让运动员重拾自信心,再战赛场。

猜你喜欢
田径心理素质教练员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1期)2011-03-20 15:29:18